《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19课——业因果(重要)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1-23 10:50 ė135次浏览 60条评论

第四品 业因果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说本体:

今天讲到《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品。分为略说本体、广说业因果之自性、结尾以及回向本品善根。首先是略说业因果的本体。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两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已在相关经典中说到,色界、无色界、欲界,这三界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众生前世今生所积累的业而现前的。因此,世间人的苦乐各不相同。

《俱舍论》第四品中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意思是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世间界,都是由众生的业所产生的。

•  业果不会虚耗

不管善业还是恶业,始终都不会耗尽。《百业经》中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的各种业,不要说一年乃至百千万年,即使是在一百劫中也不会毁灭。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  智者应谨慎取舍因果

藏地人经常说:“这个人是好人,因为他具有因果正见。”这是藏地民间对好人的判断标准。其实从行为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足因果正见。

以上讲业的本体。下面“广说自性”分为修世间法和修寂灭的出世间法两个方面,修世间法又分为略说、广说、断除之理三个方面。

甲二(广说自性)分二:一、修世间之法;二、修寂灭之法。

乙一(修世间之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断除之理。

丙一、略说: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略说部分,分为不善业和善业两方面。不善的业叫做恶业或黑业,善的业叫做善业或白业,它们会分别在轮回中产生痛苦和快乐。

《宝鬘论》中讲:身体要断除杀生、偷盗、邪淫,语言要断除妄语、粗语、恶语、离间语,心里要断除贪心、害心、邪见,总共有十不善业。断除了十不善业就叫做十种善业。如果造这十种善业或十种不善业,就会分别产生将来的快乐或痛苦。如《念住经》中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行持不善会转生恶趣,感受痛苦;行持善业会转生善趣,获得快乐。

•  业为种种差别之因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世间苦乐都是由善业和恶业而形成的。

佛陀说:这是因为每个众生前世所造的业不同,业有上中下三品,造作的意乐和行为也都不同。佛经中对此还有广说。

•  最究竟时无善恶

虽然行持善法获得快乐,造作恶业感受痛苦,但到最究竟时是无有善恶的。如《入中论》中说:“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这个颂词之前的部分,讲了造作善恶业会分别感受快乐和痛苦。但这里讲,到最究竟的时候,佛陀也说了,善和恶都找不到,是空性的;我们何时通达了此理,就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佛陀在经典里遮止了凡夫人去思维业因果。因为这是甚深的道理,即使思维也不一定能得出很好的结论。

因此对于业果,我们一定要跟随具无比智慧的前辈大德和佛陀的教言。应该通过圣教量来认识业果并产生定解,这相当重要。

下面广说业。它涉及到业的依存之处,到底是身体还是心。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学好。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广说业包括所依、能依、果报三个部分。所依是指业依靠什么而存在。众生都会一世一世地死亡,死时身体已经灭了,那业到底依靠什么在百千劫中不毁灭呢?这就要讲到业的所依——阿赖耶。能依业,讲业自己的本体是什么。最后讲业成熟的果报。本品对很多人来讲很重要,尤其是以前不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好好去研究。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识积业之方式;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十、欲界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首先,业的所依分为十个科判。第一个是宣说阿赖耶和阿赖耶识。

虽然不同宗派有不同说法,但不管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依存在阿赖耶上,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阿赖耶比喻为银行,业比喻为钱。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这里对唯识宗的八识讲得很清楚,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关论述。希望大家通过这个颂词分清如来藏、阿赖耶、染污意识、意识、五根识,作为佛教徒应该清楚这些道理。

“所依无记阿赖耶,”刚才讲了,所谓的业存积在阿赖耶上面。“阿赖耶”是古印度语,也叫普基识、藏识,或含藏识——因为它上面存积很多业,就像仓库一样。

阿赖耶是什么样的一种心识呢?它是所依——业依靠的地方叫做所依,它是无记的。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阿赖耶的本体是无记法,行相是缘广大的器情世界,具有五遍行心所。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到,阿赖耶的本体是无记的,是一种不善不恶的无记法。

“如镜无念本体上,”就像镜子一样,阿赖耶无有任何分别念。所以,无垢光尊者用镜子来比喻阿赖耶,因为它是不动摇的、没有分别念的。

“不分别境明清识,”此处讲“阿赖耶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这里是分开的,阿赖耶是不动摇的,当然,它们的本体是一个心识。但如果将阿赖耶与阿赖耶识分开来讲,那么镜子是阿赖耶,镜子上的明清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作现基故如明镜。”不分别对境的一个明清的识可以作“现基”——阿赖耶识能现前一切器情现象,是显现一切的基础,所以把它比喻成明镜。这里有个“明”,表示阿赖耶有一个明清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此处讲五根识,对应的比喻是镜子中能显现各种影像——不动的镜子是阿赖耶,镜子的明清部分是阿赖耶识,在明清中能显现山河大地等的是五根识,就像人照镜子的时候,面容等都可以在镜中显现一样。这种显现同样没有分别,其自本体没有意念,就像镜中现的影像一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五根识。因明中也讲,因为根识是现量,所以五根识都没有分别。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眼识、耳识、鼻识等五根识和意识这六种识中的任何一识灭了以后,无间阶段的心识叫做意根,意根中产生的识叫做意识。《俱舍论》中说,六识灭尽无间产生意根。

在五根识等产生以后,意识在认知对境的过程中刹那刹那现起,这种刹那性的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六识灭尽之后产生的识,还没有执著、辨别对境,这是无分别的意识;二是缘五蕴而显现我和我所的识,可以辨别、执著对境,这叫做染污意识。

我看过汉地一位大德对八识的比喻:唐僧什么都不取舍,比喻阿赖耶;孙悟空刹那不停,也经常关注唐僧,比喻意识;猪八戒直接享用色声香味触五境,比喻五根识;沙和尚一直保护唐僧,不管发生任何事都在跟前,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地与他形影不离,以此比喻染污意识经常缘阿赖耶和五蕴取境。

•  两种阿赖耶

按照《心性休息大车疏》所讲,阿赖耶分为两种:一是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二是种种习气阿赖耶。

什么是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文殊净智经》中说,阿赖耶是一切的现基,是轮回和涅槃的基础。而心性的本来面目,远离四边八戏的光明无为法,就叫做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它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本初,也可以称其为如来藏或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

还有一种是种种习气阿赖耶。由于众生没有认识本性真实义阿赖耶而起现无明,继而产生各种习气,这些习气就显现于世间当中。此时,它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以真实本性的方式存在,这一点很重要。

也就是说,轮回中的善业、不善业,随解脱分善业、随福德分善业,都可以积存在阿赖耶上面,但并非是以固定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

为什么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呢?因为,善恶业积在阿赖耶上,而阿赖耶的本体又依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心性。《宝性论》中也有相关比喻:四大及其组成的世界居于空中,大地依于水,水依于风,风依于空,空则不依靠任何东西;同样的道理,众生的业依靠在清净的心上面,清净的心不依于任何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缘起,你们方便的时候再三看一下《宝性论》的这个教证。

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不依靠任何法,就像器世界没有依靠一样;虽然没有依靠,但是它也可以存在。而暂时来讲,业是依靠心,心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真正的本体又依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心性。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应当了知所离、能离、离基、离果,这在佛教中很重要。所离,就是我们所要离开的,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流转轮回的各种善恶业习气;能离,就是能断除习气的随解脱分和随福德分善业;离基,就是本基阿赖耶、本基如来藏;离果,即离开所有习气的果,就是最后获得一切圆满功德。

《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到,阿赖耶分为异熟阿赖耶和种子阿赖耶。异熟阿赖耶是已经成熟的万《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到,阿赖耶分为异熟阿赖耶和种子阿赖耶。异熟阿赖耶是已经成熟的万法的依处;种种习气阿赖耶则是习气的依处,其上可以成熟很多习气,进而显现山河大地等整个世界。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专门讲了阿赖耶可以积累习气的道理:阿赖耶是无分别的,其上可以积累无色界习气;阿赖耶识和五根识也没有分别,但是它有明清的心识部分,其上可以积累色界习气;意识和染污意识上,可以积累欲界习气。所以,无色界、色界和欲界的习气,分别积累在阿赖耶、五根识和阿赖耶识、意识和染污意识上面,这样会成熟各种各样的习气。

•  三大习气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中还讲到,众生有三种习气,即身体习气、心识习气和外境习气。因为有身体习气,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会现前各种身体——可能会变成动物,也可能变成人;可能变成南非人,也可能变成其他地方的人。

还有意习气。“意”指阿赖耶识、五根识等七识聚。因为有意习气,就可以出现六道众生不同的心识,比如动物的七识聚或人类的七识聚等。

还有一个是境习气。有了这个习气,你的面前就会呈现各种外境。

我们做梦的时候,这三种习气也会发挥作用,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心的习气,所以做梦时有梦中的意识;因为有外境的习气,就会出现梦中的外境;因为有身体的习气,也会出现梦中的身体。

无垢光尊者的《宗派宝藏论》中讲,直至金刚喻定之前阿赖耶一直存在。由此可见,虽然证得八地菩萨时,七识聚都会转依(转依之理将来在《经庄严论》中也会讲到的。在这里,阿赖耶转依为法界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染污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意识转依为平等性智,五根识转依为成所作智,最后七识聚转依为五种智慧),但不管是否转依,按照无垢光尊者所说,阿赖耶的本体就像河流一样相续不断,直到成佛之前,都以刹那性的方式存在。

•  安住阿赖耶、阿赖耶识≠认识法身

如果讲到一些密法窍诀的时候,阿赖耶跟法身在认识方面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现在,有些人安住在比较明清的状态时,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法身。所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句义宝藏论》《法界宝藏论》中专门讲了阿赖耶和法身之间的差别。虽然法身也是明清的、无有分别念的,阿赖耶识也是明清的、无有分别念的,但这两者是很有差别的。

我翻译过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注疏)中,也讲了什么是阿赖耶识,什么是真正认识的觉性,这两者差别非常大。现在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也许是住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

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论著当中,讲到了认识法身与阿赖耶之间的差别:一个是真正认清了觉性,一个是没有认清觉性。《大圆满直指心性》中对这两者的差别也讲得很细致。但我们今天不是讲大圆满的修行境界,有些人可能也没有得过灌顶,因此这里只是稍微提醒大家一下。

其实,阿赖耶识是轮回之因,并非真正的解脱之因。当我们认识真正的觉性法身的时候,它就是解脱的因,它会让我们成就的。

总之,希望修大圆满的人分清阿赖耶识和觉性的差别。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中对此也有分析。但这些是修行上的问题,我们今天讲的是理论上的剖析,修行上和理论上有些地方的范畴是不相同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