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0课——行菩提心学处静虑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1-25 10:41 ė96次浏览 60条评论

六度已经讲了四度,今天讲第五度——静虑度。

己五(静虑)分二:一、静虑之必要;二、真实静虑。

庚一、静虑之必要:

静虑,也就是禅定。修持禅定,对出家在家的行者来讲,都非常重要。如果一刹那也没有入过禅定,心很散乱,那即使一天到晚在理论上划来划去,也无法真实改变相续。《菩提资粮论》云:“众生诸烦恼,皆以乱心生,是故胜智者,旷修诸禅定。”众生的烦恼,都是从乱心中产生的,所以,一切智者都应认真持久地修持种种禅定。

◎ 远离散乱 依止静处

修习禅定的话,有很多要求,首先要远离散乱。如果不避开喧嚣散乱的环境,依止寂静处,那么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所以最先远离散乱,对每一位修行人来说十分重要。

《发菩提心经论》中讲过:“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修习禅定的缘故,不会遭遇种种恶缘,心常常处在愉悦欢喜当中,这就是禅修所带来的自利。该论又云:“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有人认为修持静虑只能自利,其实也不是,从调伏自心的角度是自利,而通过观修、发愿回向等清净心态,也可以帮助众生,间接实现利他。

◎ 远离亲友

修禅定的人,还要远离亲友。此时应思维:“凡是聚集,均是离别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亲友等,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身体,终有一天也将分离,既然如此,贪执无常的亲友有什么用呢?”

对世间人来讲,出家人抛弃亲友是很残忍的,也不慈悲,但从无常的角度来看,相聚本来就是短暂的,更何况,割舍这些是为了寻求真理。所以,尽管世间人暂时不能接受,但历代的很多大德都是这样做的。

● 从谏和尚不认亲生儿子

● 寂光大师一生独自修行

● 惟则禅师独修四十载

◎ 远离对财富的贪欲

除了亲友以外,对财富的贪欲,也是静虑的障碍,而且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如龙猛菩萨所言:“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如果是一个修行人,为了积累、守护、增长财富,就不得不散乱于各种事务,这对解脱一定有障碍,《妙法圣念处经》亦云:“散乱之行,轮回之根。”

要知道,解脱是从清净的心态中产生的,当你身处愦闹、散乱,或被财富所困时,是永远也得不到的。因此,希求解脱的人,千万不要追求财富,也不要住在愦闹的地方,应当远离红尘,追随古代大德的足迹,居于静处。如《佛本行经》云:“欲求解脱者,莫依众愦闹,天帝释以下,敬礼独静者。”那些在寂静之地长久修行的人,不说世间人,就是帝释以下的天人,也会向他顶礼膜拜,而他的一切所为,也都会如愿以偿。

◎ 远离凡愚

此外,想修静虑的人,还要远离凡愚友伴,也就是一味追求今生利益的人。这种人只顾今生,不顾来世,追寻真理的人和他接触以后,就会毁坏道心。如《经律异相》云:“宁入投炭炉,从山投幽谷,生犯七步蛇,不与愚从事。”修行人宁可将自己投入火炉,从悬崖跳下,被七步蛇咬死,也不可与凡愚相处。《入行论·静虑品》对此还有更广泛的描述。

如果帮助利益这些凡愚,反而会受到对方的加害,他们就是这样恩将仇报,无论你怎么做、怎么随顺,都无法合他的心意,很难取悦。如果你超过他,他会心生嫉妒;假设他胜过了你,他又会用尽方法轻蔑藐视你。与这种人不管相处多久,都只会增长罪业,减灭善业,因此,我们一定要远远地避开他们。

因此,如果是求世间法,凡愚也许对你有些帮助。但如果要求解脱、要修行,那一定要远离这些只有损害而毫无助益的人,只有远离了他们,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脱和快乐。


【注】此处需要紧密结合《前行》原文和公案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