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0课——业因果识积业之方式(重要)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1-26 10:44 ė105次浏览 60条评论

现在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三个方面,现在正在讲业因果的道理。

通过闻思,我们才会明白这些道理。比如前面讲的业力,它存在于何处呢?存在于阿赖耶上。阿赖耶是什么样的呢?它的本体是一种心识,但并非我们现在的分别念和无分别念的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心识。这些道理,我们通过闻法才会明白。

所以我希望,以后在佛教团体当中,不要传扬一些对真正闻思修行的人起障碍的话。我并不是担心你们说几句话之后,我讲课就没有人听了。你再怎么说,宣传力度也是有限的,不一定能超越千山万水影响很多人。但是你要知道,我刚才提到的《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是怎么讲的,你们也可以自己看一下。

今天讲识积业之方式——业是怎样积存在心识上的。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的业全部依存于阿赖耶上。其实,阿赖耶学说可以对前后世的存在提供非常好的依据。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比较粗大的善恶业存在阿赖耶上面,将来成熟以后,众生就转生欲界,包括地狱界、饿鬼界、旁生界还有我们人间。

“无念明现色界因,”我们平时在入于禅定中时,有一种没有任何念头的,但是比较明显的明分,这样一种意念的习气也是存在阿赖耶上面。

“无念一缘无色因,”没有任何念头地一缘专注是无色界之因。无色界包括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们在禅修时如果一直安住于明分当中,就很容易成为色界之因。如果安住于无念的一缘专注当中,就容易成为无色界之因,比如想“一切都是心识”——与唯识宗的个别观点基本相同,这样就容易转生识无边处;如果经常一缘专注于“一切都没有”的念头,就很有可能转生无所有处;如果一直想“一切都像虚空一样”,就容易转生空无边处;如果专注于“既非有、也非无,既不是是、也不是非”的想法,就很有可能转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所以,禅修需要引导。如果你没有引导的话,很有可能修行不能真正成为解脱之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三界轮回的自性是所知障和烦恼障之二障客尘,它在一切时分都障碍着我们的解脱。

由此可知,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习气全部依存于阿赖耶上,一旦因缘成熟,以前造过的业都可以逐渐现前。

特别希望大家多翻阅一下《如来藏经》等有关阿赖耶方面的经论,这样就会逐渐明白,人除了肉身以外,原来还有心识。而且通过藏传佛教中的逐步分析,你会明白,原来世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因缘的。

戊三、宣说识位: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分位,明现然不执著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这里分析识的不同阶段,在哪个阶段叫阿赖耶、哪个阶段叫阿赖耶识等。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一缘阿赖耶分位,”当心识没有任何念头、本体悠然安住时,它没有动摇,不执著外在的显现,这就是一缘安住的阿赖耶的阶段。

“明现然不执著彼,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刚才不执著外现的是阿赖耶,此处讲,虽然是明现的,但是不去执著外在这种显现的识有两种:一种是非常稳固的阿赖耶识的阶段——有明清的显现,但没有去执著;二是五根识的阶段——既是明清的,又显现五根各自的对境。

此后,又是明清的,又缘对境产生执著的阶段叫意识;不仅缘对境执著,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破立的阶段叫做染污意识。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这就是识的几个不同阶段,整体称为七聚识。

•  小结:各阶段之识

通过这次学习《心性休息》,大家应该会分析阿赖耶识与阿赖耶、五根识等的差别。

阿赖耶:前面讲了,阿赖耶是没有分别、很稳固、一缘安住、非常广大的一种心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虽然显现外境,但不偏于任何一个对境,是心识中非常明清的部分;阿赖耶识的本体非常稳固,不像六根识一样一会儿就灭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只要有心识的时候,其明清部分就一直不灭,一直存在。这是阿赖耶识的阶段。

五根识:显现外在色声香味触五种不同对境的识叫作五根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五种根识取境之后,产生“这是白色的柱子,这是红色的柱子,这是好听的声音,这是不好听的声音”等念头,对所取境这样分别的就是意识。

染污意识:了知对境是白色之后,认为这个白色很可爱而产生贪心,或者认为其很可恶而产生嗔恨心。此时有我、我所和贪嗔等各种分别,就叫做染污意识。

此外,大家也要记住《菩萨地论》中的说法:不跟随外境且不分别,叫做阿赖耶;虽然跟随外境但不分别,叫做阿赖耶识;分别缘取各自的外境,但是不起真正的分别念,叫做五种根识;显现外境之后再去分别,叫做意识;不但分别,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破立,产生贪执和嗔执等,叫做染污意识(梵语称为末那识)。

•  以修行了别染净之心

总而言之,大家应该分清七识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系统闻思的道友们更应该分清楚。其实七识聚就是所谓“轮回的心”。达摩大师《破相论》中将七识聚称为染心——染污的心,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叫做净心,《六祖坛经》中也经常这样讲。

净心和染心之间的差别,应该通过修行来了解。我们在安住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是否安住在无分别的五种根识当中,比如安住在眼睛所看到的明分当中,或者是耳朵所听到的悦意的声音当中;或者,是否只是安住在一个明清的状态当中。

我前两天也讲了,法身和阿赖耶识之间的差别很重要。尤其是学大圆满的时候,分清阿赖耶跟法身之间的差别非常重要。

我翻译的法当中,法王如意宝亲自作序的,一是《大圆满前行》,二是《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对这两部法作序也是一种缘起吧。

当时我给学院大概几百人讲过一遍。讲的时候,大家好像都会区分阿赖耶和觉性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哇,原来我们修行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处在阿赖耶的门槛上。如果一直没人把我们推进来,就比较麻烦。法王这样一点,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修行不能安住在阿赖耶识的明清分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胜观和寂止,在止观双运的境界当中修行,非常重要。”

戊四、各位之识:

串习此等转三界,三门迷乱痛苦因。

前面讲了,不管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还是五根识、意识和染污意识,都是流转三界之因。也就是说,一缘专注是无色界的因;明清专注是色界的因;以比较粗大的心念不断缘取对境,就是欲界的因。

我们只要没有通达这三种心识的根本(真正的心性)——本体是空性的、空性的本体是光明的,那你不管怎么样去修,都很有可能处在三界的迷乱当中不能离开,一直成为痛苦的因。

•  智悲双运乃解脱之道

因此,真正的解脱之道其实是方便和智慧双运,讲《现观庄严论》和密法的时候都讲过。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上师的窍诀,并将传承上师的教言与自己的修炼结合起来,既要懂得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空性的,又要懂得这种空性是无所住的。如果真正通过中观的闻思、密法的直指而通达了自己的心性,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修行是会成功的。

如果没有智慧和方便双运,也没有上师的引导,那是非常危险的。现在很多人喜欢自己“开车”——自己闭关、自己修行,也没有什么传承,也没有什么引导,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有些人最终真的产生邪见而放弃了修行。

戊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

欲界七识聚为主,色界阿赖耶识主,

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

其余二者随眠附,当知各地所具之。

“欲界七识聚为主,”在欲界,七识都重要,都存在。比如我们人类,五根识、意识、染污意识都有,其余心识以附属的方式存在。

“色界阿赖耶识主,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其余二者随眠附,”色界是以明清的阿赖耶识为主,其余的识以附属的方式存在;无色界以阿赖耶为主,连阿赖耶识也不明显,只是一缘安住,其余的识以随眠方式存在。

“当知各地所具之。”应当了知不管转生为三界哪种众生,都具有不同的心识。比如在欲界当中,如果转生为动物,就会有动物的心识,转生为人类就会有人类的心识。而且在人类当中,有些不具足眼识,有些不具足耳识,有些连粗大的知觉都没有……存在各种各样的心识。

戊六、融入方式:

下面讲欲界众生各识的融入方式。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境根识渐入意,

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

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做梦,

种种破立无而现,从中觉醒六识聚,

趋入外境而造业,夜以继日如是现。

这个颂词很重要。我今天可能讲得不是很广,但希望你们课后好好地分析。我们欲界众生的七识聚是怎样融入、怎样起现的,此处以睡眠的不同阶段来做说明。其实人死之时,识的融入方式也与此基本相同,这在中阴法门和大圆满最后的光明入法当中讲得比较清楚。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境根识渐入意,”欲界众生在晚上睡眠的时候,心识是如何融入的呢?首先是五根识融入意识。从闭上眼睛开始,到慢慢进入睡眠的过程中,眼识等五根识逐渐融入意识。

“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意识又慢慢融入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融入阿赖耶,此时就在无缘的境界中安住。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此后,阿赖耶又入于法界性(法性光明),此时显现出自性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光明。

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些修行者得过上师的窍诀,对密法和相关修行境界也比较明白的话,他的梦就会和光明成为无二无别——一般不会做梦,而是处于一种光明当中。很多大德晚上在光明当中过夜的话,就是由阿赖耶再入于光明界,在这样的光明界当中,他能见到诸佛菩萨,获得法流三摩地等,在梦中可以显现种种形象。

以上是入法,讲各识怎样融入,下面讲各识如何起现。

“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做梦,”各识再度起现时,从法界光明中显现阿赖耶,阿赖耶中又显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中显现意识,在意识当中开始做梦。

所以做梦的时候,首先从五根识开始融入,一直融入法界光明,又从法界光明中呈现潜意识的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的阶段无法做梦,因为阿赖耶识没有分别),然后就出现因明中所说的“非量的意识”——《量理宝藏论》第二品中讲,梦不是真正的意识,它是一种非理的、颠倒的意识,但是在颠倒当中也有一些真实的习气,比如白天所显现的以及将来要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也是有种缘起在里面。

“种种破立无而现,”在意识当中会显现各种各样的梦,在梦中会有种种破和立(其实大多数梦与白天所关注的事情有关)。虽然梦境本来没有,但是做梦的人一直认为有而进行破立。

“从中觉醒六识聚,”从意识当中醒过来的时候又产生六识,就跟我们白天的正常状态一样。早上睁开眼睛,色法也看到了,色声香味等六种外境就呈现在你的前面,这个时候你的六识会出现的。

“趋入外境而造业,”然后就趋入外境而造业。按照《毗奈耶经》所讲,在梦中一般不会造业,清醒时才会造业。所以,在单单的意识当中虽然会到处云游,做各种事情,但是不会真实地造业;早上醒来以后真正趋入外境、进行破立,此时就会造业。

“夜以继日如是现。”由此,众生的识聚夜以继日、周而复始,每天不间断地这样呈现。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