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2课——业因果能依的业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2-1 8:05 ė113次浏览 60条评论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这一品很关键,主要讲到了阿赖耶——业的所依;本品后面还会根据《宝性论》的道理讲心性——心的本性。表面上看来,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好像跟《大圆满前行》有点相同,但实际上,这里面处处都有佛教当中很甚深的一些道理。

前面已经从十个方面介绍了善业和恶业到底存放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的心上面,即心的最深处——阿赖耶上面。五根识、第六意识和染污意识是外在的、比较浅的层次,而再往里面、更深的层次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业毕竟是世俗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这里并没有讲到最甚深的胜义光明方面,只讲到它存在阿赖耶的上面。所以,阿赖耶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众生来说,乃至解脱之前一直是存在的。

所以我希望,我讲过这些以后,你们不要永远停留在文字上,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明白。尤其是对业因果抱有怀疑或者还不太了解的人,要经常翻开全知无垢光尊者非常珍贵的《心性休息》这本书,反反复复地去思维。这样你就会明白:原来业因果应该是这样才合理!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今天开始讲能依的业。前面讲了所依,业依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上。能依的业,从业的根本无明和不善业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大家在分析的时候,科判很重要。现在我们研讨班的有些法师也很重视科判,因为科判把整体的脉络和思路一段一段讲得很清楚。如果科判和章节没有了解清楚,有时候也是云里雾里的。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意思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根本或所依实际上是业。

《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俱舍论》中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这两个教证的意思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一切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中说:“于法不了名为无明。”什么是无明呢?对万法的本体没有如实地了解、通达,于幻觉执为真实——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本来无常的东西执为常有,这就是一种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无明的本体是三毒,即贪嗔痴。当然,痴心也是一种无明,但无明有两种。讲《入中论》的时候也会讲到,总的所有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都属于无明的范畴,因为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可以称之为无明;还有就是贪嗔痴中的痴心也是无明。

所以这里说,一切都是业所生的,业的根本是无明。无明的本体可以分为贪嗔痴三毒;依靠贪心、嗔心、痴心产生黑业,无贪、无嗔、无痴产生白业;依靠黑业和白业会现前整个三界轮回,三有全部会现前的。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己一、宣说分基:

下面宣说不善业的分基和分类,不善业实际上分为十种。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让我们堕入三界轮回当中任何一处感受痛苦的,实际上都是十不善业。它有时候让我们在上面的人界、天界、阿修罗界的善趣界感受痛苦,有时候让我们堕到下面的地狱、饿鬼、旁生的三恶道。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下面所讲的十不善业有不同的次第,这些不善业让我们堕在三界轮回当中,始终不能离开。概括起来,身体有三种不善业,语言有四种不善业,意有三种不善业。

佛陀所宣说的十不善业叫做自性罪——无论皈依没有、受戒没有,谁去造作都一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果你行持十善业,就会感受快乐的果报;如果你行持十不善业,就会感受痛苦的果报。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把业分为思业和思作业。思业指的是心造的业,思作业就是思想的作用所产生的业,即外在的身体和语言造作的业。有漏业也可以分为黑业、白业和花业,花业是善恶夹杂的业。

因此我们有时间最好把《十善业道经》好好地学习一下,学习之后就会知道,如果能行持十善业,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好人的基本行为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下面分别讲十不善业,首先讲身体的三种不善业。

庚一、身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故意无误杀他众,”首先是身体不善业当中的杀生,就是故意地、无误地杀害他众。

其次是“无误”。如果他想杀这个人而没有杀到,反而杀了另一个人的话,那就没有犯所有的罪业。

“同分殴打等害命,”它的同分就是殴打对方——虽然不杀,但是跟对方打架,比如打掉牙齿等(众笑)。大家也不会这样的,对吧?“以牙还牙”的话,没有牙齿就没办法还,只能以牙龈来还。总之,殴打等行为是杀生的同分。

所谓“同分”,是指跟它类似的行为,不算真正的杀生。

“不与取即盗他财,”第二个是不与取,即偷盗,也就是以贪心来偷他人的财富,把别人的财富归为己有。

“同分狡诈受他财,”它的同分,是以一些狡诈的行为接受他人的财产。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第三个是家庭方面的,即邪淫。比如跟别人的妻子、别人的丈夫有不合理的行为,就犯了这种罪业。所以并不是说所有的不净行都是邪淫,而是指不合理的行为。非时、非处(比如在三宝所依前)的一些行为是它的同分罪业。

以上三者叫做身体的三种罪业,一定要断除。

下面讲语言的四种罪业。

庚二、语业: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妄语骗他知词义,”什么是妄语呢?就是以改变他人想法的意乐,跟别人说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欺骗他人的语言。而别人也已经听懂了他所说的话。

“同分直言欺他心,”它的同分就是“直言欺他心”——语言是很直接的,但是是直接欺骗他人。

“离间言说挑拨语,”说离间语是挑拨别人之间比较好的关系。有大的离间语,比如在僧众、上师之间说离间语;还有中等的离间语,就是在普通的人与人之间,通过说一些是非来挑拨他们的关系。

“同分他言复传离,”离间语的同分,即与它同类的语言是,他没有直接跟别人讲,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让其他人在中间传话,这样来讲离间语。总之,离间语就是打破别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

“绮语恶论无稽谈,”绮语就是经常读一些恶论——对自相续没有任何意义的贪嗔痴的论典,还有经常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无稽之谈。

“同分无关非法语,”它的同分或同类,是跟解脱和重大意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是是非非的语言。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粗语,就是给别人取外号或者骂别人,这些非常不悦耳的、刺伤别人的语言就叫做粗语。

其实真正的语言,应像《入行论》当中所讲:“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出言一定要真诚,意思要很明白,语言也要与环境、当时的事件等非常有关联,要说这样的话。

庚三、意业:

下面讲心上的三种不善业。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贪心图财欲己有,”心识的三种不善业当中,首先是贪心,就是怀有一种把别人的财产归为己有的想法,一直想:“不管怎么样,这个我有的话,多好啊!”

“同分贪他闻等福,”它的同分,是心怀愤恨并暗想自己获得别人的多闻等福德该多好。

“害心嗔恨损他众,”害心就是以嗔恨心想要损害别人,不管是暗地里也好,当面也好,一直想害他、想杀他。即使你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面经常想:“我有机会应该揍他,应该好好地……”

“同分不利生嗔心,”它的同分就是不饶益他,可能经常想害他,心里面想:“以后有机会帮助他的话,我也不会帮助。”是这样嗔恨的心态。

“邪见常断无因果,”所谓的邪见,总的来讲有两种:一切都是没有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这是断见;可以永远长生不老,存在永恒的东西,这是常见。常见和断见都是不合因果的。

“同分增损等倒见。”它的同分就是增损见。所谓增损是指,有的东西认为没有,没有的东西认为是有的。这样的颠倒见叫做邪见的同分见。

于一种善心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正法念处经》当中讲:“一切时一心,常勤修善业。舍离不善者,此是智慧相。”在一切时候,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精勤修持善业,尽量舍离一切不善业。如果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智者,这就是智慧相。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