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2课——行菩提心学处般若(实修窍诀)
《大圆满前行》,现在正在讲“发菩提心”。讲完这个以后,就要讲“念修金刚萨埵”了。
◎ 财布施也具足六度
昨天讲到了,六度中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并以法布施为例作了说明。其实财布施也一样。
在财布施中,当我们布施乞丐食物时,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
布施时,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好像也在布施,但他把不好的、不用的给别人,其实这样功德不大。应该用最好的,而且是自己也乐意享用的东西。
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在布施时,了知三轮[ 三轮:布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对境。]体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都可依此类推。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
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
“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在断除狡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精进度。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这是米拉日巴尊者,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显现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论,说法也和法相师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而且最为究竟。
◎ 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
“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最无上的了达,就是证悟无我之义。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广大的利益众生之心。要看一个人有无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在世间诸多教言中,恒时内观自心最为殊胜,是一切教言之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外观的学问再多,也无法调伏烦恼,只有内观自心、认识心性,才是解脱的窍诀。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在所有对治法中,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为,就是不随顺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作为希求解脱者,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烦恼越来越薄弱。有人说:“我见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执越来越重、嗔心越来越大的话,肯定没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最圆满的布施,就是无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最圆满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静。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圆满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最圆满的精进,就是抛弃琐事。所谓“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这就是静虑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些教言,是阿底峡尊者为他三大弟子传授的,都是非常深奥的道理。
◎ 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胜忍辱。”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进。”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时,都要以精进为助伴。
“执现观圣[ 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想成圣尊。]静虑度。”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贪执自解智慧度。”当你生起任何贪执时,不管是对财物,还是对人,这时你只要观其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尊者说:这些道理,本来是不可言说的,但对于有缘者,希望你能铭记于心。
◎ 六度摄于空性大悲藏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进行归纳,则完全可以包括于空性大悲藏。如萨日哈尊者的道歌云:“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意思是,若离开大悲,仅有空性见,这不是殊胜之道;若无空性见,而仅修大悲,又岂能从轮回中解脱?又云:“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无论是谁,如果既有悲心又有智慧,依智悲双运之道,则不会住于有寂二边。“有”,是指三有;“寂”,是指寂灭,不住三有边,也不住寂灭边,这就叫“无住大涅槃”,也就是圆满正等觉果位。
此外,龙猛菩萨也说:“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空性与大悲,说空性也具有大悲,说大悲也具有空性,具有如是双运境界的人,可以成就菩提。
◎ 证悟空性可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格西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
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在世间,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同样,若证悟法性空性之本义,则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问:“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已证悟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尊者回答:“这全是空话而已。真正证悟了空性,他的身语意三门一定极为柔软、调和,就像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圣天阿阇黎说过: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可以摧毁三有[ 《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范畴之内。”
◎ 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仲敦巴又问:“在证悟空性当中,怎么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阿底峡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之中。如何归摄呢?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可见,只要证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会圆满的。
接下来,仲敦巴继续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
佛教讲见、修、行、果,因此,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尊者所说的“见”,就是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这是很深的窍诀。首先,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以后,长期修持就可以了。
“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当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时,那么在梦中就能达到这样;梦中能达到,在临终时就可以显现;临终时能够如是显现,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这就是果。
所谓见、修、行、果,先认识见;安住见,即是修;如幻积资,则是行;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总结以上道理可知,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转三次法轮,开八万四千法门,也无非是让行者的相续,生起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萨以智慧度为母,以方便五度为父,世间一切真正的导师佛陀,无不从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实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
而佛法中有解脱,就是因为有皈依、发心,有空性大悲藏。
◎ 如何修佛法才有意义
喀喇共穹格西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讲经说法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如果“我慢”也跟着大起来,那讲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讲高法、大法,求灌顶、修扎龙,也可谓“精进”。然而,如果相续中连皈依三宝的定解都没有,那就跟外道一样了。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上师三宝的坚定信心,因为这是佛法的基础。若不重视这个,修任何法都没有意义。
“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这里所谓“没有意义”,不是说不能种下善根,而是说,无法因此获得成就、度化众生。
这些都是修法的关键!我们要修法,就应该依止这种教言。因此,希望大家都不要忽略这部《大圆满前行》。对某些道友而言,可以说,他已离开法本很多年了。得是都得过的,但一直不看的话,法本是法本、你是你,你们之间就是千山万水之隔。
总之,修佛法一定要抓到关键,这样修才有意义。
◎ 重视皈依与发心
在现在这个时代,提倡闻思修的本来就少,即使有的话,如果不重视皈依与发心,五部大论学了多少年,表面上做了多少善法,也没有任何实义。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在严冬季节,在冰上建一个九层高楼,精心装潢并且绘制了图案,但春天一到,它就垮了。同样,轻视基础法门的人,再精进也成了徒然。因此,一定要重视皈依和发心。要知道,一切圣道之加行、正行、后行,都已圆满包括在这里面了。
◎ 做佛事也要菩提心
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不供养,当听到某人死了,念句观音心咒或佛号,因为有菩提心摄持,一定会给亡者带来极大利益。因此,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只要尽力断除自利心,尽力用利他的意念为人诵经,就有意义。
否则,做佛事也成了表面的利他,究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掺杂私欲而已,给自己带来的,是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就像黑马喇嘛的故事一样。
◎ 有菩提心才能自利利他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样,纵然能像鸟一样翱翔空中,像老鼠一样钻入地下,甚至有无碍穿行山岩,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稀奇神变,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左右了相续,再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菩提心。只要是佛教徒,不论是上师还是一般的修行人,菩提心都最为重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