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3课——行菩提心学处般若(实修窍诀)
昨天讲到,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人,谁跟他结缘,都将获得众多利益。这种人,也就是所谓的“菩萨”。
也许在我们看来,一个烦恼重、行为不如法的人,却是菩萨的化现。因此,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人,因为他是否具有菩提心,你测度不了。世尊云:“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十住毗婆沙论》亦云:“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
因此,观清净心很重要。虽然你不知道菩萨在哪儿,但对自己有过饶益的,就应该懂得感恩。尤其是,对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本尊、上师或者善友,都要作真佛想。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础,如果是本尊让你生起了菩提心,那在所有本尊当中,这位本尊的恩德最大;如果是上师为你宣讲,并加持你生起菩提心,那这位上师的恩德最大;如果是因为道友的引导,让你生起了菩提心,那他的恩德也最大。总之,就像阿底峡尊者听到金洲上师名号时合掌顶戴一样,你依靠谁生起了菩提心,就应该对他心怀最深刻的感恩。对你而言,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是真佛。
◎ 用菩提心判断道相真假
既然菩提心如此重要,自然也就成了判断道相的标准。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 《定解宝灯论》云:“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中说,正修、盲修的差别,可以从断证是否增上来判断:如果所断的烦恼减少,所证的信心、菩提心增上,那么道相是真的,你也在正修;但如果就像过滤茶叶一样,相续中留下的是糟粕,功德精华漏尽,那道相就是假的,你也是在盲修,其中的关联,就如从“有烟”推出“有火”一样。
那有没有更高级的检测手段呢?到目前为止,我只能说:这种方式依然是最有效的。
◎ 何时方可摄受眷属
当一个人生起无伪实相的证悟时,对上师三宝,一定会有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对六道众生,也会自然生起不共的慈心与悲心,而且随着境界的增上,信心、慈悲心会越来越强烈。
无等塔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什么时候才能摄受眷属?”
尊者答言:“一旦你已现见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你对老父我会生起不共的真佛之想,对众生也会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了。”
◎ 在闻思的基础上修行
闻思是修行的基础。一个修行人,如果能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守护清净戒律,同时将闻思修不脱离而行持,这是最稳妥的。
萨迦班智达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没有闻法的修行,就像失去手臂的人攀爬山岩一样,根本不可能。攀岩要用手抓着上去,没有手,是做不到的。同样,没有闻思是修不起来的,所以,一定要先以闻思断除增益。
所谓“断除增益”,并不是要对一切所知法都了如指掌,这个没有必要,也做不到,千经万论浩如烟海,一辈子也学不完。因此,你要做的,是对你要修的正法断除增益,也就是说,对这一修法的初、中、后,都要一清二楚。
我总结一下:首先,你所修的法,应该是能断除轮回之根的正法;其次,将上师为你指点的、对你最重要的那个法,作为重点;最后,通过闻思,了知这个修法的加行怎么修、正行怎么修、后行怎么修,断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确的方式掌握它。之后,一心一意地修持。
《大乘智印经》中说:“十方世界诸众生,闻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烦恼热,如饮甘露心清凉。”
因此,一定要长期闻思、长期修行,闻思修不脱离,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利益。
◎ 归纳精华要义而修
从前,阿底峡尊者住在尼塘时,祥纳穹敦巴、炯敦巴、哈仓敦巴三位格西,请尊者讲述正量的宗派——因明。
作为印度东西方最著名的班智达,尊者当然通达因明,但是他说:“无论外道、内道,都有许多宗派,但其中的道理,全部是以分别念串连起来的,学这么多分别念没有多大必要。”
因此尊者说:“人生转瞬即逝,如今是归纳精华要义的时候。”
祥纳穹敦巴问:“那么,该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
尊者归纳了四点,教诲说:
“一、对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二、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三、将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四、在作上述修行的同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显现之相如梦如幻。”
◎ 一垫上如何修法
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迎接他的是大译师仁亲桑波[ 仁亲桑波:即宝贤译师。一般认为,仁亲桑波是前译、后译的分界。也就是说,从囤弥桑布扎至荣索班智达之间的佛教译作,称“前译”;从仁亲桑波至今的译作,称“后译”。]。
来到大译师的寺院以后,阿底峡尊者问他:“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之后,尊者对显宗、密宗里的种种法门逐一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一一对答如流。
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我都不需要来了。”尊者感到意外,是因为请他的人是哭着哀求的:“现在藏地没有人懂佛法了,只有您去才能拯救佛教啊!”但现在他发现,眼前竟然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智者。
尊者接着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呢?”
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译师有个三层殿,上午,他去小乘殿修小乘法;中午,他到大乘显宗殿修大乘法;下午,他去最上面的密乘殿修密法。
阿底峡尊者察看了他的修行环境以后,悲伤地说道:“译师您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译师问:“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修持呢?”
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比如修本尊仪轨,就在这个仪轨当中,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些全都可以一起修,不用分开。这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一个对上师有坚定信心的人,千万魔众也无法作害。这就是窍诀!不懂窍诀的人,修什么法都很难。
◎ 有了窍诀还必须实修
可见,修法一定要有窍诀。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以后,总结出实修的要点,这样便可以修行了。
当然,随后就应该实修,否则也无济于事。如米拉日巴尊者说过:“一个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月灯三昧经》亦云:“我今为汝无量说,汝于此法若不行,如人虽持良妙药,于自身病不能治。”
所以,一定要实修。
◎ 修行好坏的标志
那么,修行好坏的标志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对治烦恼和我执,因此米拉日巴尊者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 法与非法的界限
博朵瓦格西曾经请问仲敦巴格西:“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
仲敦巴告诉他说:
“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能对治烦恼的,就是正法;不能对治烦恼的,就是非法。
“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如果每天扶亲灭敌,跟世间人一起搞经济,这样随顺他们,肯定是非法;如果不随顺这些,自己认认真真地修行,则是正法。
“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如果所作所为,都符合三藏十二部的教义,这是正法;而如果不符合,那说得再好听,也是非法。
“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如果事情的结果对众生有利,这是正法;反之,则是非法。
◎ 三种见修行同一暖相
● 三种见
阿阇黎吉公说过:“诚信因果不虚,是下根者的正见;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是中根者的正见;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即是上根者的正见。”
在见解方面,根据根基,有上中下三种:
下根者:诚信因果不虚,也承许前世后世存在。一般来讲,这是人天或小乘行人必须具有的见解,但遗憾的是,不说世间人,甚至一些佛教徒对此也是心存疑惑。
中根者:证悟一切诸法都是现空无二。
上根者:远离一切执著,能见、所见以及所证智慧全部融入一体。
● 三种修
“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修也分三种:
下根者:安住一缘,其他什么都不执著。有些人能安住好长时间,一天不吃不喝都可以,就这么一直坐着,旁边的房子垮了也不理不睬……但光是这么坐着,也不一定有用。这是下根者的正修。
中根者:安住于现空、乐空、明空、觉空无二,四种双运的境界当中。
上根者:无有能修、所修及感受,就像《禅定休息》所描述的,真正入于本来法界的心性光明之中,这是上根者的正修。
● 三种行
“取舍因果如护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实行为);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无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
行也有三种:
下根者:就像保护眼珠一样取舍因果,一切威仪都很谨慎,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外在行为上也的确应该如此。
中根者:没有任何实执,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
上根者:就像大圆满中讲的,远离了一切能行、所行,这是上根者的正行。
● 同一种暖相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暖相,在这里泛指成就相。
这个窍诀很关键,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希望大家牢记!
◎ 选择一生修持的法要
在我们听闻的法要中,像《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窍诀宝藏论》等,这些论典都有很多窍诀,每天翻几篇看看,一定很有加持。当然,你也可以选一两个最珍贵的法,就像修本尊一样,作为你一生修持的法要,不论到哪儿,终生不离。
全知龙钦巴尊者说:“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所知就像空中的繁星,而知识也是永无止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寻求像“大圆满”这样的精华要义,一直到达无有迁变的解脱坚地——普贤王如来之果位。
◎ 闻思修不相脱离
对闻思修的整个过程,单巴桑吉尊者有一些非常恰当的比喻:
“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鹞鹰比鹰鹫小一点,它在捕捉小鸟时,没捉到之前,会一直不停地飞来飞去。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野兽听闻到琵琶的声音,就会驻足不动,呆呆地听着。闻法也是一样,一定要专心听受,而且要听受圆满。
“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不管修出离心,还是修空性,对于所修的道理,你自己一定要完全通达,要品尝到它的味道。
“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北方人剪羊毛,是一根都不会剩的。思维也是这样,要一字一义都不漏地分析每一个道理。
“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云散去以后,太阳就完全显露出来,它的光芒会无可阻挡地照耀一切。得果时也是一样,离开一切障碍,显现一切功德。
大家要好好品味这些比喻,然后,务必做到闻思修不相脱离。如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
◎ 菩提心是正法精髓
总之,我们要明确: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也就是说,在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醍醐要义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哪怕是一刹那,功德都不可思议。
《佛说诸法勇王经》云:“既发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称其少分,不可得计量。”意思是说,因发菩提心而获得的福德聚,仅仅是它的极少分,也是无法衡量的。亦有经云:“若发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虚空界,此等也不容。”
因此,对于上述发菩提心的道理,我们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地了解,而应该诚心诚意地修持,这一点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下面是这一品的总结偈: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
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自谦道:虽已发了殊胜菩提心,但因为烦恼、业障的遮蔽阻挡,相续中还没有生起;虽已学习了布施等六度之理,但因为行持无力,内心还是存在着私欲。所以,愿我及像我一样的愚痴众生,都能修成殊胜的菩提心,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所有传承上师、空行护法等常常垂念,并赐予加持与护佑。
我们也一定要祈求圣者的加持与提携,以使自己在认识并忏悔过错的同时,自在地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之引导终】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