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4课——业因果断除之理
今天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业因果品。这一品当中,前面介绍了十种不善业,今天开始讲十善业以及十善业的果,还有了知此理后应当如理取舍,“断除之理”分这三个方面来讲。
丙三(断除之理)分三:一、善趣之因;二、十善之果;三、取舍之教言。
丁一、善趣之因:
首先是十种善业,这是善趣的因。大家都知道,善趣是指人天,即天界、非天(阿修罗)和人间。行持善法就是善趣的因。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
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前面已经讲了十种不善业,这些主要来源于贪嗔痴。其实,善业和不善业主要是靠自己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了这样的因果取舍法之后,尤其在自己平时的行为当中要尽量地取舍。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下面讲到,善趣的因就是十种善业。什么是十种善业呢?就是断了前面所讲的十种恶的心。因为,“戒”实际上就像《入行论》中所讲,它是一种心,是在心上安立的,也就是说断除恶的这个心态就叫做戒。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哪些是十善业呢?即断除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体的三种善业;不说妄语、离间语、粗语和恶语,是语言的四种善业;远离了贪心、害心和邪见,是心的三种善业。这些大家都应该清楚的。
• 断恶行善方为善
但是在这里要知道,所谓的善,不单单是断除恶业,还要继续行持善业,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不但不杀众生,还要尽量地去放生;不但不偷盗,还要尽量地去布施;不但不造邪淫的罪,还要做许多恭敬和清净的行为;不但不说妄语,还要尽量说真实语;不但不说离间语,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说一些和合语。
• 什么是“修行好”
实际上,我们不仅仅要在理论上学习,而且要在每天的生活当中,让取舍因果的道理在自己的身语意中运作。在运作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行好不好,也就是说,修行好不好要看你平时的行为,并不是说你今天见到了一个特别大的光明水晶球,就说明你的修行很好,不是这样的。
所谓的修行好就是,平时你的心态是很快乐的,而且非常如法,你的身体和语言也是行持得很如法。
所以行持这些善法最关键的是,就像一些经典里所说的,必须要有一种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一般不会无恶不作的。《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不见后世,无恶不造。”
佛经中也说过,在善与恶当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心。如《正法念处经》当中说:“若善牵心者,如是则得善,若随不善者,如是得不善。”如果心善的话,一切都会是善的;如果心不善,那么一切外在的身语也会变成不善业。我们也经常讲“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因此心善是非常关键的。
前面讲的是善趣的因,即十善,下面讲十善的果。
丁二、十善之果:
小品转生于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
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这个颂词是说,就像前面讲到的恶业有上中下三品,分别令众生转生地狱、饿鬼、旁生,善业也分为三品。
“小品转生于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小品的善能转生于欲界的人间;中品的善会转生于欲界六天;大品的善,是通过修等持而转生四禅天和四无色界(大品善一定要以一种等持来摄持),能得到上二界(即色界和无色界)的安乐。
所以,善也有上中下三品,分别令众生获得欲界的人间、天界以及色界和无色界的快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十种善业的果跟十种恶业的果都是相反的。“四果”即等流果、异熟果、增上果和士用果,善业同样有这四种果。
十善业的异熟果是分别转生到三善界。增上果是成熟于外境上,以前行持善法的人会转生到善趣当中非常快乐的地方,我们人间也有很多快乐的地方。士用果方面,行持善法的增长率同样也是很高的。
“当知十善果善趣。”所以我们要知道,行持了十种善业,它的果就是趋向于善趣。
这个道理从理论上讲,大家都会比较明白。但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些论典当中,并没有讲得这么细致,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
• 行持十善得护佑
我们平时都应该行持善法。藏地有这样的说法:“这个人肯定什么事情都很圆满的,因为他在生活当中经常行持十善,所以会有很多护法神、非人、天人守护的。”平时行持十善还是很重要的。
《长阿含经》中说:“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意思就是说,行持十善法的人,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是有百千天人和护法经常保护着。
丁三、取舍之教言: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后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十不善业堕恶趣,”字面意思是说,佛陀在《般若经》等相关的经典当中讲,随福德分善法——没有被空性见解摄持的十善和修习禅定的善法,一般是转生人天善趣的因,而造作十不善业则会转生到恶趣当中。
“取舍黑白因果者,世间善道人天乘。”因此,取舍因果就是断除黑法、行持白法,或者说舍黑业、取白业。这样取舍因果的人,人们称为是在行持世间善道,这也被称为人天乘。
具体来说,人天乘是什么呢?就是希求下一辈子不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一定要获得人趣和天趣,为此而行持善法的乘就叫做人天乘。
“以此后世转善趣,故立真实解脱因,”这样行持善法叫做人天乘,以此后世会转生善趣。而且,我们要建立一个真实的解脱因。真实的解脱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还会讲的,就是要超越人天乘,要懂得空性、菩提心和出离心的意义,这些是真正的解脱因。光行持人天善法只是间接的解脱因,而不是直接的解脱因。
“善缘众生当依止。”具有善缘的这些众生、修行人,应该依止的是什么呢?就是永远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因。
• 十善是修行的基础
总的来讲,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大乘修行人。既然你是大乘修行人,就一定要想到:至少也要行持十种善业,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利益众生的心。如果没有这个心的话,说自己是大乘修行人就全都变成了空话。
《地藏十轮经》中也说:“欲除诸有苦,证得大菩提,应修十善轮,精勤勿放逸。”我觉得这个教证还是很重要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啊!你要想解除一切轮回的痛苦,证得大菩提的话,至少也要修持十善业;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精勤,不要放逸,行持善法非常放逸不是很好的。
以上讲了修行世间法。
乙二(修寂灭之法)分六: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三、作解脱因之理;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五、别说同分善业;六、破他宗之邪分别。
修行寂灭法有六个大科判,这个内容是很重要的,你们还是要很认真地看《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里的业因果品跟《前行》里面讲的不一样,比如前面业跟阿赖耶的关系方面,对于佛教徒来讲是有研究价值的,非常重要的;后面部分,对于如来藏、光明心性方面也讲了很多。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这部论典,一定要重视,不要把它当做一般的书。
丙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
前面讲了随福德分的善业,这里讲随解脱分的善业。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
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
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后,
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黑白二业趋寂灭,”字面意思是,随解脱分的善跟前面的十善不同,它是超离一切轮回的;它超越了令众生在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上行和下行的所有白业和黑业——上行的是白业,下行的是黑业;并且它是趋向寂灭的,真正远离一切烦恼的业。
“随解脱分等善法,乃是无漏智慧因,”这样的随解脱分善法,实际上是无漏智慧的因,是真正解脱的因。
“十善四禅四无色,六度等善五道摄,”十善、四禅、四无色,还有六度中的前五度是福德资粮,六度中的智慧度是智慧资粮,此二者双运为五道次第所摄。所以,从资粮道、加行道一直到无学地之间,有福德资粮的部分,也有智慧资粮的部分。
“证悟人法无我后,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成就佛陀果位故,”积累这些资粮以后能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主要是依靠智慧和方便双运而行的,也就是将大悲菩提心和大空性的见解结合起来。最后真正能获得不住轮回和涅槃(不住有寂)的果位,到那个时候就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就是成就佛陀的果位。
“瑜伽善法超世间。”所以瑜伽行者应该行持超世间的善法。
关于这个道理,《大车疏》里也讲了很多,还引用了《般若摄颂》《宝鬘论》《般若一万八千颂》等教义。归根结底,先证悟空性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有了菩提心和无二慧(空性慧)摄持的时候,就真正能获得解脱;如果没有这二者的话,想要解脱确实也是非常困难的,所行持的都不能成为出世间的善法。
• 佛父佛母是方便和智慧的象征
我们经常讲的“智慧和方便双运”,显宗当中讲这是非常重要的;密宗当中讲,所谓的“佛父、佛母”也是智慧和方便的象征和意义。
《无垢称经》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教证:“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是菩萨的母亲,大悲方便善巧菩提心是菩萨的父亲,有了空性和大悲的智悲双运,所有世间的导师都会出现的。
《华严经》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智慧及方便,所行清净道,乃至千亿魔,皆所不能坏。”意思就是说,行持智慧和方便的菩萨,他所行持的就是非常清净的道,成千上万的魔众也不能毁坏这种人。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