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7课——真实念修金刚萨埵(实修窍诀)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2-15 8:04 ė103次浏览 60条评论

下面继续讲金刚萨埵的修法。

昨天,在“念修百字明”的科判中,讲到从金刚萨埵的身体降下甘露,清洗掉了自己的一切罪障与魔障,满足了下面的怨亲债主,之后大地闭合。

◎ 观想脉轮充满甘露

接下来观想,自己的身体是内外透明光的自性,身体中央有一个中脉[ 这里只讲中脉,《文殊大圆满》等其他修法多讲三脉:中脉、精脉、血脉。中脉位于中央,四轮脉瓣全部与中脉相连。],它分出的四轮形如伞辐,脐部幻化轮有六十四个脉瓣,瓣端朝上;心间法轮有八个脉瓣,瓣端朝下;喉间受用轮有十六个脉瓣,瓣端朝上;头顶大乐轮有三十二个脉瓣,瓣端朝下,这些脉瓣也都如前一样降下甘露。

按照白玉派的“上师瑜伽”,后面有依靠上师瑜伽得受灌顶的修法,而这里是金刚萨埵与上师瑜伽合修的一个窍诀。灌顶有在上师面前亲自得受的,也有依靠观想得受的,比如观想金刚萨埵、文殊菩萨,或自己的根本上师等,这种灌顶叫道灌顶。

灌顶从头顶大乐轮开始,直到四轮充满。大乐轮有三十二个脉瓣,脉瓣向下,这是从大的脉瓣上讲。实际上,每一个脉瓣又像树叶一样,里面还有很多支分的脉管。甘露流经大乐轮的所有脉瓣,得受宝瓶灌顶;之后一步一步向下,流经喉间受用轮,得受秘密灌顶;流经心间法轮,得受智慧灌顶;充满脐间幻化轮,得受句义灌顶。不仅四轮充满,而且从它们分出的体内的一切部分,包括手指尖、脚趾尖在内,整个身体就好似一个充满白色乳汁的水晶瓶一样充满甘露,这时四灌圆满。

此时不仅得受了四种灌顶,而且还依次清净了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四障;令相续生起了喜、殊喜、极喜、俱生喜四喜智慧[ 四喜智慧:《上师心滴》、《杰珍大圆满》中分别有说明。 ];现前了化身、报身、法身、自性身四身果位。

通过甘露清洗以后,自己已经成了法器,获得了四种灌顶,遣除了四种障碍,现前了四种智慧,并种下将来获得四身的种子,种种缘分得以成熟。

◎ 观想罪业已清净

忏悔文念诵完毕以后,紧接着观想上师金刚萨埵,和颜悦色地安慰自己:“善男子,你的一切罪障、所失毁的戒律均已清净。”一定要这样观想。

《胜马游舞续》云:“无上密咒王,仅一次念诵,亦灭一切罪,成办诸事业。”百字明是无上密咒之王,仅仅念一次也能灭尽无始以来的一切佛制罪与自性罪,相续清净了,便可成办一切事业。所以,作这个观想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这样观想,罪业也的确会如是被清净。

◎ 自身成金刚萨埵

这般予以认可之后,上师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身,以此为缘,自己以前的平庸身体,也变成了与前面所观想的一模一样的金刚萨埵。

整个忏悔修法的内容很多,上面这些实际是圆满次第的修法。所以,以前有些上师要求,《大圆满前行》中的不共加行部分,受过灌顶的才可以传授。不过,按照我的上师们的传统,不管是德巴堪布,还是法王如意宝,都没有说听受《大圆满前行》之前非要受灌顶,我听过很多次,每一次都是如此。因此,这次也不这样要求大家。

当然,有个灌顶是最好的。因为,这里有时会牵涉一些无上瑜伽的不共修法,而这些修法,显宗、外密中都没有。

◎ 自他二利之缘起

● 观想供养诸佛,自利法身之缘起

在《前行》修法里,主要修的是百字明,但在收回观想时,观想上师融入自身,自己也成了金刚萨埵,这时就在心间观想金刚萨埵心咒,之后念诵“嗡班扎尔萨埵吽……”。

在念诵的同时,观想五咒字[ “班扎”两个字算一个]放射白、黄、红、绿、蓝五色光,光的顶端有嬉女等供养天女,挥手散出八吉祥徽、轮王七宝、幡伞、宝幢、华盖、千辐金轮、右旋海螺等无量供品,供养居于十方广大无边、不可思议刹土中的诸佛菩萨,令他们心生欢喜,从而圆满了资粮、清净了罪障。

再观想,所有佛菩萨的一切大悲、加持,变成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光融入自身,自己现前了殊胜与共同成就、与学道相关的四种持明[  四种持明:异熟、寿命自在、大手印和任运持明。]以及究竟果位——无学道双运果位,这是准备自利法身的缘起。

四种持明,按宁玛派的观点,有些大德认为都摄于有学道,有些则认为也包括无学道,对此《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有分别说明。而这里的观点是,只是与有学道相关。

这是上供的观修方法。

● 观想布施众生,他利色身之缘起

接着又观想,这五个咒字向下放射出无量光芒,照耀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使他们相续中所有的罪障、痛苦、习气等,犹如太阳出现在黑暗处一样,烟消云散。一切外器世界变成现喜刹土,一切内情众生变为白、黄、红、绿、蓝五色金刚萨埵的自性(也就是五部金刚萨埵或五部佛),之后,他们全部口诵“嗡班扎尔萨埵吽……”,传出一片嗡嗡之声,这是准备他利色身(报身和化身)的缘起。

这种修法,不仅是念金刚萨埵心咒时要这样观,念文殊心咒、观音心咒等也是一样,在修生圆次第时,都可以这样观想,以成办自利、他利两种悉地。平时有点观修能力的人,应该这样观想。

《法行习气自解脱续》中也说:“射收二利净除分别障。”意思是,依靠观想光的射收,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满足六道一切众生,便成就了二利,清净了自他的一切罪障。

这里讲的,与上述观想要诀是一致的。依靠这种金刚乘的善巧方便,一瞬间便可圆满不可思议的福慧资粮,同时,也能够成办利益天边无际众生的事业。

因此,大家应安住于这样的观想,尽力念诵金刚萨埵心咒。

◎ 收座回向

到最后收座时,前面观想为现喜刹土的一切外器世界,全部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埵尊众之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身也从边缘逐渐化光融入心间的“嗡”字中、“嗡”融入“”、“班扎”融入于“萨”、“萨”融于“埵”、“埵”融入“”字的“雅杰”、“雅杰”融入“小阿”、“小阿”融入“哈”、“哈”融入头部的日月明点中,到“那达[  那达:代表法界的一种符号,观修生起次第时需要观想。]”之间次第融入,最后“那达”也如彩虹消于空中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这样,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稍许放松而入定。

上师瑜伽的收座也差不多,先是上师融入五色明点,五色明点从自己头顶入于心间,然后在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分别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安住,无缘离戏。最后,也是这样入定一会儿。

总结前面所讲内容,“念修百字明”的观修顺序是:首先是自己的庸俗之身,在这个不清净的身体上忏悔罪业;忏悔以后,自己也成了清净的金刚萨埵,没有庸俗的我;之后,连清净的金刚萨埵也变成文字,文字融入法界,最后一无所缘,光明离戏。这时,如果你有大圆满或大中观的离戏境界,就在这一见解中安住。如果没有,那就毫不执著地坐一会儿。

以此来作回向、发愿,愿自他一切众生,全部成就金刚萨埵的果位。

之后,在行住坐卧中,所见所闻都要观为金刚萨埵的自性,一切都是清净的。这就是生起次第的基本观修方法,是将行为转为道用的窍诀。

如果入定时修的是上师瑜伽,那在出定以后,就观一切显现都是上师的化身,一切声音都是上师的声音,一切分别都是上师的智慧,这样修是非常关键的。

◎ 念诵时一定要专注

平时念诵时,不论是念修金刚萨埵,还是其他咒语经文,心思专注所缘、不散他处,并且不夹杂闲言碎语,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 念诵质量的差别

如续部中说:“若无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诵数劫无果。”如果没有等持的力量摄持,那就像一块沉睡海底的大磐石,念诵多少天、多少年乃至多少劫,也毫无结果。

所谓“无果”,个别大德解释说,是指果很小,并不是毫无利益。

有多少差距呢?续部中又说:“净与不净差千倍,有无等持差十万。”清净与不清净念诵的差距,是一千倍;有等持与无等持念诵的差距,是十万倍。所以,前辈大德在念诵时都特别专注,即使是每日的课诵,也不会说话的。

● 念诵时不应夹杂闲言碎语

在念诵经咒时,夹杂庸俗不堪的闲言碎语,就成了不清净的念诵。这种念诵,就像掺有黄铜的金银,只能被称为非金或伪银,再也起不到纯金、纯银的作用了。因此,邬金莲花生大士说:“杂有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

可见,绮语的过患很大。如《法苑珠林》云:“但诸绮语,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长诸不善,死落三涂。”

总之,念诵时一定要清净,不仅不能说绮语,而且还要随文入观,专注所缘。因为密宗仪轨都是“明观生次词句门”,就像世间开会用的章程一样,修金刚萨埵、阿弥陀佛等生圆次第的仪轨时,都要靠词句来观修。

◎ 以菩提心摄持念诵是关要 

● 不离菩提心

享用信财、亡财者,无论是上师还是普通僧人,都应在清净念诵的同时,不离菩提心,这才是关要。

当然,前面也说过,有这种境界最好,没有的话,只要满怀慈心悲意,身语意三门集中精力地念诵仪轨,并尽量跟随词句思维,做到发音正而清晰。这样,依靠对三宝无欺谛实力的信心和定解,依靠皈依处三宝的大悲力,再加上无欺因果的威力以及菩提心的无量功德等,必定会使病人或死者受益匪浅。

● 于人垫上净己障

在利益众生的同时,其实修行人自身获益也是最多的,所谓“于人垫上净己障”。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坐在别人的坐垫上,为别人念经,但却净除了自己的罪障。这是非常珍贵的道理!你是修行人的话,可以说,这是不可以不了知的真理。当然在《前行》里,这种道理很多,不过,若是你一带而过的话,也就忽略了。

因此,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地为别人修行,念经、诵咒、修法……你这样去做了,将众生安置于解脱道上时,你的罪障也就清净了,二资也就圆满了。

● 只重视自利者不得自利

很多人之所以舍弃利他,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为自己做的,才是自己的功德。

其实完全错了。你不愿为他人念诵,不愿为众生发心的话,断了慈悲菩提心不说,就算以后明白了,要尽力净除享用信财的罪过,但以自私自利的恶心,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如果我们最初就能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在不离开利益众生的动机下,尽己所知、所能,诚心诚意精进修行,那么,无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到他人家里去观修生圆次第、念经、诵咒,都没有丝毫差别。也就是说,在远离私欲、一心利他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而念诵、发心,乃至行持一切善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