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7课——业因果六度之果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2-16 16:00 ė157次浏览 60条评论

丁三(宣说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戊二(广说)分九: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无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恶分别之果;九、甚深缘起之果。

今天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业因果品。前面讲了做善事的果报——十善的四种果,今天讲行持六度的果。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此外布施具财富,”除了前面讲的十善之果以外,还有行持六度万行的果。行持六度万行,不管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还是智慧,都需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叫做七波罗蜜多或者七种最殊胜的善法。《大车疏》中也讲了,六度一定要有菩提心来摄持,这样的话,生生世世感得的果报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这里讲,如果前世做了布施,即生当中不管哪方面的财富都会圆满的。

“持戒安乐忍相好,”守持清净戒律的话,即生当中非常快乐——心情也很快乐,生活中也不会经常出现各种痛苦的事情。前世修安忍的人,即生当中相貌端严,长相相当好看。

“精进具德禅心静,”修精进会具有德行。如果某个人的品质、品德都非常不错的话,他前世是修精进的。前世修禅定的话,即生当中心会很寂静,不会很浮躁、痛苦。有些人本来生活是很可以的,但是心特别乱,没办法静下来,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都很痛苦。

“智慧获得胜解脱。”通过智慧能获得殊胜的解脱。

所以我们经常讲,通过修持六波罗蜜多,即生当中整个人的财富、长相、心态和德行等各方面的确都会获得非常殊胜的果报。尤其是前世持清净戒律的人,即生当中极其快乐。我感觉,有些人今生的德行非常好,守持的戒律极其清净;由于修清净的戒律,他整个身心都是非常安乐的,白天、晚上都过得特别快乐。

己六、四无量之果:

下面讲四无量心的果。四无量心为什么叫“无量”呢?《阿毗达摩俱舍论》中讲,因为它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所行持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最后所得到的果也是无量无边的,因此叫四种无量心。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慈心悦意悲成利,”前世经常修慈心的话——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这种心,谁看到他都觉得特别悦意、特别可爱。修了大悲心的话,即生当中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喜心圆满舍无垢,”修了喜心能圆满财富。你看想发财的话,也需要修喜无量心。现在很多人想发财就请财神,我对财神方面确实不是很专业。修舍无量心的话,会使自己的身语意无有垢染、心态堪能等等。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总而言之,修四无量心能积累智慧和福德两种资粮,它的果是暂时获得增上生即人天福报的快乐,最究竟获得决定胜即三菩提的快乐。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车道——通往解脱大道的大车轨,就像火车等都有通往目的地的大道一样,三世诸佛也是通过四无量心到达彼岸的。

《本事经》中讲:“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对于一个众生,如果能修慈善心的话,其福德都是无量无边的,何况以所有众生作为对境,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慈善心,那这种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

《大车疏》中引用了《宝鬘论》中比较广的教证,讲了修四无量心、六通、智慧、悲心的果报是怎么样的,以及没有吝啬心、贪心而利他的功德是什么。

己七、二谛之果:

下面是第七个科判:二谛之果,即行持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果。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前面讲到的业,如果再深一点理解的话,那么三有轮回的法也好,寂静涅槃的法也好,全部是以业来现前的。“寂”,指寂灭、涅槃法,“有”指的是三有。

怎么以业来现前的呢?所有的出世间法是由善业和无漏业逐渐形成的,所有的轮回和不清净的法是由有漏业、恶业以及一些随福德分的业形成的。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从空性方面讲,“无作离戏如虚空”,没有任何能作、所作,远离了一切有无是非的戏论,就像虚空一样。但是从显现方面来讲,它的明分也是不灭的。而且,业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一定会成熟的。

所以,二转法轮的胜义谛讲业是空性的,三转法轮的胜义谛讲业是光明的;从世俗谛上讲,业是丝毫不虚的,就像种子种下了之后,因缘具足的时候果一定会产生一样,在名言当中是无欺的,这叫做缘起。

所以,从胜义谛当中观察,业的本体是不成立的;从世俗谛当中观察,它是成立的;再细致观察,发现它是依靠心的,最后心性也是光明的。这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大车疏》中还引用了《三摩地王经》当中关于业、二谛之间差别的教证,讲得比较清楚。

己八、善恶分别之果:

第八个问题讲到“善恶分别之果”,即善和恶有不同的果。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

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

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

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这个颂词很重要,讲到了善恶的本性和果,当然科判当中讲的是果,但实际上也可以说业的本性和果这两者是同时讲的。刚才讲二谛的果也是一样:一方面讲业自己的本性,一方面讲业在二谛当中出现的果是什么样的——它在世俗当中有无欺的果,在胜义当中远离一切戏论。这里的善恶之果也是一样的。

“本来清净无而现,”一切业也好、烦恼也好,在本性上是空性的,但是它的显现不灭,即无而显现。

“业作一切如画家,”虽然如此,但在世俗当中,在我们面前,确实是“业作一切”——业能作各种各样的事物,就像画家一样。

“恒时跟随如身影,”业恒时都是跟着我们的,但我们可能看不到。即生当中,乃至业没有消尽之前,它一直跟着我们,就像身体的影子一样。

如《功德藏》所讲,就像高空当中飞翔的飞禽,暂时看不到影子,但是一旦它落到地上,它的身影也就黑乎乎地跟着下来了。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一直带有很多很多的业,可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

“不迁他处如苦乐,”它不会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就像我们自己身上的苦和乐一样——我今天的痛苦或快乐,都没办法迁到别人身上。所以,业就像我们自身带着的苦乐一样,没办法“传染”给别人,或者让别人代替。

“自性难挡如河流,”业的自性非常难以抵挡,一旦业力成熟,谁也没办法的。

“能变高下如君主,”业能变高、能变下,就像皇帝、国王一样,国王可以让别人的地位提升,也可以把他关在监狱当中,业也有这种作用。我们很有可能因为做善业而变成全世界最富裕的人,也可能因为做一个恶业,下辈子马上变成一个非常低下的乞丐、残疾人等等。

“极其广大如虚空,”业非常广大,就像虚空一样。它是无法描述的,其范围极其广大。

“黑白不变如莲花。”业又像睡莲和白莲一样,互不杂染、毫不混淆。不管做善业、做恶业,任何一种业都有一种规律性,隐藏在你的阿赖耶上面。

总之,在整个世间当中,业是丝毫也不会耗尽或错乱的,它是恒时存在的。《诸法集要经》当中说:“大地有散坏,海水亦枯竭,唯业画长存,随处而显现。”

己九、甚深缘起之果:

这个《心性休息》确实很好,讲一次你们不一定能听得懂,以后要多次看、多次思维。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

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观察诸业无本性,”我们前面也讲了,如果在整个世界当中寻找业的本体,不管是在外也好、在内也好、在中间也好,在任何地方寻找都是得不到的。

如《入行论》所讲:所谓的烦恼,在外面也没有,在里面的根身上也没有,在中间也没有,在其他地方也没有,这样的话,烦恼怎么害众生呢?

“如梦能现异苦乐,”虽然胜义当中找不到,但是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如阳焰水一样可以有各种显现,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苦乐——善业带来快乐,恶业带来痛苦,这些无有任何欺惑。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而且这样的业,是无明和行的因缘具足时开始造作的,是心安立的。但是你真正去寻找其本体的时候,实相也找不到、相状也找不到。这就是因果无欺的缘起性。

“非有非无无二性,”如果我们再次观察业的本性,它不是有的,也不是无的,也不是有无二者,也并不是有无二者以外的。即如前所说,在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

“行何成熟如是果,”在世俗当中,行什么样的业就成熟什么样的果。比如我做布施的话,将来会生生世世财富圆满;我持戒的话,将来生生世世获得善趣的快乐;我安忍的话,生生世世长相非常好。所以说,所有的果无欺而存在。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这一点从空性方面讲,实际上是佛陀如所有智的对境,从世俗无欺的显现方面讲,是佛陀尽所有智所了知的。因此在世间,唯有遍知佛陀知道因果无欺的真正道理。在《缘起赞》当中,也是通过业等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赞叹佛陀。

所以,无欺因果的道理非常重要。我自己认为,这次通过大家对无垢光尊者祈祷以及对他非常有恭敬心的缘起,再加上对佛教有虔诚的信心,我们有了现在内外各方面因缘的聚合;正因为这种因缘的聚合,很多人特别希望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至少对无欺因果有一种正见或定解,这就叫做世间正见。这样的世间正见确实是人间当中非常珍贵的一种获得。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