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27课——亲近善士以意乐依止(重要)
辛二、如何依止善知识分五: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 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 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 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壬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分二: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 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
癸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三: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心
子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心分二:一、须观师为佛 二、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
丑二、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分三:一、以教成立 二、以理成立 三、遣除疑难
寅三、遣除疑难分四: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 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 四、以问答方式解诸疑惑
卯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
有人问:在我心前,善知识显现具有许多贪嗔等过失,如何才能把他们安立为断尽过失的佛陀呢?
问者以心前显现有过失,而断定善知识实有过失,并不是佛陀。
以根据不定破斥:自心的显现如果真实存在,则可成立这种说法,但这并不决定。因此,由心前的显现,不能成立上师实有过失。对此以六喻解释。
一、眼翳者之喻
凭借众生业障的显现来断定上师不是佛,是毫无道理的,如同眼翳者前显现毛发,只是他自身的错觉,并非外境中实有毛发的自体。
二、摩尼宝之喻
应当思惟:“现在上师显现的种种过失和平凡相,只是我自心过失的投射,实际上师并没有过失。”
三、墨镜之喻
以墨镜之喻抉择了上师为真佛,只是自心被业障遮蔽无法现见而已。
四、佛现旁生相之喻
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化现为猪狗等旁生的形象,行为与一般猪狗无异。
应当思惟:“我不能因为自己心前显现了平凡的上师形象,就认为上师不是佛陀。”
五、梦的比喻
譬如,在梦中清晰地见到恶人杀生、偷盗等,但醒来后就会明白:这唯是梦中的假相,只是由于自己的习气成熟,才如是幻现的。
应当思惟:虽然我见到上师发怒、责骂等粗暴行为,但这只是由我内心的恶习所显现的,根本了不可得,又怎会有嗔骂等过失呢?根本不会有。
六、胆病等比喻
譬如,因胆病而看见雪山是黄色,因风湿病而见到雪山为蓝色,诸如此类,以暂时损坏诸根的因缘,都能导致迷乱,何况我们相续中具有究竟的迷乱因——不可思议的业障,而且丝毫也未遣除,为什么不会由这些因缘而显现迷乱呢?因此,在业障深重者的心识前,善知识甚至显现驴马等形象,现在没有这样显现已是万幸。
卯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问:纵然上师没有过失,但上师也没有显现相好庄严等功德,怎么能安立他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呢?
问者以心前上师没有显现相好等功德,而断定上师不是佛陀。
以根据不定破斥:由你心前显现,不能断定为真实存在;以你心前不显现,也无法断定毕竟无有。对此,可以通过思惟以下八喻来了知。
一、盲人之喻
太阳光芒万丈,而盲人却一无所见。同样,上师虽然圆满具备佛陀功德,但在我无明的心前如何能显现此等微妙难思的境界呢?因此,由我心前不显现,并不能成立没有。
二、针眼之喻
狭小的针眼中,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了巨大的须弥山。同样,凡夫分别心的境界如针眼般狭小,绝不可能显现如大海般深广的佛陀功德。因此,不能以自心没有显现,就断定上师不具佛陀的种种功德。
三、黑暗之喻
在漆黑的夜晚,由于黑暗的障蔽,不必说细微的色法,即使粗大的色法也看不见。只要没有遣除黑暗,色法就不能在眼前显现。同样,我们的心识被无明障蔽,姑且不说佛的各种微妙功德,即便粗大的功德也无法显现。因此,对于被愚痴障蔽的我来说,心中能显现何种佛功德呢?绝对无法显现。
四、瑜伽士之喻
密续说“所现皆为本尊相”,在消尽平凡迷乱相和执著的瑜伽士智慧前,上师们都显现为佛陀。所以,在我心前上师没有显现为佛陀,是因为我还未能消除迷乱显现和执著。一旦通过修行,消尽了迷执,必然会现见上师为佛。
五、幻师之喻
幻师以咒语加持某人,染污观众的眼识,结果观众只见到驴子和驴子的各种行为。迷乱之因是眼识被染污,迷乱是指不显现本有的人和人的行为,反而现前本无的驴子和驴子的颠倒相。这说明:显现的不一定实有,未显现的也不一定没有。
所以,能否信任自己的心呢?不能信任,因为它只是被恶习染污的颠倒心识。因此,对心前显现的,不能信以为真,而心前不显现的,也不能断定为无,而且须进一步认清其颠倒面目:以迷乱力所致,凡夫不仅不见本有的佛菩萨,而且不得不见本无的平凡相和各种平凡行为。
虽然在名言中上师也具足佛陀的全分功德,但我们在未消尽错乱之前,由于业力的迷惑,见到的往往是迷乱的错觉。所以,应由幻师的比喻认识自己错乱的状况。
六、菩萨之喻
即使在十地菩萨等的心前,也无法显现佛陀全部的功德,何况在我这样的凡夫心前,如何能显现佛的全分功德,又现见上师为佛呢?即使合集所有的菩萨在漫长的时劫中从各方面一再观察,也无法完全现见佛陀的功德,何况愚痴的我呢?所以,不能以我心前不显现,就否认上师具有佛陀的功德。
七、鬼神之喻
例如:我眼前若有宝瓶,就应显现,若不显现,就能断定眼前没有宝瓶;但鬼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以眼前没有显现鬼神,就断定毕竟没有鬼神。所以,不能一概以“不显现”而断定毕竟没有。
意义:
(一)如果我已现前如来功德,则应当在我心前显现;如果自心前不显现,则决定不是功德圆满的如来,毕竟以自证分可以断定自己是否现前了佛功德。这是以“不显现”而决定没有。
(二)我的心前虽未显现他人具有佛功德,但不能以“不显现”而断定他人不具佛功德。
八、宝瓶之喻
譬如:眼前虽有宝瓶,但布帘遮住时,什么也看不见;一旦拉开布帘,当处即见宝瓶。同样,应思惟:上师的法身与佛无二,只是由于自己的业障而不能现见,一旦业障清净,当处即见上师为佛。所以,能否见上师为佛,取决于自己业障是否清净,而不在于上师是否清净。
卯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决定上师是佛,你身为上师,你的弟子也会把你当成佛,若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则应成大妄语。
答:这种想法是观师为佛的障碍,必须遣除。《摄大乘论》云:“鬼旁生人天,各堕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对同一有事,由于众生业力不同,而有不同的现相。对于我这个有情,也因见者各自不同的业力,而产生不同的看法;然而,对各自的所见,都应承认只是各自心识前无欺的显现。
比如:天、人、饿鬼三者同时见恒河水时,依随各自的业力,天人见为甘露、人类见为水、饿鬼见为脓血,而且依各自所见也有各自的受用,即天人畅饮甘露、人类喝水、饿鬼因脓血而受苦。所以,观待三者各自来说,应当承许这三种现相和作业同时存在。同样,弟子见我为佛,自己或其他人见我为平凡,而且就如各自所见那样,能分别作佛和平凡之业,因此名言中对二者都应承认为有。这样也可以遣除“小乘上师的声闻等并不决定是佛”的妨害。
对方又问:若依你所说,一位上师应成同时是佛和众生,但如何成立“既是佛陀又是众生”呢?
答:同样,同一条河流应成同时是甘露、水、脓血三者,对此你如何回答?所以,由于不同的业力,而显现甘露、水和脓血,这只是同一法观待不同众生的不同现相,并非在同一法上聚集了相违的水和脓血等。同样,观待众生的心识不清净、清净和极清净,而分别见上师为凡夫、菩萨和佛,并没有凡夫和佛集于一身的过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