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8课——业因果破他宗之邪分别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2-19 10:51 ė110次浏览 60条评论

乙二(修寂灭之法)分六: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三、作解脱因之理;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五、别说同分善业;六、破他宗之邪分别。

下面我们接着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业因果品的第六个问题:破除他宗的邪分别。

丙六(破他宗之邪分别)分四:一、破谤因果;二、破斥空见;三、破有顶具识;四、宣说真实业果。

关于业因果方面有很多邪知邪见,这分四个方面来讲,首先说破诽谤因果的宗派。

丁一、破谤因果: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

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

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

我们前面讲了业因果的取舍之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是永远也不会虚耗的。《大智度论》当中讲:“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世间有个别人是增上慢者,他自己认为因果确实不存在,尤其是学了一些禅宗、中观、《金刚经》之后,就觉得一切都是空性的,就开始诽谤因果,说“善也没有,恶也没有”,这种人就是外道的断见派。

“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谁执著这样的空见为究竟的话,就不会有解脱的时候,会越来越下堕。如果他们堕入了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当中,是特别可怜的,会越来越下堕。

佛经当中讲,诽谤因果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自己非常愚痴而产生傲慢心,这是增上慢;还有一种是因为邪知识而产生嗔恨心。

丁二、破斥空见:

下面是第二个科判“驳斥空见”,即驳斥“一切都是空性”的说法。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

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

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

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此等说法真可笑!”这也是我们应该懂得的。现在有些人说:因和果不存在,造善业、造恶业之后,快乐或痛苦的果不存在;修持大乘佛教的大悲心、菩提心、慈悲心也没有用;修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也是没有用的;这些都是不了义的法,依靠它们是不能成佛的。

“此乃最重断见者,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这是非常严重的断见者,而且他“入于最深劣道中”。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破了因了,即前面说的善恶、悲心这些因已经破完了。然后他想建立一个果,建立什么样的果呢?如虚空一样的大圆满、大中观这样具有非常高深见解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所需要的因缘、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他不承认——因不承认,果是承认的,这种行为极其可笑!

其实,断除邪见也需要一种正常的闻思。佛陀在《大悲经》中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有两种因缘能产生正见。哪两种因缘呢?“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正思惟。”

丁三、破有顶具识:

下面讲“破有顶具识”,科判里面说下面这个偈颂主要是破无色界中有顶具有的识。无色界当中,有认为一切都是虚空的空无边处的识,还有认为一切都是心识、一切都是没有什么的,一切都是非有非无的,有这么几个心态。讲义里面讲破现世美(顺世外道)的个别观点,但这里既包括了顺世外道的观点,又包括了无色界的一些观修方法,我们在修行当中也应该破掉。

若是虚空何需修,否则虽修徒无益,

修无所有若解脱,虚空识派亦成佛。

承许修亦成因果,故当舍弃此恶道。

“若是虚空何需修,”前面讲了,有些人说:“一切都像虚空一样,没有什么修的。”那么我们可以问:“你所修的一切是真正的虚空呢,还是非真正的虚空?如果是真正的虚空,那虚空本来也是无为法,它也没有什么因缘,也没有什么本体,也不需要修,又有什么修的呢?本来一切都是虚空的话,虚空无有任何的造作,它也没有束缚过我们,我们为什么要修?”

“否则虽修徒无益,”如果你说“虽然是虚空,但是还要修”的话,那你修了也是没有用的,你修虚空和没有修实际上是一样的。

“修无所有若解脱,虚空识派亦成佛。”如果认为没有什么修的却能得到解脱的话,就是所谓的虚空识派,即现世美、顺世外道。

“承许修亦成因果,”但是实际上,你承许修也成为一种因果,但你前面说因果都不存在,这是非常矛盾的。为什么呢?你一方面说“因果没有什么”,另一方面又说“要修虚空,像虚空一样地修行”,这不是已经相违了吗?

“故当舍弃此恶道。”所以,你们承认“一切都是虚空”的说法应该舍弃,这是自欺欺人、非常不好的一种恶道。

所以,对空性法门没有很好地认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中观根本慧论》当中也讲了:“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没有很好地观空性、认识空性的话,有些钝根者、愚者会害了自己的。

丁四、宣说真实业果:

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

方便智慧任运成,依现无性之业果,

修现无性之道故,获得现无自性果,

现无自性而饶益,现无自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

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

“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无垢光尊者最后讲,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正道归根结底就是甚深的因果缘起。

“方便智慧任运成,”这里讲,甚深因果是方便、智慧任运而成的。

“依现无性之业果,修现无性之道故,”我们要依靠现而无自性的因果规律——显现是显现的,但胜义当中观察的时候无有自性——以现而无自性的业果规律为基础,修持现而无自性的道。佛教当中积累智慧资粮、福德资粮的道,其实是现而无自性的道。

“获得现无自性果,”这样现而无自性地修六度万行,最后就获得了现而无自性的菩萨果位、佛的果位。

也就是说,道是现而无自性的,基是现而无自性的,果也是现而无自性的。

“现无自性而饶益,现无自性之有情。”然后现而无自性地饶益现而无自性的有情。

我们饶益众生也是现而无自性的,所饶益的众生也是现而无自性的。“现而无自性”是很重要的!

这就是真正现而无自性的道理,其实佛陀在显宗当中也讲了。我们讲《智慧品》的时候也说过如梦如幻的道理,讲《虚幻休息》的时候也引用了显宗当中的《幻师善贤请问经》:“如幻积资粮,如幻成正觉,如幻而利益,如幻之众生。”如幻如梦地积累资粮,能成就如幻如梦的佛果,成就如幻如梦的佛果之后,以如幻如梦的方式利益如幻如梦的众生。这是完全可以的。

汉地的《华严疏钞》是唐朝时候的澄观国师写的,里面也讲了:“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成梦中佛果。”

“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这样甚深因果的缘起,实际上是最了义的佛陀经典和密宗续部当中的意义。

“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依靠这样经续的意义,我们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通过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最后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正等觉的果位。

以上是讲现而无自性的道理。现而无自性的茶杯里有现而无自性的茶,我现在现而无自性地喝下去了。“现而无自性”,记住啊!

甲三、结尾:

此乃无余而断除,三有一切因果行,

当行解脱之因果,速成增上胜菩提。

“此乃无余而断除,三有一切因果行,”最后结尾的部分讲到,业因果品归根结底,是让我们彻底断除一切能转生三界轮回的因和果。“因”是业和烦恼方面的,“果”是轮回中各种各样的现象——现在六道轮回的种种现象全部是果。一切的因果现象我们都要断除。

“当行解脱之因果,”我们现在应该行持能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因和果。如果做善法的话,解脱的因果都能行持。这包括四谛里面的灭谛和道谛,实际上因是道谛、果是灭谛。

“速成增上胜菩提。”这样的话,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能获得菩提。

以上讲了这一品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取舍因果的道理讲完了以后,特别希望大家好好地思维。可能听一次、两次不一定懂,但你把它当作一个如意宝那样多次地思维就会懂了。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大乐法甘霖,令众心田二资盛,

于此业惑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如是大乐法甘霖,令众心田二资盛,”如是上面所讲到的无垢光尊者的大法,相当于甘露水一样,甘露水降于众生心灵的田地,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就开始非常兴盛。

“于此业惑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原来众生的心田当中有业和烦恼,非常非常贫穷,没有智慧、福德所带来的粮食和庄稼。但是现在,无垢光尊者教言的甘露妙法降于我们的心田,我们原来是精神非常贫穷的一个人,现在就非常富裕了;原来的这种心——疲劳、贫穷、思想极其贫瘠,现在已经可以休息了。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品解释圆满。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