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28课——亲近善士以加行依止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2-20 8:09 ė148次浏览 60条评论

辛二、如何依止善知识分五: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 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 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 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

壬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分二: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 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

癸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三: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心

子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心分二:一、须观师为佛 二、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

丑二、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分三:一、以教成立 二、以理成立 三、遣除疑难

寅三、遣除疑难分四: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 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 四、以问答方式解诸疑惑

以上由教理成立了上师是佛,并以理遣除了种种疑惑,如此便能引生“上师是佛”的定解。

卯四、以问答方式解诸疑惑

第一问:是否所有的上师都是二利究竟的佛陀呢?

答:从名言现相来说,上师还是有差别的,并非一概是佛,否则就有菩萨不能以上师的身份利益众生的过失。实际上,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就能教化众生,一至十地的菩萨更能由愿力和等持力入轮回利益众生。《华严经》、《庄严经论》、《宝性论》、《入中论》等经论中都有明显的教证。

第二问:“名言中是佛,也如实观为真佛”的上师是指何种上师?

答:是指能传授圆满菩提道教授的上师,即能把我们从凡夫地引入佛地的上师,这种上师是真佛的化现。许多金刚上师来到人间,传授即生成佛的教授,所以彼等是真佛的化现。比如,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虽然在众生不净心识前是显现凡夫相,但瑜伽士现见他是莲师、文殊菩萨等,确实在名言中就是真佛的化现。

第三问:观师为佛,是观上师胜义中是佛,还是观名言中是佛?

答:虽然观上师胜义中是佛并没有错误,但此处唯一强调在名言中观具相金刚上师为佛。如果“观师为佛”是就胜义而言,则佛与众生毫无差别,由于无差别的缘故,不能引起皈依心、求加持心、追随心等,如此则非修行的善巧。相反,若直接观上师名言中是佛,信心、恭敬心、祈祷心、追随心、仰慕心等,就会猛利生起。

第四问:既然上师功德有别,为何在大小乘及密乘的教典中一概要求观师为佛呢?

答:因为佛具有无量的幻化,对于心前的上师,我们无法判定是否是佛的化身,而且名言中观师为佛,可以避免一切负面因素、引发一切顺缘,换言之,观上师为真佛,可以遮止分别上师过失的恶心,增上对上师的信心,获得最圆满的加持,所以内道教典中一概要求“观师为佛”。但须注意,此处的“师”,唯一指真正具相的上师。

有人怀疑:佛教诫我们依法不依人,而现在说上师为佛,一切应当听从上师,不能起不清净的分别,这是依人不依法,与四依相违。

答:实际上,这是依法不依人,并没有违背四依。因为对于上师是佛,并非随人生信,而是依可靠的教理安立,是依理生信。由于成立具相上师是佛的化身,所以,上师本身即是佛法的体现,他所说所行的一切,都是在引导我们。因此我们依止上师的言教,就是依止真正的圣法。

道之根本是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根本在于意乐,意乐之根本则是诚信上师为佛。明白此理之后,应当在修持信心上切实用功。

癸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分五: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忆念恩德是发起恭敬心的方便,因此修习恭敬意乐时,主要是修念恩,即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观修。

子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阿底峡尊者说:“一切安乐源自上师的加持,所以应报答上师恩德。”为什么呢?因为若非上师引导我们趣入善法,则毕竟没有获得丝毫安乐的机会。因此,即便身心上得到些许安乐,都应忆念是上师的恩赐。

子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我们相续中能生起因果正见、出离心、信心、恭敬心、慈悲心、菩提心、通达二谛的智慧,都是源自上师的恩德。若无上师的教导,我们对善法将如盲人般一无所知,无由生起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因上师大悲加持才得以生起的。

我们的相续从原先充满罪恶的状态转变为具有许多功德,这都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大恩上师的恩德。

子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我们天天闻法,或许感觉很平常,每天听法就像按时上班,不觉得佛法难闻,很少有感恩心。今后一定要改正这种心态,要有珍惜、感恩之心。

例如,应如何忆念上师如意宝的恩德呢?应在法上念恩,即:上师赐予我们显宗的因果、菩提心等妙法以及密宗顶乘的大圆满法,这些妙法是最珍贵的财富,乃至受持一分也能产生无量安乐。所以,上师的法恩不可思议,知恩之后,还应努力以修行来报恩。

子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应如是思惟:反观自己,贪嗔痴如此粗猛,可见自己是个刚强难化的凡夫。此生来到人间,相续中充满了烦恼和业障,这说明过去无量诸佛出世以来,我都未被诸佛调伏,若已调伏,则早应进入圣者的行列。今生有幸值遇上师,上师以善巧方便调伏了我,使我进入清净的法门,成为修行人,这种心相续的转化,唯一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所以上师的恩德比佛恩还要深重。

有人问:“上师与佛的体性无别,不可能有恩德大小的差别。”

答:“恩德有大小”是观待所化的现相而言,而上师为佛是从真实义中而言,所以没有任何过失。

子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在我们一生中,父母和佛陀的恩德极大,但相比之下,上师的恩德更加深重。因为:父母只给予我今生的肉身,赐予对今生有益的衣食等,而上师却养育我的法身,赐予能获得究竟利益的佛法,所以恩德超过父母。至于佛陀方面,我不能亲聆佛陀说法,也不能亲见佛顔,而上师不仅可以面见,还可以随时为我传法,因此师恩大于佛恩。

总之,应当思惟:一切利乐和功德的圆满都依赖上师,此以理证能够真实成立之故。在整个法界中,即使以佛智观察,也无法找到恩德超胜上师者。

上述以意乐依止的轨理,就是以信心和恭敬心亲近善知识。修习贤善意乐的根本目的,是要与上师的智慧相应。随着信心和恭敬心的深入,自心也会越来越亲近上师的智慧,达到究竟时,二者便融为一味。在贤善的亲近意乐推动下,便会真正趣入亲近的加行。

壬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分二:一、略说 二、广述

癸一、略说

此处加行,是指亲近善知识的加行,即能让自心和上师智慧相应的加行。若三门行为令心越来越背离上师的智慧,则是违逆善知识的邪加行。亲近上师的加行,一言概之,即修持心心相印。如此,即可从总的原则上明白亲近加行的作法。

以加行依止上师的总原则,即上师怎么欢喜自己就怎么做,凡上师欢喜的事都要努力实行。分别来说,即须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癸二、广述分三:一、供献财物 二、身语承事 三、如教修行

注意:以下所说都是就具相的上师而言。

子一、供献财物

向善知识供献财物,具有快速圆满资粮以及与上师的心亲近的作用。成佛需要圆满资粮,而资粮田中最胜妙的就是上师,换言之,就自己的因缘来说,找不到比上师更好的资粮田。因此,对无上福田的上师,应当供献一切。

《事师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幻资财。”对具相的金刚上师,连难以割舍的妻儿、命根,都可以恒时奉献,何况不坚实的外财,更应毫无悭吝地供养。因为对自己来说,金刚上师是最殊胜的资粮田,所以相比于其他,更应着重在这一根本上供养。

以比喻说明:

譬如,当农民得到一块“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斤粮”的良田后,他会想:以前的田地不及此田的万分之一,今后我应选优质种子尽力播种耕耘,一定要利用它创造最大的财富。如果我只播少量下等的种子,就只能获得少量下等的果实;若不尽力在这块良田上耕作,就无法取得最大的效益。虽然其它田地也能生长庄稼,但毕竟不是最殊胜的,所以我应着重在这块田中耕作。由此比喻即明白,应对上师精勤供献妙财的道理。

《普贤上师言教》说:“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上师的相续中,并且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百千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

子二、身语承事

身语承事的范围很广,小到日常生活的烧火做饭,大到上师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属于承事的内容。凡是弟子份内应做之事,都要用心做好,而且要安忍劳苦,努力完成。这就是亲近的加行。

上文提到的加叶瓦尊者就是敬事上师的典范。当年他承事金厄瓦大师时,一切内务都由他一人操持,即便如一些拌和饭食之类的事他也亲自去做。

后来,他和上师到了诺寺,修建塔堡时,运石背土等事,无一不做。他是如此的厚道、勤快。

金厄瓦大师接近圆寂之前,加叶瓦诚心地祈求上师能在来世摄受自己。金厄瓦对他说:“直至法身未灭之间,我们师徒都不会分离。”所以,若能全心全意地承事上师,必定会成就与上师亲近的因缘,由此,弟子和上师的心生生世世都不会分离。

虽然加叶瓦日日承事金厄瓦上师,而没有修法的机会,但他就是由于这种勤奋而获得内证的。一次,当他走到第三级阶梯时,智慧倏然大开,所以他深信承事上师的功德。他曾感叹说:“吉麦寺的善知识们不精勤承事上师,而唯一精勤于闻法,这是错误的。”

如何承事以及承事的次第等具体内容,在经续论典中多有阐述,尤其在《华严经》和归摄密续意义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广泛宣说。对于这些内容,首先应由听闻而了知,了知后最重要的是要实行。

子三、如教修行

为何要如教修行呢?《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上师授予深广妙法,对我们有大恩德,为了报恩则应供养,而三种供养中,以如教修行最为主要,因此需要如教修行。

譬如,有病而不服药,终究无法脱离病苦,因此,谨遵医嘱而服药,是依止医生最主要的事。同样,若不依照上师的教言修行,自相续就无法遣除烦恼,所以如教修行是依止上师最关键的要义。如果只对上师广供财物,却不实行上师的教言,就像只交药费而不服药的愚人,如此则毫无意义。同理,在上师面前求法而不如教修行,也不会产生依止上师最殊胜的利益。

我们依止善知识,最根本的所求是离苦得乐,获得最殊胜的解脱功德来度化众生,而要达到此一目标,则须依止善知识如法修行,所以,最终仍归于如教修行的要点上。

那么,应如何如教修行呢?如教修行的范围很广,境界也有深浅不同,我们应按华智仁波切的开示,逐步深入地实行。

《普贤上师言教》说:“中间依止上师时,何时何地都应当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诚心诚意恭敬祈祷。自己暂时的一切所作所为也应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依止上师。” 

进一步应当修学上师的意行。《普贤上师言教》说:“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是指对上师圣者的一切行为善加观察之后,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样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间俗语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总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诸佛佛子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应随学上师的一切行为。所以,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应当得到。”

壬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分二:一、须真修实行 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癸一、须真修实行

以上亲近的意乐和加行,若能如量生起,修行必定会得到成就,以缘起不空耗之故。自己具有清净的意乐、加行,上师又具加持,内外因缘聚合,不可能不获成就。

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示现的:

大恩上师幼年即对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极大信心。十五岁时,一心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念诵祈祷文一百万遍,同时阅读《直指心性》一万遍,结果依靠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猛利信心和祈祷心而证悟心性。

大恩上师对全知麦彭仁波切极其恭敬,每每提起全知麦彭仁波切时,都敬称“喇嘛仁波切”。上师教诫我们,为了获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下至开玩笑也不能有任何不恭敬,否则会成为获得加持的障碍。上师演唱道歌和撰著论典时,都是先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安住心间,最后回向时也是祈祷生生世世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形影不离、获得与文殊怙主无二的果位。

大恩上师念念不忘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恩德。有一次,忆念深恩竟至通宵流泪。第二天早晨,因流泪过多,上师的脸颊与枕头竟然粘在一起分不开。上师如此念念不忘师恩,我们弟子应努力随学,才能引发至诚的恭敬。

大恩上师说:“我没有什么传记可写的,但有一点,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我从未做过让他们不欢喜的事。对任何一位上师,我都是恭恭敬敬,谨遵师教,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传记……。”“我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六年当中,从未扰乱过上师的心,就像如来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样,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让上师怒目而视、不欢喜的事。我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上师就是开玩笑,我也觉得有深深的密意,视如善妙教言。”

大恩上师说他唯一的传记,就是真正做到了如理依止上师。实际上,这是最伟大、最成功、最令人景仰的传记,也是最心要的传记。上师的话语里蕴含了深刻的教诫。

我们临终时回顾此生,如果生平以贤善的意乐和加行如理依止上师,则一生问心无愧,中阴和来世必定安乐。如果依止善知识时犯下大的过失,则将终生遗憾,生也不安,死也不乐。所以要格外珍重,修好依止善知识的意乐和加行。

癸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一切佛法都要在心地上修习,亲近善知识也不例外。若不着重修心,就会流于形相,成为相似的依止、虚假的依止甚至变相的依止。因此,在心上实修极为关键。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不要认为只要依止都会获得成就,其实依止的结果大有差别:有的依止获得上等成就,有的获得中下等成就,有的仅得少许利益,有的甚至以颠倒依止而堕落。

下面通过问答将亲近善知识的法义归摄在心上。

第一问:什么是亲近?

心和心相应才是亲近,身体或外相上的亲近,并不是真正的亲近。所以,亲近即是心与善知识的智慧、大悲空性藏相应。这有四种情况:身远心近、身近心近、身远心远、身近心远,前两种是真亲近,即不论身体远近,与上师的心相应就是亲近,否则就不是亲近。

第二问:为什么要亲近?

欲得火,就必须接近火;欲得光明,就必须亲近光明;欲得智慧和功德,就必须亲近善知识。按了义的观点,我们本来具有如来藏,只是被二障覆盖了,而能开显如来藏最殊胜的助缘就是三宝,三宝的总集又是上师。因此,为了显发心性,必须亲近上师。一旦与上师的智慧相应,自然能净除心垢而显发功德,功德未生者令生,已有的令增长,最后获得和上师无二的果位。

第三问:如何亲近?

唯有顺应亲近的缘起,才能真正现前亲近,而缘起在于意乐。若有信心和恭敬,必定能与上师亲近;若无信心和恭敬,身语纵然勤作,也不能和上师的心相应。由于缘起不错乱之故。所以,应当精勤修习敬信。

第四问:亲近的结果是什么?

若有纯正的动机,再加上贤善的意乐和加行,以无欺的缘起力,必然会获得上师殊胜的加持,逐渐消除罪障,而使自心和上师智慧相应,最后成为无二一体,永不分离,终成佛道。

实修时,应按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经常祈祷。依止善知识的关要摄于最初三颂,即:“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依止违法善根断,如理事师求加持。一切时处普摄护,诸善知识真佛身,但观功德毋寻过,并念大恩求加持。殷重敬信为意乐,身命财物如教修,殊胜供养作加行,唯令师喜求加持。”

如果通过教理了达上述内容,自然会生起《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的总聚心,即心中会呈现修持的要点。总聚心一旦生起,就会引发求证之心,便可按照这三颂实地修证。

以上根据诸多经续论典和教言,对如何亲近善知识作了归摄关要的阐述。参考的教典有:《阿底庄严续》、《大幻化网根本续》、《时轮金刚续》、《密集金刚续》、《事师五十颂》和宗大师对该论的注释等。《华严经》、《不可思议经》等经典,《大乘庄严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萨迦班智达《三戒论》、华智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等论典。五世达赖喇嘛的讲义、班禅善慧法幢的讲义、大格西阿旺彭措的广论笔记等注释,博朵瓦尊者的《蓝色手册》等教言。这些密续经论的作者都是诸佛菩萨,其发愿力及善说具有殊胜的加持,绝非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可比。因此,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圣言真实修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