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0课——宣说修持轨理前行七支供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辛一、正修时应如何分三: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壬一、加行分七:一、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 二、须无谄供而且端正陈设 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皈依发心 四、明观资粮田 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七、摄义
癸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分三:一、须积资净障的根据 二、分别宣说七支供 三、七支的划分与归摄
那么,什么是“七支供”呢?为何它能摄尽一切集资净障的扼要,而具有极大的功效呢?下面就分别宣说七支供的修法及其利益。
子二、分别宣说七支供分二:一、真实 二、如理作意则生福德之理
丑一、真实分七:一、礼敬支 二、供养支 三、悔罪支 四、随喜支 五、劝请转法轮支 六、请住世支 七、回向支
“七支供”就是普贤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归纳起来就是七支(其中“称赞如来”归入礼敬支)。以下分别解释每一支的意义。
寅一、礼敬支分二:一、三门总礼 二、三门别礼
卯一、三门总礼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礼敬支又分“三门总礼”与“三门别礼”,其中,“三门总礼”就是《普贤行愿品》当中的这一颂:“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此礼敬不是缘一方世界和一时之佛,而是缘十方世界过去、未来、现在所有诸佛;而且,应以至诚的心,身语意三业敬礼,不是随着别人转,唯一是发自内心深处而礼敬。
为什么必须如此修习礼敬呢?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智军阿阇黎在《普贤行愿品》的注释中说:“如果仅仅顶礼一尊佛,所获之福德尚且没有限量,何况是缘这么多的诸佛礼敬。”
卯二、三门别礼
三门别礼,就是身敬礼、语敬礼和意敬礼,即:身以恭敬姿势而礼,语则称赞功德而礼,意则发起胜解、随念功德而礼。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三门别礼当中的“身礼敬”,是指《行愿品》中的这一颂:“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论中从所礼之境、能礼之身、能礼之心、礼敬之福四个方面,解释了“身礼敬”。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意敬礼”,就是《行愿品》中此颂:“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是说,在每一微尘上,都有等同一切微尘数量的诸佛,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菩萨围绕的众会当中,对此不可思议的诸佛清净境界应当发起胜解,随念诸佛所有的功德。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海者是繁多辞。】
“语敬礼”,是《行愿品》中此颂:“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这是说,对于诸佛不可穷尽的功德胜誉,在每一尊佛前化现一一身,每一个身体又化现无量头,每一个头又化现无量舌,而以微妙的音声称赞诸佛功德海。按藏文颂词,其中“音”是指赞叹的言辞,“支分”指因,就是舌根,“海”是形容非常多。
寅二、供养支分二:一、有上供 二、无上供
七支供的第二支是“供养支”,其中又分有上供和无上供两种。
“有上供”,是指世间的供养,其供具是世间人天各种庄严的供具,由于在此供养之上还有更殊胜的供养,所以称为“有上供”。“无上供”,是指出世间的供养,诸菩萨以神力变现无量供具,就是“无上供”。
卯一、有上供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
供养支中的“有上供”,是按照《行愿品》当中这两颂来作供养:“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下文逐一解释这两颂当中所说的供养具。
【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实”是指真花;“假”是指人造的假花,比如以塑料、金银等作成的花。
“最胜华”,即人间、天上等处所有稀有的妙花,“鬘”指各种妙花串成的花环。花与鬘都有真实和假造两种。凡是见到各种美妙的真花或假花,都可以供养诸佛。
【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
“伎乐”就是音乐。“诸乐具”即各种乐器。“若弦若吹”是指管弦乐,比如弹琴、吹号;“若打若击”是指打击乐,比如打鼓、敲锣。这一切美妙动听的音乐,皆可供养诸佛。
【涂香者,谓妙香泥。】
“涂香”,是指用香物与水调和之后,可以涂在身上的香。
【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
“胜伞盖”,就是各种伞盖当中的胜妙者。
【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
“灯烛”,即以酥油、蜡等所燃、具有香气和光明的灯具,以及摩尼宝、夜明珠等具有光明的妙物,或者现代的各类电灯等,以这些光明供养诸佛。
【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烧然香。】
“烧香”有二类:一类是用各种香料配制而成,如以柏枝、檀香木等配制而成的熏香;另一类是唯独用一种香料制成的烧香,如檀香等。
【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
“胜衣服”,即一切衣服中最好、最妙的衣服。
【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
“最胜香”,就是可供诸佛菩萨饮用的妙香水,即以香气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妙香所熏之水等。
【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顔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
“末香”,即用妙香制成的香粉,可用来撒佛,也可用之熏烧供佛,或积聚成堆,或绘画坛城,配上各种顔色,形量如须弥山一般高广。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聚”字要加在前文所说一切供具的后面,比如,花聚、鬘聚、涂香聚、灯聚等。“聚”有三种意义,即众多义、种种义与庄饰义(藏文中“聚”有安布的意思)。例如,“灯聚”就是许许多多、各式各样、排列美观的灯具。以上一切世间最胜庄严具,都以众多、种种而且陈设美观的方式供养诸佛如来。
“一一皆如妙高聚”(此为唐译,与藏译略有不同),其中“妙高聚”是形容所有供具的量皆十分广大,而且都具有功德妙用。因为须弥山(妙高山)是人间所见最高广者,而且是由四宝组成,具有十种功德,所以用“妙高聚”来比喻供养具的形量高广、数量极多,而且毎一种都具有功德妙用。
卯二、无上供
【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
无上供,即《行愿品》中此颂:“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所谓“有上供”,即世间供养,其供具为世间人天各种庄严物,而这里则是诸菩萨等以神通力所变现的无量微妙供具。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
“等起”就是思心所,为生起一切之因,它能引生身语二业,并且在第二刹那之后与彼身语业同存。这里的“等起”,具体是指普贤行愿力。
“境界”在这里是指敬礼和各种供养的对境,也就是诸佛如来。
如前所说,以微薄的供养尚且能感得巨大的果报,何况如此广修供养,必定能获得无量福德;另外,以一种供物尚且能感得相应的一种福德,何况意幻供养种种无量的庄严供具,必定能圆满诸般功德。由此可见供养支修法的殊胜性,我们若能发起普贤行愿而广修供养,一次观修便可摄集无量福德。
寅三、悔罪支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悔罪支,即《行愿品》中此颂:“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对于这一颂,宗大师首先从因、事、自性三者解释“罪”,再从方法、作用二者说明“忏悔”。我们将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能明确“悔罪”的含义。
一、从因、事、自性三者解释“罪”
“罪之因”,就是贪嗔痴。“罪之事”,即身等三事:身之事,即杀、盗、淫;语之事,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之事,即贪、嗔、邪见。“罪的自性”,就是我所作(由我所作的各种恶业),包括三种情况——自己亲自作的、教唆别人作的、对于别人所作的恶业发随喜心的。总摄以上一切而说“诸恶业”。
因为一切罪业都是众生内心的三毒烦恼所引发,所以说“皆由无始贪嗔痴”;而且,是通过身语意三门造作产生的,所以说“从身语意之所生”。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依靠三毒为因,以身语意等三门为根事(“根”谓依靠身口意作为发业的根门,“事”即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业等)。
二、由方法、作用二者说明“忏悔”
忏悔的方法:应当思惟罪业的所有过患,而对以前所造的罪业生起强烈的追悔心,然后谨慎防护三门不再造恶。要象这样以至心来忏除罪业。
忏悔的作用:忏悔能使先前已作的罪业不再增长,而且可以截断未来罪业的相续,也就是将来不会再造恶业;相反,如果不忏悔,已造的罪业就会不断增长,而且以后极易再犯。
一般所说的“四力忏悔”,都有一个“力”字(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这说明忏悔必须引发“至心”,才能使忏悔具有力量。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心力,也就是“至心”未能引动起来,则忏悔不会得力。而能引发“至心”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惟罪业的过患,也就是“修苦”。
寅四、随喜支分五:一、随喜的含义 二、随喜的利益 三、生喜之因 四、不能随喜的原因 五、修习普贤随喜愿王的利益
卯一、随喜的含义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随喜支,即《行愿品》中此颂:“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宗大师将此颂的修要归纳为“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
下面分别从随喜的对境和方法来解释此颂。
一、随喜的对境——十方三世一切五类补特伽罗的所有功德,也就是一切功德。
二、随喜的方法——随念善利,修习欢喜。
论中又以“贫者获得宝藏”的比喻,来说明修习欢喜:
随喜的欢喜心,要像穷人获得宝藏一样。因为:在穷人眼里,宝藏有巨大的利益,一旦获得必然无比欢喜;相反,如果眼前只是一堆石头,他就不会如此欢喜。所以,这个比喻的要点,就在于“随念善利而生欢喜”。
卯二、随喜的利益分四:一、获相同之福德 二、获更胜之福德 三、广大随喜获无尽福德 四、随喜所获功德之差别
辰一、获相同之福德
《极乐愿文》中说:“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听到别人行善时,如果舍弃嫉妒不欢喜的心态,并且诚心诚意缘着别人的善行由衷生起欢喜心,佛说此人可以获得与行善者相同的福德。永明大师也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虽不亲作,得同善根。”
辰二、获更胜之福德
依照常理来说,胜光王理应是最大的功德主,但是由于他的发心不及贫女一念随喜的善心,因此所获的福德不及贫女。可见,善根的大小主要观待于意乐。我们见人行善时,若能发起清净的随喜心,并且回向无上菩提,甚至可以获得超过行善者本人以不清净发心所积的资粮。
辰三、广大随喜获无尽福德
七支供当中的随喜支,是为了利他而在广大的行愿力推动之下,至心随喜一切时空凡圣之功德,故其等起是普贤行愿,其对境为十方三世一切凡夫乃至佛陀的所有功德。由于愿大、境大的缘故,一次观想便能获得无尽的福德。《般若摄颂》中说:“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华严经》中说:“三千大千国土中满中海水,可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滴取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福,终不可数。”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