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31课——依止善知识依师之方式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2-28 11:19 ė142次浏览 60条评论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已经学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现在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中“上师之法相”的第八个科判。

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一是能在上师、善知识那里学到很多前所未有的佛法窍诀。依止过善知识的人和没有依止过善知识自学的人,不管是在学习的体会上、经验上还是在修证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一点。第二点是,依止善知识之后,自相续自然而然会很快改变——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是加持,自己的相续的确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通过依止善知识,自己所通达的法义将来完全能利益众生。因为我们所学到的,最后还是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益众生。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丁八、依师之功德:

今天是讲第八个科判: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前面通过比喻和意义赞叹了善知识的功德,还讲了要把上师看成真正的佛,即视师如佛,以及对自己宣说教言的上师应该是超过佛陀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前面的科判当中讲得非常清楚,在某些意义上,上师的恩德和能力已经超过了佛陀。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前面讲了上师的很多功德,这里讲到,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以其加持力,或者通过给我们宣讲甚深的佛道,从此之后就为我们阻挡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道。这是依止上师的功德。

“利乐现后善趣梯,”上师能“利乐现后”,令我们今生和来世获得利乐——今生当中获得世间的长寿、发财、快乐等,将来生生世世转生于善趣。因此“利乐现后”就是说,令我们于今世和来世获得利益和快乐。“善趣梯”是指,善知识就相当于趋入人天的阶梯一样。

“加持相续”,我们的心相续通过上师的加持得以转化。

“示真义”,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给我们讲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胜义的真实道理。

“令入成熟解脱道,”并且通过灌顶成熟我们的相续,通过宣讲教言来让我们获得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因为上师有上面的种种功德,我们在生活当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以恒常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稳固的信心,恒时无有厌烦心地依止上师。

•  依止善知识不落恶道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依止善知识的人即使不能非常精进或者修得很圆满,但是,如果你始终没有破坏师徒之间的关系,当你死的时候也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这也是我们藏传佛教的一个窍诀,很多上师们也都是异口同声这样讲的。

•  上师窍诀更重要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有“库鄂仲”三个弟子,他们问阿底峡尊者:“是所有的经论重要,还是上师的窍诀重要呢?”

当时阿底峡尊者说:“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这三位弟子继续问:“为什么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尊者说:“因为即使你通达所有的三藏显密经论,但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你也没办法修行,最终正法与自己的相续肯定会背道而驰,有这个危险性。如果你具足了善知识、上师的窍诀,即使并没有精通显密一切教法,但是依靠上师一些短短的窍诀和甚深的教言,就完全可以通达佛教的意义。”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靠君主、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舟子依赖于船桨,这是几个比喻;为了灭除烦恼、离开过害,因为畏惧生死、要成办二利,为了渡过三有的大海等目的,应当依止上师。

其实《华严经》当中也有这个比喻:善知识如慈母,因为她给予我们如来的种姓;善知识就像自己慈悲的父亲,因为他可以广大地利益我们;善知识犹如乳母,她守护我们不堕于危害、令我们不做恶事,等等。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上师明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这跟前面的内容基本上相同,是以其中患者依医师的比喻来说明的。

“上师明医教言药,”将上师作为真正通达医学的名医来想;将上师所讲到的教言当作能遣除我们相续当中烦恼疾病的药来想。

“自为患者作此想,”将自己当作无始以来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的患者来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那么精进修行,就像一个病人不断地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吃药、去治疗的过程。

“得寂乐果如病愈。”通过修行,最后获得了真正的寂静和快乐的果,就相当于是疾病痊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前面讲到的其他比喻,平民依君主、客人依护送者、商人依靠商主、船夫依靠船桨等,这些每一个也都有四种想。

通过这四种比喻我们应该知道,在修行的时候,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入行论》中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即使失去生命也不能舍弃善知识,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精通大乘意义、具有清净戒律的善知识,这种善知识我们乃至解脱之前都不能离开。

下面讲弟子的法相,包括应该舍弃的弟子的法相和应该摄受的弟子的法相,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应该舍弃的弟子的法相:劣法器弟子的法相和未观察的过失,分两个方面。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一(应舍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观察之过失。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无信惭愧悲心微,

种姓行为缘皆卑,妄念业惑五毒粗,

混淆善恶法非法,违犯学处破戒律,

不守誓言无对治,愚痴慧浅难知足,

增长嗔心多粗语,师作野兽法麝香,

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

下一堂课会讲善缘弟子的法相,这里讲到了恶劣弟子的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劣缘”即恶劣的因缘,有各种各样的恶劣因缘。劣缘弟子其实是一切祸害、一切过患的根源。他具足什么样不好的法相呢?

“无信惭愧悲心微,”无有信心,对上师、三宝、四谛,对圣法方面的信心是没有的。而且没有惭愧心,悲心也很微弱。

“种姓行为缘皆卑,”他的种姓恶劣,行为极其低劣,缘分也是极其卑贱。各方面的因缘都不好——跟道友的因缘也不好,环境上的因缘也不好,自己修行的因缘也不好。不好的人什么都不好,他自己也觉得非常痛苦,但也没办法,跟前世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妄念业惑五毒粗,”他的妄念也很粗大,业力极其深重,五毒烦恼也极其粗重。

“混淆善恶法非法,”善法、恶法,正法、非法,这些都不会取舍,始终处于一种混淆当中。

“违犯学处破戒律,不守誓言无对治,”还违背别解脱戒律和菩萨戒的学处,密宗的誓言也不能守护,并且没有对治。

“愚痴慧浅难知足,”智慧极其浅薄,而且没有满足之心。

“增长嗔心多粗语,”嗔恨心经常像火山一样爆发,他一发嗔恨心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很难忍受;也经常说一些粗语。

“师作野兽法麝香,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这些人是什么样呢?把上师当作野兽、獐子一样来看待,把法看作麝香,自己当作猎人,修法像射箭一样的。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获得的法卖给别人。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下面讲没有观察弟子的过失。对弟子一定要观察,很多上师都是因为没有观察,最后很多事情都被恶劣的弟子搞坏了。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有些上师刚开始没有观察弟子,弟子也没有观察上师,比较莽撞,很草率地就结成了师徒关系。

“喜新赞德后诽谤,”这些没有经过观察的恶劣弟子会喜新厌旧,刚开始他很欢喜,当面赞叹、身口意供养,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开始诽谤,所有坏的来源都成了上师。

“有者阳奉阴违依,”有些人会当面赞叹,但背后就开始违背、诽谤、违誓言。

“间接污辱师眷属,”有些人可能没有直接诽谤上师,但他主要是间接地说,“啊,你们这帮人全是骗子”,“他身边的人都是坏人”。

“彼等将堕无间狱。”其实这样诽谤的话,到最后也会堕入无间地狱的,非常可怕。

因此,对这些恶劣弟子应该尽量地先去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就会带来很多的过患。

所以无垢光尊者要求首先一定要观察,观察十二年也好、观察一年也好。一般互相观察之后,自己基本上也会清楚对方的情况。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