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32课——依止善知识弟子之法相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3-3 10:56 ė149次浏览 60条评论

今天我们继续讲依止善知识,前面讲了上师的法相和弟子的法相。在弟子的法相当中,坏弟子的法相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好弟子的法相。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善缘弟子信心大,”一个是与上师有非常好的缘分,具有殊胜的前世、今世的因缘。

贤善弟子对上师三宝及其功德有非常大的信心。信心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密法当中也是以信根为主,《杰珍大圆满》《空行心滴》都讲以信根为主。以前蒋扬钦哲旺波也说过,在五根当中,对修持密法来说,信根是最重要的。

“精进修法智慧高,”这个弟子还要精进,在修行佛法方面不拖延、不懈怠,一直非常努力,每次对上师所讲到的教言都努力地去完成。

“具正知念不放逸,”他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正念,还有不忘善法的正念,在善法当中不会脱离,三门谨慎注意、不放逸。

“不违教言守戒誓,”不违背上师所讲的教言,守护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

“三门调柔悲心大,”身口意三门极其调柔,不是特别粗暴、凶恶。

“胸怀宽广不急躁,”他的胸怀很宽广。还有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慷慨布施,即上供下施。观清净心,即有清净观。

“虔诚恭敬恒稳固。”然后是“虔诚恭敬”,这种恭敬是虔诚的恭敬,而且恒常稳固,并不是刚开始见到上师的时候三门恭敬、三门供养,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但到后来慢慢就完全变了。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要思维上师的功德,并且在看见上师有些过失的时候,自己要进行忏悔。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恒时忆念上师德,”这里是说,我们平时要思维上师的功德。因为跟上师在一起的话,到最后可能会看上师的过失。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恒常在一起,哪怕佛陀也会经常被看成有过失者。

“不思过失见思德,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如果你见到上师有一些过失的时候,要默默地在心里面想:“上师肯定不会有这些过失,只不过是我自己的心眼不清净,我自己的业力很深重,那一定是自己的过失,他老人家不会有这样的过失。”这样反反复复地对自己做一些安慰,然后要励力地忏悔,以后尽量不要产生这样的恶分别念,发愿从此不再犯——这样进行对治是很重要的。

•  见师有过是己错

我们凡夫人本身也是,对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很清楚的。当自己的烦恼出现在外面的时候,本来是具足功德的一些人,你很有可能会看成是不如法的,包括自己业力深重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现象。

•  勿以小乘观点衡量大乘菩萨

尤其是密乘和大乘,也有一些与小乘不同的观点。以前喀绕瓦格西说过:“示大乘上师,外仪虽不妙,不知内密意,切莫观师过。”开示大乘法的上师,虽然他的外相或者威仪有时候不一定是很美妙、如法、庄严的,但是因为我们对他内在的密意不能了知的缘故,千万不要观他的过失。我就喜欢这样的道理。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下面是讲,不要做让上师不欢喜的事情,有事情要做的话应该请示上师。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当断师诸不喜事,”这里说,应该断除一切上师不喜欢的事情。

“精勤令师生欢喜,”还要尽量精勤地做一些令上师欢喜的事。

“永不违背师教言,”永远不要违背上师所讲的教言,尤其是大的教言,违背一些小的事情有时候可能也会有的。

“师之爱眷亦如师,”对上师的爱眷——施主也好、弟子也好,也是像上师那样来看待。

“不摄师眷为弟子,”另外,不能抢上师的弟子、眷属。

“说法灌顶当请示。”这里也讲了,一般来讲,上师虽然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但是在显现上对眷属也可能比较执著。如果你非要把上师的弟子和眷属当作自己的工作人员、发心人员的话,那你应该先请示:“你的这一帮眷属,我想给他们好好地灌个顶,你灌顶也不是很好的,我会灌顶;我想要给他们讲法,你可不可以让给我?”或者说:“我把你的这几个眷属……”这样的话,如果上师同意了是可以的。

以上讲了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是讲,在上师面前身语意的威仪应该比较如法,不能太随便。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师前当护身语意,”在上师面前应该经常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识。首先身体上面是什么样呢?

“不应伸足跏趺坐,”在上师面前不能伸脚,也不能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也不能背后对着上师,一直不想见他,显现一种非常不欢喜的表情——宁可死了也不要见到……

“嬉笑显露愁怒容。”不能在上师面前有嬉笑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当然有些人也可能在上师面前显得特别愁眉苦脸、发脾气、生气,一直这样。

总的来讲,在上师面前,整个身体的姿势和姿态要比较严肃、比较有敬畏心。一般一些具有威严的、行为也非常如法的上师,他自然而然有一种威慑力。

下面是第五个科判,断除一切语言方面的过患。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切莫信口出胡言,”在上师面前千万不要随意出口、胡言乱语,这样也不行的。

“言说妄语离间语,”在说话过程当中,有些人故意欺骗上师,说一些妄语。还有些人故意讲一些离间语,别人本来关系很好,他就特意说一些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还有的人说一些别人的过失、不悦耳的粗语,比如骂人话等各种语言。在上师面前说这些是非常不合理的。

“未经观察无关语。”还有未经观察的无稽之谈,即所谓的绮语。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不应贪图上师财,”这里说,对上师的财物不能贪执,比如一直想偷上师的财物,或者是用各种方式来享用它。

“禁止损害其诸眷,”这里也说了,禁止损害上师的眷属,包括上师的弟子、施主等,属于上师的这些人不能损害。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也不能口是心非,表面上赞叹“很好的”,反过身去就开始在背后说各种过失。

“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哲贡炯巴仁波切专门有这样的一个教言,意思是,在上师四身的雪山上,如果我们没有生起恭敬的太阳,那加持的水流是不会降下来的,所以时时都应该对上师起恭敬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