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2课——宣说修持轨理前行完结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3-4 17:18 ė99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辛一、正修时应如何分三: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壬一、加行分七:一、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  二、须无谄供而且端正陈设  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皈依发心  四、明观资粮田  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七、摄义

癸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分三:一、须积资净障的根据  二、分别宣说七支供  三、七支的划分与归摄

子二、分别宣说七支供分二:一、真实  二、如理作意则生福德之理

丑一、真实分七:一、礼敬支  二、供养支  三、悔罪支  四、随喜支  五、劝请转法轮支  六、请住世支  七、回向支

寅七、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

回向支,在《行愿品》当中说:“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说,以上礼赞乃至请佛住世等六支善,代表一切善根,这些善根都和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的欲乐回向,使一切善根成为大菩提之因,永不穷尽。

《慧海请问经》中,以比喻说明了回向的利益:“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如果将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未成佛之间,善根将不会穷尽而且会天天增长。卡隆巴格西说:“一切有为善法乃无记,回向众生方得广大利。”

总之,回向就是“回己善根,有所趣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即趣向内心所缘之处。一直以来,我们内心所缘、所趣向的,唯一是“自我”,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即便稍作些许善根也要执为我所,认为是“我”所作的,所以也就只能回向自享其福、所求顺遂。这样回向的善根会由于我执而变得狭小、下劣。现在我们“普皆回向”,就是要回转内心以前自私自利的趣向,而唯一缘于利他,将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唯愿众生离苦得乐。若能如此回向,一切所作都将成为大乘无尽广大的善根。

丑二、如理作意则生福德之理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这段分成二个部分解释:一、如理作意的条件;二、如理作意的结果。

一、如理作意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如是了解此诸文义”,就是对《行愿品》颂文的意义,首先应以闻思断除疑惑,并且熟解文义,因为只有对文义非常熟悉,才能依文起观,以心缘文字而现出总相。譬如:对“康定”这个城市不了解的人,虽然听到“康定”二字,但心中根本无法显现这个城市的总相;相反,如果对康定人提到“康定”,他心中立即会现起很清晰的总相。同样,我们必须熟解文义,才能依文起观,否则就无从随文入观。

第二个条件——“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这是说明七支供的修法,即观修时应当一心专注,心不向其它地方散乱,完全按照《行愿品》的文义观修。

上述这两项条件都具足了,才能称为“如理作意”,这样就会有很殊胜的结果。

二、如理作意的结果

按照七支文义如理作意,就能摄集无法计量的功德。

子三、七支的划分与归摄

在讲正文之前,首先我们应当了知,积资净障具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譬如:《无贪子请问经》中宣说布施、持戒、修定所摄的三类福;《三聚经》中宣说顶礼、忏悔、回向等三支;《辨中边论》中宣说书写乃至修习等十法行;《入行论》中宣说从供养乃至回向的八支;《普贤上师言教》中宣说皈依、发心、念诵百字明、修曼扎与上师瑜伽等五支。

宗大师在本论则说按《行愿品》的七支供来积资净障,其根据有三:一、依据寂天菩萨的《集学论》,这部论中说到,应按《行愿品》恭敬顶礼等;二、依据阿底峡尊者的《问答宝鬘论》及其注释,彼论中也是这样宣说;三、依据嘎当派的教授传统,也是按《行愿品》观修七支供。

这部《普贤行愿品》极其殊胜,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念修此愿文。大恩上师曾经开示:“《普贤行愿品》是修集净土资粮最殊胜的方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捷径,入于圣者境界之要门。《普贤行愿品》总集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所有大愿,她是一切愿海中的最胜愿,所以又称为‘大愿王’,诸大菩萨都依此而发起广大誓愿。”

《华严经》为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根本法轮,号称经中之王、经中之海,而《普贤行愿品》又是《华严经》的精华,乃毗卢遮那佛之渊府、普贤菩萨的心髓、一切诸佛之所证、一切菩萨之所行。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亲自宣说,所以若能读诵、受持必获极大加持。无论修学显教还是密宗,都要依此殊胜愿文来发愿。

【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此段是将七支归摄于“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增长无尽”这三事之中。其中,礼敬、供养、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随喜这五支是顺缘方面的积集资粮;忏悔罪业则是遣除违缘的净治罪障。随喜支有自随喜与他随喜两种,其中“自随喜”,是对自己所作的善根修习欢喜。善根犹如种子,自随喜就像以水润泽种子,以心缘取自己所作的善根数数修习欢喜,能令善根不断增长,因此也可以摄在“增长”之中。最后回向,是令前面积资净罪所长养的善根,虽然微小也能增长广大,而且可以令已经现前感果、即将穷尽的善根成为无尽。总之,七支可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这三事中。

癸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唯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令所缘明了显现”,即令所缘境的资粮田在心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梵语“曼陀罗”,又念作“曼扎”,译为“坛城”,有取精华的意思。从取福德与觉证之精华的角度,称为“曼陀罗”。

供曼陀罗的修法,是显密或大小乘都承认的修法,不应认为这只是密宗的修法。在一切有部的戒律中曾说:制作坛城,于其上陈设供品。《大坛城经》中也说:我作转轮王时,也曾以大海、大地以及四洲珍宝供养诸佛。因此,显宗中也有供献曼陀罗的说法。

向资粮田供曼陀罗时,应当以猛利的欲乐多次祈祷。

癸七、摄义

这六种加行是为了何者而作的加行呢?

这是为了让我们顺利趣入从道前基础直至止观的所有正行而作的加行。因此,这六种加行是趣入道次第正行的一种加行。

为什么在进入正行之前,要先修加行呢?

因为,只有先作好加行的准备,积聚好趣入正行的顺缘,才能顺利地趣入正行。一般人如果没有如理如量地修加行,便冒然趣入正行,那就很难与正行的修法相应,所以必须先修加行,为正行作准备。

为何必须依照论中所说的次第作加行呢?

因为这六种加行的次第非常合理,由外至内,层层推进,最后直接与正行连结。若能依照这个次第善加修习,就可以直接助益正行。

这个次第具体而言,即:首先应洒扫住处、安置身语意所依;其次,对上师三宝作清净的供养,并且端正地陈设供具;接下来,就是向内调整自己的身心,为了除风,让身心安定澄清,须以如法威仪调身,然后是调心,以发起皈依心趣入内道,以发起菩提心趣入大乘;其后,是在心中明观道次第传承上师等资粮田,作为下面积资净障与祈祷的所依;由于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若想产生道次第一切修行的功德,就要聚合正因与助缘,“正因”是修习所缘行相,“助缘”为积资净障。如果没有积资、净障这两种助缘,而仅仅修一个所缘行相,就无法生起证道功德,所以明观资粮田之后,紧接着就要积资净障。

又因为分散修持收效不大,所以必须将积资净障的扼要摄于一仪轨中修持,这就是“摄修”的意义。摄修的仪轨,是《行愿品》颂文中的七支供。此七支供修法的特点是具足积资净障的种类与扼要。其扼要主要有两点,即境大与心大:每支修法中,所观想都是广大、无尽、圆满的境界;能境的心都是普贤伟大的行愿。对凡夫而言,修习七支供的关键,在于对普贤行愿具足胜解信,必须依此胜解信的力量进行念诵、观修。

在前面五种加行的基础上,为了衔接正行,还须对传承上师供曼陀罗祈祷三件事:一者,灭除一切菩提道的违品颠倒心;二者,发起一切菩提道之无颠倒心;三者,寂灭内外障缘。

譬如,进入“忆念死亡无常”的正行之前,应对传承上师供曼陀罗,心中恳切祈祷,唯愿上师加持自己快速生起无常之心,遣除常执,并且加持自己在观修的过程中,没有内外魔障使观修中断或退转。如此一来,正行时就可以承接传承上师的加持,这样结合自他二力,必定收效显著。

所以,这六种加行非常重要,它含摄了一切加行的扼要,若能如法以此净治自心、成熟自相续,则遣除颠倒分别、引发觉证的智慧,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