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3课——宣说修持轨理正修时应如何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辛一、正修时应如何分三: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壬二、正行分二:一、总共修法 二、此处修法
【正行分二:一、总共修法;二、此处修法。】
癸一、总共修法分三:一、认定修法及其必要 二、修法不善的过患 三、善加护持修行之相
子一、认定修法及其必要
【今初。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所谓“修”,就是让自己的心数数安住于某一个善所缘境,并且护持修习这个所缘境的行相。
什么是“修习所缘行相”呢?若以持名念佛来说,“所缘”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修习所缘”是以信心忆持这句名号,“修习所缘行相”,即心中持念这句名号的状态,“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就是要不断保持这个状态,使其不被其它境缘所转。
以下说明修的必要。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从无始至今,自己都是被心支配、被心牵着走,心则不受自己的意愿支配,反而随着烦恼等障碍动转,由此发起一切罪恶。现在这个“修”,就是让心随着自己自在而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住于善所缘境。这就是“修”的必要。
为什么要修法呢?
因为凡夫如果没有修行,身心根本无法自主,完全没有自在,一旦遇到具诱惑力的境缘,整个身心都会被欲望烦恼牵着走,造作无量罪业,而由惑业力牵引我们不断流转生死。
《大乘庄严经论》说:“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趣,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脱。”
子二、修法不善的过患
修法不善,是指不按轨则、杂乱而修行。修行绝对不能随意而行,必须按质、按量、按次第来修;否则,一旦养成恶习,就很难医改。
所以,宗大师告诫我们: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反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如果最初趣入修行时,无论遇到任何所缘便随意去修习,那么对自己所要安住的善所缘境,必定无法按照既定的次第和数量来修习,反而对堪能安住自己所欲的善所缘境形成大障碍。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随意杂乱修习的坏习惯,那么一生的善行都将成为过失。
子三、善加护持修行之相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善加护持修行之相”的“相”,就是与“杂乱”相反的“决定”相,论中以三个决定来解释,即思惟决定、誓修决定与正修决定。其中,思惟决定与誓修决定是修前的决定,正修决定为修时的决定。
就如上文所说,杂乱修行具有很大的过患,因此,对于所修诸所缘境的数量与次第,首先必须通过思惟决定下来;决定之后,应当发起猛利的誓愿:“我一定要按所决定的数量与次第来修持,绝不杂修其它所缘境”;这样立誓之后,就应具足正念正知而真实修习(远离昏沉、掉举等),按照所决定的数量与次第,没有增加或减少,全部如次第、如量地修习。
癸二、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此处的修法,是“亲近善知识”的修法,即:首先应当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能快速成佛等,而且要思惟不如理亲近的过患——能引发今生来世各种大苦恼等。其次,应多发起防护之心,即绝不蓄藏分别上师过失的心,并且应随自己所知道的,具体思惟上师戒、定、慧、多闻等各种功德,乃至自己的心还没有生起具有清净状态的信心时,应当这样持续修习。复次,应按上文《华严经》等所说的那样,思惟上师对自己已经作的和将来作的恩德,乃至没有发起至诚的恭敬心时,应当不断地修习。
此处亲近善知识修法的数量与次第,决定是:一、思惟依止的胜利与不如理亲近的过失;二、忆念功德而修信心;三、忆念恩德而修恭敬。就像这样,首先通过思惟决定这个修法的次第和数量,接着就发誓决定依此次第、数量而修,正修时则以正知正念依所决定而修习,直到发起清净的信心与至诚的恭敬心为止。
壬三、完结分二:一、当作回向 二、旁述修行时间等
癸一、当作回向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正修最后结束时,应当如何行持呢?即应作回向,也就是应将前面加行和正行所修集的众多福德善根,以猛利的欲乐,通过《普贤行愿》和《七十愿》等,回向暂时与究竟的各种所求。
癸二、旁述修行时间等分四:一、修行时间 二、最初修的方式 三、稍稳固时护持的方式 四、不疲倦的窍诀
子一、修行时间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
晨起:早晨天刚亮时,起床修第一座;
午前:上午十点左右修第二座;
午后:下午三、四点左右修第三座;
初夜:天刚暗时,大约晚上八点左右,修最后一座。
这些时辰中,人的心容易静下来,因此在这四个时段中最适合专修。其它时间杂念较多,可以作其它阅读、诵经等事。
子二、最初修的方式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刚开始修行的阶段,如果修的时间过长,心就容易随着掉举、昏沉而转。这样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纠正,因此最开始修的方式,就是每次入座修的时间应短,次数宜多。西藏修行者当中流行一种说法:“还有修法的兴趣时,就要立刻停止,这样下次入座修时,内心就会想趣入。如果不这样的话,恐怕一见到座位时就会想呕吐。”
所以,“消化能力尚弱”的初学者,应以“少食多餐”为妙,如果“暴饮狂食”,一次就会让人见到食物便想呕吐。莲花生大师说:“初修禅座时宜短,座数应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时持,如是久修定有益。”
子三、稍稳固时护持的方式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
等到修习稍得稳固时,每次修的时间就可以逐渐延长。
子四、不疲倦的窍诀
【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修习任何所缘行相时,内心都要保持不紧不松的平衡状态,既不能太急,也不应太过松缓,应当远离过急和过缓这两种加行的过失。这样就能使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现象也会消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