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33课——依止善知识远离恶友
下面讲《大圆满心性休息》,首先讲应该观察自己的过失、恒常恭敬上师。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一般看到上师现忿怒相、不高兴或者是不开心,你应该确定,这不是上师的过失,应该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的罪业反射到了上师的形象上。
• 未过夜前要忏悔
但一般按照藏传佛教很多传承上师的传统来讲,如果一个上师批评了任何一个弟子的话,弟子的忏悔时间最好是不要过夜。过了夜之后,可能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很多缘起……很多染污会产生的。
“顶上观师猛祈祷,”如果自己各方面不方便的话,要把上师观在头顶上,然后猛厉地祈祷:“喇嘛钦!喇嘛钦!”其实很多人经常这样祈祷,藏传佛教当中的“喇嘛钦”是“上师知”的意思。
“令师生喜获成就。”不管怎么样,我们尽心尽力让上师通过这种方式欢喜的话,就能成就一切悉地。
我们以前学过《前行备忘录》,其中也说过,如果要让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最主要的方法有几种:第一个,是把上师当作真正的佛陀来看;第二个,是把上师的事业当作佛的事业来看待;第三个,从上师对自己的法恩上来讲,认为上师已经超过了佛陀;第四个,了知上师实际上是三宝的总集;第五个,时时刻刻都要观想上师、祈祷上师,比如说经常念上师的祈祷文或者上师的一些咒语。
后面还有一些具体的上师修法。
下面讲,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恭敬的行为。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见上师时起顶礼,”这里讲依止上师的一些基本行为。一般来讲,《毗奈耶经》是对所有的佛教行为确定得最清楚的一部经典,这个经典当中也说了,在很远或附近的地方见到上师时应该起来,这也很重要。
“坐时敷垫供资具,合掌美语作赞颂,”不管上师在哪里坐,都要为他铺一些垫子,并供养资具。还要经常合掌来赞叹。
“行时起立敬随行。”上师行走的时候,弟子也要站起来;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随着而送行。
以上讲了依止上师时的一些基本行为。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跟上师相处的时候应该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我们前面也讲了。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师前三门极寂静,”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以一种敬畏心而住——也有恭敬、也有畏惧,如同新媳妇儿一样。
“放荡不羁不应理,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不能放荡,也不能求名利,不要有偏袒之心,不能有这几种极端的心。对别人也好,对很多方面不要有偏心,不要有一些狡诈、谄诳和虚伪。对道友也好、对上师周围的人也好,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也不能对上师和周围的人过于生贪心和嗔恨心。
• 依止上师时应具正知正念
作为一个修行人,对上师也不能过于贪爱,因为过分的贪心实际上会给自己的修行和别人都带来许多违缘、痛苦。
总而言之,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经常有一种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寂天菩萨也说过:“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下面讲第十个科判,要三门恭敬上师,即供养上师。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自己有财供上师,”如果自己有财富的话,应该尽量地供养上师,这是令上师欢喜的一种方法。
“身语恭敬而承侍,”第二种方法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来恭敬承侍上师。比如说,身体上给上师做一些事情;语言上,需要打电话也好,需要调解一些事情也好,帮上师说话也好,等等。这是语言和身体上的恭敬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第三个是舍弃今生、修持正法。
“三门当令师欢喜。”通过身口意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前面中等的供养方法是身体和语言的供养。第三个,舍弃今生是心里的修法——内心当中完全抛弃今世、为来世而修行,这就是让上师欢喜的方法。
以上是依止上师的方法,下面讲到,要以方便方法遣除他人对上师的诽谤。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有人诽谤上师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制止。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他人谤师制止之,”自古以来,上师周围的人看到上师的弟子多了、名气大了,或者是各方面的事业非常兴旺发达的时候,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去诽谤。
“若无能力则思德,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应该是尽量地去制止,如果实在无能为力的话,那你也没有必要跟着他去。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如果我们按照上面所讲的那样去依止善知识,那生生世世当中会得到无量的利益。哪些方面的利益呢?比如说,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善友。其实我们有福报的话,即生当中能以很好地依止善知识来度过的话,那此后乃至很多世也会有这样的延续和缘起,也会生生世世闻到大乘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自己的五道十地、陀罗尼等种种功德也会逐渐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就像一个人特别有钱的时候,可以拿出钱给很多人请客一样——请素餐、火锅、星巴克咖啡等,如果自己已经得到许多无漏的功德,那你就可以以“寂乐”(究竟寂灭和暂时安乐)的喜宴来款待所有的众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完善自身,很多地道功德圆满的时候,就可以用佛法的境界和内心的精神美食帮助很多人。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前面是依止善知识的一些内容,下面讲远离恶友、恶知识,有六个科判,其中第一个是“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下面讲,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远离恶知识,远离什么样的恶知识呢?这里讲: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同旁生种,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诸恶知识皆应舍,”“恶知识”就是不好的上师、坏上师、恶上师,“善知识”是好上师、好老师的意思。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远离不好的上师,什么样不好的上师呢?
“不具前述之功德,破戒誓言过失多,”就是与我们前面所讲的善知识功德相反,或者说不具足那些功德的人。
“慧浅寡闻无慈悲,懈怠愚昧我慢高,”智慧也非常浅薄,不是广闻博学的,而是什么都不会,不要说出世间方面,连世间基本的人格都没有。
然后是“寡闻”,对于显密经论等都孤陋寡闻。没有慈悲心,非常懈怠,又愚昧,也特别贡高傲慢。
“暴躁粗野烦恼重,”暴躁易怒,无缘无故地一会儿就生气,一会儿就批评别人,特别容易生气。还特别粗暴、野蛮,烦恼也很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整天都是贪著今世、舍弃后世——天天想着自己的名声、自己的财富、自己的种种,对来世的成就和修行抛之脑后,根本不会想的。
“传法亦同旁生种,”他表面上好像是讲一些佛法,比如给你灌顶、传法、引导等,但实际上,因为他自己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大乘佛教修行的境界,所以说话与行为都背道而驰。这种人就相当于旁生一样,跟世间的牛、马等一模一样——有些上师又笨、行为又不如法。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这些人会操作,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接受的,里里外外都特别肮脏,就像不净粪一样。不净粪那样的上师,这里无垢光尊者说得还是很厉害的。
所以要远离这样的恶知识——“欲解脱者永莫依”。像上面所讲到的恶知识、坏上师,想解脱的人不要去依止;如果你不想解脱,想要达到其他一些目的的话,你就可以依止。我们佛教徒依止上师,是不是真的只要好看就可以了,只要上师口头上说“慈悲”就可以了?或者,他能满足你其他一些目标的话,你需要依止也可以依止。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很多修行人应该是想解脱者吧——欲求解脱者莫依止。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