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4课——宣说修持轨理未修中间应如何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3-10 10:19 ė124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辛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分三: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  二、引发止观之因  三、摄义

壬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尠,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在没有正修的中间这一段时间,应当如何行持呢?总之,虽然有礼拜、绕佛、读诵等许多可以作的事,但是现在此处真正主要的,是要让未修中间的一切所行,都成为正修的助缘。换句话说,如果正修时非常用功,但在下座之后没有修的这段时间里,对于前面入座时所修的行相所缘,不能依靠正知正念护持,而任其放逸散乱,那么所生的功德就非常微少。因此,在下座未修中间,应当阅读明显宣说所修之法的经论,并且在心中数数忆念执持。

下文宣说座间助修的另外两个方面。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每座中间还应从多方面修集能产生功德顺缘的资粮,也应从多方面净治自己相续中所有的违缘罪障。而且,一切修行的根本,即应按照自己所了知的学处,努力守护以别解脱戒为主的所受律仪。因此,也有在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律仪戒和积集资粮这三种法上,称为“三合”来引导学人的。

壬二、引发止观之因分四:一、密护根门  二、正知而行  三、饮食知量  四、精进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每座中间还应学习四种资粮,这是引发止观的正因。“四种资粮”分别是: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持。

“奢摩他”是梵语,华译为“止”,一般是指止息一切杂念,即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毘缽舍那”是梵语,华译为“观”,即安住奢摩他(寂止)时,思择真实义。以大乘不共禅观而言,“止”即法性寂然,“观”谓寂而常照。“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所以止与观实为一体不二。如云:“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癸一、密护根门分五:一、以何防护  二、何所防护  三、从何防护  四、如何防护  五、何为防护

子一、以何防护

【初中有五:以何防护者,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密护根门分五个方面,其中初者“以何防护”(以什么来防护)又分二:一、遍护正念(护持一切正念);二、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遍护正念”是指数数修习防护根门之诸法,使正念不忘失而能在心中忆持;“于正念起常委行”,是指对正念恒常恭敬地修习。

子二、何所防护

【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什么是“所防护”呢?以正念所防护的就是六根,即眼根乃至意根。

子三、从何防护

【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应从何处作防护呢?即从悦意和不悦意的六种境界中作防护。

子四、如何防护分三:一、守护诸根  二、以六根而防护  三、细择守护诸根

丑一、守护诸根

【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嗔,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如何防护的方法有二个方面:

一、守护诸根,即根境和合生起六识之后,第六意识就对六种悦意的境界生起贪心,或对六种不悦意的境界生起嗔心,自己觉察之后,应当努力依靠对治力,从那些境界中守护诸根,不让烦恼生起。

丑二、以六根而防护

【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

二、以六根而防护,即:如果对某种境界,通过眼根观看等能让人生起烦恼,那么一开始就不放纵诸根和这种境界接触,使烦恼无从生起。譬如:观看不清净的影片能引生贪欲,那么最初就应禁止眼根观看,这样可使贪欲无从生起。

下面对“守护诸根”进一步作微细的抉择。

丑三、细择守护诸根

【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

守护诸根的方法,是对六境不取行相与随好。如果因为忘失正念和烦恼炽盛而生起罪恶心,也能通过防护诸根而止息恶心。

下文宣说“取行相”与“取随好”二者的差别。

【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

“取行相”有两种情况:一、“正为境界”,是对不应观看的色等境界,特意去观看等(特意执取行相);二、“现在前”,是指色等境界现前时,即以眼识等作意彼等行相,现前观看(在见境等同时取行相)。

【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嗔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取随好”也有两种情况,即:六根缘六境发起六识的无间,对能引发贪嗔痴的对境,以第六分别意识执著。或者,对境虽然不在根识前显现,但因为听到别人说“美丽动听”等,第六意识随之分别而起贪心等。譬如虽然没有听到别人骂我,但经由他人告知,我即以第六意识缘恶语起分别而生烦恼。

子五、何为防护

【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什么是防护呢?即六根接触六境时,从烦恼中守护自己的心,让心安住于善性或无记性中。这里所应安住的无记性,是无覆无记,这是指行住坐卧四威仪等时,必须安住无记性,而不是摄心安住善所缘境的时候。所以,应从烦恼中守护好自己的心,也就是:在行住坐卧时,要让心安住无记性;其余能摄心安住善所缘时,应当让心安住于善性。

癸二、正知而行分二:一、何为正知所行之事  二、于彼所行事行正知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有二个方面:一、什么是以正知所行之事;二、对彼所行之事行正知。前者是说明哪些为正知所应安住的地方,后者是讲应对这些地方安住正知。

子一、何为正知所行之事分二:一、五种行动业  二、五种受用业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以正知所行之事有两类,即: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

丑一、五种行动业

【“五行动业”,是指身事业、眼事业、一切支节业、衣缽业与乞食业。这五种主要是出门前往城市等的行动,所以称为“行动业”。】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五种行动业中的“身事业”,是指前往其它村落、寺院等地,再从那里返回,也就是身体来去往返的行动业。

【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眼事业”有两种:一为略睹,二是详瞻。“略睹”就是无意之中看见种种境界;“详瞻”则是首先动念想看,然后仔细去观看种种境界。所以,略睹是无意中见到,详瞻则是有意去看,二者有此差别。这里以略睹和详瞻归摄了一切眼根的行动。

【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一切支节业”,即身体各支节的弯曲或伸直。身体的四肢称为“支”,支的分支叫做“节”。

【衣缽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衣缽业”,指受用以及受持三衣和缽。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乞食业,即喝水、吃饭等。这里的“饮”和“食”都是动词。

以上五种行动业,主要是去城市中的行为。在做这些行动时,都要以正知观照,所以这五种行动业就是正知所行之事。

丑二、五种受用业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在寺院内的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有行、住、坐三个方面:“行”是指前往经行的地方,或者去同法道友那里,或者为了法的缘故而在路上行走;“住”是指在行走的地方站立,或在同法的亲教师、轨范师、上师以及像上师那样具有功德者等面前站立;“坐”是指在蒲团、小座或床座等上面结跏趺坐。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

“语事业”,即:请受以前未曾得受的十二分教,分别了解;对于已经得受的教法,自己读诵或为别人宣说,或为引发正精进的缘故,而与别人讨论。这一切言说,都叫做“语事业”。

【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意事业”,就是在身语静止不作时的诸默然,包括五种情况:一、在中夜时睡眠;二、在静处思惟自己听闻过的法义;三、以九住心修持三摩地;四、勤修胜观;五、热天很疲倦时,在不应睡眠的时间生起睡眠欲,为了遣除昏睡而稍作睡眠(但不应久睡),此即“略为消遣”。

【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昼夜二业”,是指在白天、初夜、后夜不应睡眠,这也显示了昼夜二业是身业和语业。前面所说的睡眠,显示唯一是夜间的业而且是意业。

以上五种都是受用法的身语意业,所以称为“受用业”。论中“寺内”二字,似乎应作广义理解。譬如:虽然住在城市里,空闲时也应闻思修行,所以和闻思修相关的各种作业,也应是受用业。总之,在作这些受用业时,都要安住正知,所以这些受用业也是正知所行之事。

子二、于彼所行事行正知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丑一、略说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所谓对以上十事正知而行,就是在发起行动业或受用业的同时,首先即应对这种业安住正念,不放逸而作。由于安住正念、不放逸行二者所摄持的缘故,应以何种相而观察,应以何种方便而观察,就以这种相、这种方便观察正知。

丑二、广说分三:一、别别宣说  二、摄义  三、利益

寅一、别别宣说分四:一、正知依处  二、正知方所  三、正知时分  四、正知事业

卯一、正知依处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正知而行当中,又有四种行相。其中,首先对身事业等十种依处(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对这些地方,以这种行相如是观察。譬如,对于身往返事业,首先按照戒律所说,正确了知往返行走的威仪之后,就在往返行走时,让正知现前,按照这样行持。

卯二、正知方所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第二,对于何种处所,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这个地方,以这种行相这样观察。譬如行走时,首先应了知五种不应该去的地方(杀生处、妓院、酒肆、王宫与屠户),除此之外,其它地方可以去,而且去那些地方时,应当安住正知。

卯三、正知时分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第三,对于何等时分,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对这些时分,以这种相这样观察。譬如,中午之前可以去城市,中午以后不可以去,对此了知后,就这样去做,而且做的时候也应安住正知。

卯四、正知事业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第四,对于所有十种事业(五行动业与五受用业),应以何种相如何观察,就应对这些事业,以这种相这样观察。譬如,宣说行走时,应当善加防护进入别人家中,所有这些行走的学处,在行走时都要忆念。

寅二、摄义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

“进止”即做与不做,做就是“进”,不做就是“止”。这一段是前面“别别宣说”的摄义。

总之,所有白天、夜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忆念,内心很清楚其中哪些应做、哪些不应做。在进止的时候,一切做与不做都应安住正知当中,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应做还是不应做,对这些心里都能很清楚地觉知。

寅三、利益分二:一、真实  二、教诫爱惜

卯一、真实

【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如果凡事皆以正知而行,就会获得很大的利益,即:今生当中不会染上罪业,死后也不会堕落恶趣,而且诸道之证功德没有获得的,由此就能安住能获证德的正因资粮。

卯二、教诫爱惜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二者,是按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引经的解释而真实摘录的。若能努力修习此二者,就能增长一切善行,这不是其他所能够等同的;特别而言,尤其能使戒律清净,而且能迅速引生止观所摄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因此,对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这二者,应当精勤地修学。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