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9课——宣说修持轨理破除此中邪妄分别(总结)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3-25 23:13 ė135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分五:一、破除心未趣入圣教之愚痴  二、破除不了知思择修与安住修的迷乱  三、破除对修狭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  四、宣说一切圣言皆是教授之理  五、彼等摄义

辛四、宣说一切圣言皆是教授之理分三:一、教诫对“引导时一切经论之义皆成修持之相”产生定解极为重要  二、为智识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导亦不相违  三、对观察修获得定解极为重要

壬一、教诫对“引导时一切经论之义皆成修持之相”产生定解极为重要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在这个道次第的教授中,大善巧的先觉上师们,不论传授何种相应时机和所化根机的法义,都是为了让学人对所缘的法类生起定解,所以由上师教授,引述各经论中与所传内容相合的法义,更以古德语录作开显,这样直接围绕学人的心圆满地讲说。

【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

又比如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善巧说法者为如理闻法者宣讲演说正法,这样在一次讲闻法会中转变心相续的效果,不是私下独自思惟所能生起的。”这番话说得很好,确实如此。

下文正式宣说教诫。

【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所以,不应认为这是实修的阶段才稍加策励,因为像这种“闻思之时与修行之时无关”的说法,其实就是将宣说众多法义和正修这二个阶段执为相违的颠倒分别。

壬二、为智识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导亦不相违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

虽然一切经论本是修行的教授,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所修之义,但能了解一切讲说都是所应修持之义的人,实在属于少数。因此略摄所应修持的内容,而另作修行引导文,也不相违。

壬三、对观察修获得定解极为重要

【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为抉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

能不能在心中显现一切圣言都是修行的教授,唯一是依随对此观察修的道理,是否获得定解来决定的。否则,姑且不说不曾修学过法藏的人,即便是长期修学过经续广大教典的人,到了真正修道时,现见他们所修多数都成了自己所学经论的对方(这是说真正修习时,所学过的经论都没有用上)。这个内容虽然也应广泛抉择,但恐怕文字太多,所以这里不多说。

辛五、彼等摄义

【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破除对修习轨理的各种邪妄分别,已经广释完毕。

以下是对上述内容的总结。

首先必须了知“修”的含义,其次则要知道“观察修”的利益,最后要了解任何法门都不能缺少观察修。

一、修的含义

所谓“修”,从闻思修次第生起的道理来说:首先必须通过听闻、依靠他力,了知上师所传的法义;然后通过思惟、依靠自力,对所听闻的法义远离疑惑,获得定解;最后再依靠这个教授反复串习,这就是“修”。

“修”是串习的意思,所修的内容就是由闻思所决定的法义。对这个法义反复串习,令心转变成所修的体分,就是修的含义。

而闻思所抉择的法义,有一分需要以观察慧思择修,另一分则需安住修,这样就能确定“修”有思择修与安住修两种,所以思择不仅仅是闻思阶段的事。

那么,对哪些应当思择修,对哪些必须安住修呢?凡是要让我们的善心变得猛利、持续的地方,都需要作思择修,因为只有依靠反复观察思择,才能生起这样的善心;凡是要让心安住一缘不动的地方,就应当安住修。由此可见修的范围很广,不但有安住修,还有广大无边的观察修,从下士道一直到上士道,凡是需要观察的地方都必须观察修。

二、观察修的利益

总的来说,通过反复观察可以引发信心、欲乐、精进等一切功德。如本论所说:我们观察上师三宝的功德,可以引发信心;观察寿命无常与轮回过患,可以引生厌离;观察解脱的利益,可以引发猛利的希求心;观察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利益,可以增上对大乘的信心、欲乐和精进。

以大小乘三十七道品的次第来说,四念住为第一步,而四念住的修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实就是以观察慧为体。如果具有四念住的观修,则四正断的精进、四如意足的禅定,乃至五根、五力等一切地道功德都会产生。从这个角度可以知道,一切功德都必须依赖观察修。

此外,圣道的命根是无垢净慧,而道之究竟即无杂简择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的一切种智,所以修行的成果主要在于智慧。如果智慧日渐增长,就说明修行有所进步;相反,若越修念力越暗钝,则已误入歧途。而智慧的生起乃至增长又直接依靠观察修,所以观察修不仅仅是修,更是最主要的修行。

接着应当了知,观察修不但不是成就三摩地的障碍,而且是成就三摩地的殊胜方便。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说:“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四如意足的修行都要依靠堪能性。而心的堪能性是依靠什么成就的呢?世亲菩萨解释说:“依前所修离集精进,心便安住有所堪能。”依靠前面所修远离所治障法、修集能对治道的精进,心就能安住有所堪能。而这种精进又要从何发起呢?唯一需要通过观察修而发起,即:依靠观察慧反复观察恶业的过患,就能发起猛利的厌离心;以观察慧再再观察善知识功德、三宝功德、善业果和菩提心等的利益,就能令心爱乐这些善法而欢喜趣入。就像这样,通过对恶业的过患和善法的功德作观察修,而生起强烈的欲乐之后,由欲乐推动便能引发精进,依靠精进就能令心安住有所堪能。由此可见,观察修是成就三摩地的殊胜方便。

从遣除定障方面来说,因为三摩地的障碍就是昏沉和掉举,而依靠猛利无间观见功德之心,就能从昏沉中提振自己的心,以猛利无间观见过患的心,即可断除贪心所摄的掉举。因此,观察修的功德直接成了三摩地障碍的正对治。

从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来说,最初对善知识修信,中间修习暇满义大难得,观修死没无常、业果、四谛、十二缘起、愿行菩提心等,这一连串道的次第,都是观察修,然后才是修习奢摩他。这个道次第的安排非常合理,对修行人很有助益,因为从道前基础一直到上士道的行菩提心之间,有多少观察修,就有多少成就三摩地的方便。换言之,若能按照道次第如量、次第地作观察修,那么到了修奢摩他时,很快就能成就三摩地,再进一步修观就能现前止观双运的殊胜境界。所以,观察修是道次第最关键的修行。如果没有这样一步步地作观察修,则无法建立三士道的基础,一般的学人根本无法成为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的殊胜法器。

因此,宗大师在作引导之前,在修法上着重强调以观察修来修心,就是为了让我们从下劣的凡夫逐渐减少过失、增上功德,成为具足愿行菩提心的上士,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止观,就可以超凡入圣,进入圣者的行列。

从修学的现前利益而言,若对上述观察修的轨理生起定解,则一切经论至言一定会显现为修行的教授,而使闻思修都落实在修行上。因为:既已了知所闻的字字句句无不是在指导自己修行,那么听闻之后便会以思惟决定所闻的法义,然后直接去串习这个法义。如此一来,听闻了多少法义,就能产生多少闻慧;有多少闻慧,就能引生多少思惟;有多少思慧,就有多少所修的内容,即有那么多的修习;有多少修习,就能引发多少功德、减灭多少过失。像这样,闻思修全都是在修心上转动,一切所闻经论全都融入修行当中,那么修行一定会天天增上,不必等待多年,短时间内就能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修行进步的征相。

相反,如果不明白观察修的道理,就会认为闻思与修行无关,更不会了知一切经论全是修心的教授,导致闻法时只是听听知识,而不能体会到法师是在传授修行的教授。这样即使闻思多年,也只是开辟广大的外在知识,根本没有结合自心串习法义,最终只会产生各种修行恶相,即:实修时和完全没有学过经论的人一样,或者认为闻思和修行毫无关系,而对闻思产生邪见,想要在闻思之外,另外寻找修行的教授。由于这样的因缘,导致不敬重圣教而令圣教逐渐隐没,很多执持下劣的修轨派也因此出世,而且逐渐坚固。因此,理解、护持、实践、宣说这样的修行道理,对于个人修行之成败,乃至整个圣教的兴衰,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至关重要。

上述内容是宗大师在雪域明显宣扬的,是通过讲辩著所成的大狮子吼,此善说是极为珍贵的如意宝。

三、举例说明任何法门都不能缺少观察修

这个观察修的修轨并不是宗大师所独创,大师只是摄集了弥勒、无著论典的教授精华而着重弘扬。而且,这个修轨不仅仅是西藏某一宗派的修轨,它其实是任何一种清净的法门都不可或缺的修轨。

以净土宗为例,澫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阿弥陀经》的要旨就是信愿持名,其中信愿就是慧行,是持名念佛的前导。而这信愿的慧行就是观察修,即以观察修而出生信愿,由真切的信愿才能恳切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观察修对净宗行人来说,犹如眼目般重要。

佛在《无量寿经》中宣说往生正因时,也涉及到了观察修。佛说:“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其中“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就是观察修,秉此密意,世亲菩萨归摄《无量寿经》之义而撰著了《往生论》,安立“五念门”,其核心即五门中的观察门,占了全论的大部分。论中说:“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而且观察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又分有十七种:庄严清净功德成就、庄严量功德成就、庄严性功德成就、庄严形相功德成就、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等;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又分八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庄严心业功德成就等;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又有四种观察修。

由此可知,观察修的范围非常广大,在净土很多经论、引导文中称它为慧行,其所生之果就是发起猛利信愿。真正数数观察净土的功德,见到净土的庄严、如来的法力、菩萨的功德、往生的胜利等,决定会让自己信心猛利,生起强烈往生净土的愿望。而且这种由观察修所成就的信愿,不会是泛泛浮浅的,决定会稳固持续。

世亲菩萨所说的二十种观察全部来自《无量寿经》当中释尊的至言,从这个角度对应《广论》来理解,就知道确实处处都需要作观察修。如果通达《广论》的修轨再转到《无量寿经》的闻思修,决定对修习净土有极大的利益。换言之,如果能领会佛的圣言都是修习净土的教授,就可以通过听闻经文而趣入思惟,思惟决定之后再缘经文数数串习、观察,使信愿不断增上。在这个基础上,无论修习何种净土行门,如念佛、持咒、观想或礼拜等,心力决定不同以往,因为通过观察修已经猛利、恒常地改变了心力,所以,很容易和阿弥陀佛相应而获得往生的成就。

在成就念佛三昧上,观察修也是修行的关键。明朝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若人能具此智,不为世间一切邪解偏见诸恶知识之所回转,则当正观二土苦乐净秽,于其境上,生二种心,以为方便,非此二心,不能生彼。何谓二心?一者厌离心,二者欣乐心。于此娑婆生厌离故,则能随顺释迦所说折门;于彼极乐生欣乐故,则能随顺弥陀所示摄门。以此二门,精进修行,念佛三昧必定成就。”

这一段其实是开示观察修和成就念佛三昧的关系:如果有人能够具有信解“娑婆世界是苦,净土是安乐”的智慧,就应如理观察两种世界的苦乐与秽净,以对这两种境分别产生厌离心与欣乐心作为方便。这样对娑婆世界产生厌离的缘故,就能随顺释迦佛激发出离轮回的折门;又对彼方极乐世界产生欣乐的缘故,即能随顺阿弥陀佛开示净土的摄门。通过这折摄二门,而发起精进修行,决定能成就念佛三昧。

这一段和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以及《广论》的开示如出一辙。以观察慧反复观察娑婆世界的过患,即思惟三恶趣、人天之苦,特别思惟三苦与人道八苦等,如是引发厌离心,对娑婆界没有丝毫贪著,这个修行其实是下、中士道有关苦集二谛的观察修;另一方面,应以观察慧反复观察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即思惟忆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果地成就、大愿成就和加持,这样引发欣乐心,身心完全趣入极乐,爱乐欢喜,这其实是有关灭道二谛的观察修。

如果能这样以如理观察引生两种清净心,决定会精进修行。就是以观修轮回的过患,发起猛利厌离,从而遮止一切缘轮回的散乱;以观修净土的功德,发起猛利欲乐,而能欢喜地趣入净土。这样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最后决定能成就心缘一境的念佛三昧。因此,观察修确实是成就念佛三昧殊胜的方便。

《念佛直指》又说:“若于此折门不能修行,厌离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若于彼摄门不能修行,欣乐不切,则极乐胜境难跻。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这是从反面而言,如果不能修行这个折门,就不能数数观察娑婆世界的过患,如此厌离就不会深切,也就不能解脱娑婆的业缚;如果不能修行这个摄门,就不能数数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欣乐就不会深切,也就不能趣入极乐殊胜的境界。所以,修行人想要求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就必须同时修这折摄二门,作为发行最初的一步。

因此,如果没有观察修的基础,就很难成就往生净土。即便想成就念佛三昧,但内心没有以观察修调顺,也就不能如欲而转。虽然念佛,却没有净治对轮回的耽著,仍不免转于轮回妄想中;另一方面,没有发起往生极乐猛利的欲乐,就无力一心欢喜地趣入。这样虽然想成就念佛三昧,趣入净土胜境,却因为没有观察修的基础,而很难成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