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40课——四无量心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讲完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因果、依止善知识五个共同加行,以及第六品——不共加行当中的皈依。
今天开始讲第七品——四无量心。
第七品 四无量心
第七品四无量心品分十: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二、宣说差别;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四、不清净所缘境之过患;五、宣说真实所缘境;六、宣说意相;七、宣说修持方法;八、宣说其他修法;九、宣说修行之果;十、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
实际上,修任何大乘佛法都一定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基本的修行法。但是要修菩提心的话,之前一定要修四无量心。关于具体的修法,在《前行备忘录》里讲得比较细致、圆满。按照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的做法,在修菩提心之前都会尽量地修四无量心。
所以,我们在讲菩提心之前会讲四无量心。《大车疏》里面是用十个科判来讲的,首先是“宣说承接文与修四梵住”。四无量心是哪四种呢?
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开悲花,
喜心凉荫舍净水,为利众生修自心。
“如是已具皈依者,”全知无垢光尊者说,前面已经讲了皈依三宝,作为一个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门弟子,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内容还不足够。像南传佛教的话,的确可能在皈依三宝之后修一些禅定、修一些简单的法就已经足够了,他们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实际上,学大乘者一定要具足四无量心。
“慈心大地开悲花,喜心凉荫舍净水,为利众生修自心。”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使用了一种形象化的比喻。
这里说,作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为利众生”,那么这四无量心就相当于把众生带入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或清净的地方。
慈心像大地一样,所有的众生都需要依靠它;悲心是在大地上盛开各式各样的鲜花;喜心,在这样开有各种鲜花的美丽地方,还有非常清爽的凉荫;还有湖泊和清净的水,这些比喻舍心。
下面讲,世间当中也有一些四无量心的说法,这与真正的四无量心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甲二、宣说差别:
若与解脱道脱离,则四梵住三有因,
灭道所摄此四者,越过有海四无量。
“若与解脱道脱离,则四梵住三有因,”如果我们所有的修行没有出离心、与解脱道完全脱离的话,那会成为什么呢?会成为梵天的四梵住。四梵住也叫做四无量心,它会成为三有的因,即色界、无色界或欲界的因——光是将世间当中有限的众生作为自己的对境,观他们很可怜,愿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快乐等,这样的观修方法实际上不能超离三有的因、轮回的因。
“灭道所摄此四者,越过有海四无量。”如果什么时候以寂灭的道来摄持四无量心——完全以出离心摄持,以悲心等观无量无边的众生,那么他一定会越过三有轮回的大海,这才称为真正的四无量心。所以说,四无量心跟四梵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甲三、宣说所缘境之差别:
缘无量众为有缘,周遍法性为无缘。
四无量心按照所缘境分两种,一种是有缘的四无量心,一种是无缘的四无量心。
“缘无量众为有缘,”有缘的四无量心是观无量无边的众生——世俗当中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此时有一种执著,也有一些对境,这样来观修的话,叫做有缘的四无量心。
“周遍法性为无缘。”还有一种四无量心是观法性。每一个众生的本体实际上跟法界无二无别,是周遍法性的。我们讲《入中论》的时候讲过缘法的悲心和缘众生的悲心。每个众生的法性其实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如果我们缘这种法性来观修的话,就叫做无缘的四无量心,相当于胜义菩提心一样。
实际上,这种修法为什么叫四无量心呢?有一部大乘经叫做《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其中讲到:“众生无量故,慈心无量,众生无量故,悲亦无量,众生无量故,喜亦无量,众生无量故,舍亦无量,是故名为四无量心。”因为众生无量,我们观这些众生,愿他们得到快乐,所以慈心是无量的;因为众生无量,观所有的众生,愿他们离开痛苦,就叫做悲心无量;同样的,舍心和喜心也是无量的。因此为什么叫四无量心呢?因为所缘的众生无量。
甲四(不清净所缘境之过患)分二: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乙一、宣说不净所缘境之过患:
不清净之所缘境,有缘之故梵天因。
如果我们只观一个众生,而没有观无量无边众生的话,这个观修方法实际上是不究竟的,它并不是真正的四无量心,因为它的所缘境是不清净的——你只是观一个众生、两个众生、三个众生,只是观有限众生的话,这种观修不能成为无量,它应该叫做有缘的心。而有缘的心只能成为梵天、帝释天、自在天的因,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乙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我们前面已经辨别了什么是真正的四无量心,下面讲到教诫修学能解脱的四无量心。
此为无缘入解脱,具悲心者当修学。
我们前面讲了,真正想求解脱的人,应该修无缘的解脱,这里指真正的四无量心。
甲五、宣说真实所缘境:
不具快乐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对境。
这里是将所缘对境跟四无量心结合起来讲的。那么,什么是四无量心的对境呢?
“不具快乐之有情,”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不具快乐者。慈无量心就是看到不快乐的众生,愿他获得快乐。
“痛苦所逼可怜者,”悲无量心的对境是被痛苦逼迫者,即非常非常痛苦、可怜的众生。
“幸福贪亲嗔疏者,”喜无量心的对境是幸福快乐的众生,愿他们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快乐;舍无量心的对境是具有贪心和嗔心的众生——对自方非常贪、对他方很嗔恨,愿他们获得亲怨平等的境界。
“慈悲喜舍之对境。”这分别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的对境。
甲六、宣说意相:
下面讲四无量心的意相,意相就是心态的意思,四无量心的心态是什么呢?
许相得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
我们承许四无量心的心态是愿众生得安乐、离痛苦、不离欢喜、心堪能。也就是说,慈无量心是愿无量的众生得安乐,悲无量心的心态是愿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喜无量心是愿众生不要离开快乐、欢喜,舍无量心是愿众生对亲怨的贪嗔、嫉妒全部消失。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分十三: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这个修法分四个大的方面,首先讲的是舍无量心,从十三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修舍无量心的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一般来讲,修四无量心的话,有些是先修悲心,然后修慈心,再修喜心和舍心;有些先修慈心,然后修悲心、喜心和舍心。无垢光尊者认为,修法次第虽然并不是完全确定的,但是按照他的传承上师的观点,作为初学者的补特伽罗、修行人,最好先观舍无量心。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可能对自方贪得比较厉害,对他方的嗔恨心也很厉害,所以应该先修自他平等。如果自他能得到平等,那再观修四无量心就不是很困难了。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我们观想到任何众生的时候,心里面就观察:我今天贪执自己的父母、亲朋好友,嗔恨敌人或者跟我关系不好的、疏远的人,这样的心非常恶劣。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众生在轮回当中漂泊的时间是非常漫长、无始无终的,在漂泊的过程当中,我们现在所谓的这些怨恨的敌人——跟我关系不好的,连一刹那也不愿意跟他聚在一个地方、不想跟他说话的人,其实无始以来也当过自己的父母。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所以,这些敌人无始以来也当过我们的父母,而且当父母的时候也对我做过饶益、具足无量无边的恩德。他们对我有这样恩德的话,我们怎么能恩将仇报啊!如果因为他暂时的行为不好,或者是我自己的行为导致别人不满,我就对他进行危害,这其实是不合理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