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0课——暇满正明暇满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3-28 8:01 ė114次浏览 60条评论

下面开始宣说依止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现在应当开始显示,对如前文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的弟子”,具相的上师应当如何引导菩提道的次第。

戊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己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四:一、正明暇满  二、思其义大  三、思惟难得  四、摄义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

有人疑惑:观修暇满本来可以归摄在下士道的法类中,为何宗大师要单独把它放在道前基础当中?

答:此处正明暇满人身,是在道前认定整个三士道修行的所依身,所以是三士道的共要;并且,以暇满义大、难得而对有暇身劝取心要,也是总的从三士道来说的。因此,作为三士道共同所摄的内容,有必要把观修暇满的内容单独放在道前基础当中。

庚一、正明暇满分二:一、闲暇  二、圆满

【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辛一、闲暇分二:一、闲暇之义  二、八无暇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

如《般若摄颂》中说:“由持戒断除海居、散居等各种旁生的身体和八种无暇之身,而常常获得闲暇。”这是说,远离八种无暇就是闲暇。

壬二、八无暇

【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所谓“八无暇”,就是像《亲友书》中所说:“执持邪见,转生在旁生、饿鬼、地狱之中,生在没有佛教的暗劫中,生在边地成为懱戾车(边地未开化的野蛮人),生性呆哑,生在长寿天,在以上任何一种当中受生之后,就称为八无暇过患。远离这八种过患,就是获得闲暇,所以应当努力断除生死。”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无佛出世,名无佛教。】

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游行的地方,称为“边地”。愚痴、聋哑、身体支节残缺不全等,称为“根不具足”。妄执没有前生后世、业因果和三宝等,是“执邪见者”。所处的时代没有佛陀出世,叫做“无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这一段是说明,前面这四种之所以是无暇的原因。

上述四种当中,因为最初二者(生于边地和根不具足)和最后一者(无佛教),都不能够了解何者应取何者应舍,而第三执著邪见者是不能信解正法,所以都无缘修学正法。

【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旁生、饿鬼和地狱这三恶趣的众生业障极重,所以很难发起修法的善心,即使稍微生起,也会因为痛苦逼迫而不能趣入修行,因此三恶趣都属于无暇。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

所谓“长寿天”,在印度大慧论师的《亲友书释》中说,长寿天是无想天和无色界天,而在马鸣菩萨的《八无暇论》中则说,经常为了妙欲散乱的欲界诸天,也属于长寿天。所以长寿天可以理解为无想天、无色界天和欲界天。

【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这一段当中,分别说明了无想天、无色界天和欲界天都是无暇的原因。

所谓“无想天”,在小乘《俱舍论》中说:无想天位于色界第四静虑的广果天中,一个像聚落外面的阿兰若处。生于无想天的有情,除了刚出生和临死时会起念之外,其它时间心与心所的活动全都停止,这样安住很多个大劫。以无色界天来说,无色界的圣人不是无暇,所以无暇是指转生在无色界的凡夫。因为转生无想天和无色界的凡夫没有修习解脱道的善根,所以是无暇。另外,恒时在妙欲中散乱的欲界诸天,也是无法生起修法的善心,所以说诸欲界天也称为无暇。

【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如《亲友书》广释中所说:“在这八处当中,因为没有闲暇修行善法,所以称为无暇。”

辛二、圆满分二:一、五种自圆满  二、五种他圆满

【第二,圆满分二。】

壬一、五种自圆满分二:一、真实  二、释词

癸一、真实

【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五种自圆满”,就是获得人身、生在中土、诸根具足、业未颠倒、信解依处。

以下分别解释这五者。

一、获得人身

获得人身就能知言解义。

二、生在中土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所谓“生中”,即生在佛法的中土,也就是能生在有四众弟子游行的地方,而不是生在没有四众游行、没有贤圣的边地。

三、诸根具足

【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

“诸根具”,即不是痴呆、聋哑,身体支节、眼耳等具全。由于不是呆哑,所以堪能理解法义;由于诸根健全,所以堪能精勤修习善法。

四、业未颠倒

【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

“业未颠倒”,是指没有亲自作或者教他作五无间罪。依小乘的观点,若曾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则现身决定不能证得贤圣的果位。

五、信解依处

【信依处者,谓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信依处”,即信解三藏是出生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的依处。《菩萨地》说:“言信处者,谓信如来教法。”此处“毘奈耶”通指经律论三藏,不只是指律藏。

癸二、释词

为何上述五者称为“自圆满”呢?

【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因为这五者属于自己的相续所摄,而且是修法的助缘,所以称为“自圆满”。

壬二、五种他圆满分三:一、真实  二、释词  三、断疑

癸一、真实

【五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五种他圆满”,即佛陀出世、宣说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随转、有他悲愍。

一、佛陀出世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

所谓“佛陀降世或者出世”,即佛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积集福慧二种资粮,在菩提座上现前正等觉而成佛。

二、宣说正法

【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

“说正法”,即佛陀出世以后,由佛陀或其声闻弟子宣说正法。

三、教法住世

【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教法住世”,即从佛陀成道乃至没有示现入般涅槃期间,胜义正法可以现前修证,并未坏灭的缘故。

四、法住随转

【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法住随转”,即如是现证胜义正法的圣者,当他了知有能力修证如是正法的众生时,就按照自己所修证的佛法,为他们传授随顺其根机的教授教诫。也就是说,胜义正法住世,而且有圣者能为所化众生传授随顺其根机的教授教诫。

五、有他悲愍

【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

“他悲愍”,即有布施者和施主们为修法者提供衣服等生活资具。

癸二、释词

为何上述五者称为“他圆满”呢?

【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

因为这五者都是属于他相续所有,而且是修法的顺缘,所以称为“他圆满”。

癸三、断疑

对于上述他圆满的含义,有人疑惑:若按这样解释,则如今不是佛世,所以无法具足前四种他圆满。

对此宗大师解释说:

【《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虽然《声闻地》中所说的前四种他圆满,现在都不具足,但是如今仍有代表佛陀的善知识在宣说正法,而且胜义正法也还安住世间,现证胜义正法的圣者也能为众生随转教授教诫,所以还能具足他圆满的随顺分(相似分)。

具足上述八种无暇、十种圆满的人身,就是暇满人身。

庚二、思其义大分四:一、观察究竟利大  二、观察暂时利大  三、如是空耗所依的过患  四、思已当发取心要欲

辛一、观察究竟利大分四:一、为引毕竟乐故必须修习正法  二、真实观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三、彼二摄义  四、思惟后劝取心要

壬一、为引毕竟乐故必须修习正法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著,深井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第二,“思惟暇满人身的义利重大”,即:为了引发究竟的安乐,我们必须利用人身修习正法。假若没有利用人身修习正法,仅仅为了在有生之年得到安乐遣除痛苦而辛勤劳作,那这种引乐除苦的本能旁生同样也有,因此虽然生在善趣贵为人身,实际却和旁生一样。月官菩萨的《弟子书》中说:“犹如小象为了贪著深井旁边的几口青草,而想要获得,然而非但所求不成,反而堕入了险坑。同样,若希求今生的安乐,结果也只有堕入三恶趣而已。” 

壬二、真实观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习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

“总”是指从修行三乘正法方面总说;“特”是指从修行大乘方面别说。

总的修行三乘正法,特别若要修习大乘道者,并不是任何一种所依身都能具足修法的条件,所以必须获得像前文所说的暇满人身。

下面更以教理成立:堪能修行大乘胜法而且极易圆满成就的所依,唯一是暇满人身。

【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这个教证的重点是在说明,唯有依靠人身才能获得修习大乘的广大心力。

如《弟子书》说:“佛道的所依,是能够成办引导众生趣入佛地的广大心力,而这种广大的心力只有依靠人身才能获得,不是天龙所能获得,也不是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等所能获得。”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此段重点是说,即便是诸天也以人身作为希愿处。

《入胎经》中也说:“虽然生在人道当中也有如是无量无边的痛苦,但人道却是殊胜的生处,纵然经过俱胝劫的时间也难以得到。诸天临终时,其余天人会祝愿他:‘愿你转生在安乐趣中。’这个安乐趣就是指人道。”因为诸天也是以人身作为希愿处的缘故。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此段说明,最初修道所依的身体,人身胜过天身。

而且,就天身来说,虽然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有些欲天因为过去生作人时修道的习气深厚,所以堪为新证四谛(最初见道)的所依身,然而除此之外,依靠上界(色界、无色界)的所依身,决定没有最新获得见道的可能。而且如前所说,欲天也多数成了无暇之处。因此,最初修道的所依身,以人身最为第一。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赡部洲身为所称叹。】

此段通过比较四洲的人身,而赞叹赡部洲身最为第一。

壬三、彼二摄义分三:一、从能成就解脱的角度宣说  二、从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说  三、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宣说

癸一、从能成就解脱的角度宣说

从能够成就解脱的角度来说,依靠暇满人身能够成办小乘解脱之因——戒定慧三学,其根据如下:

一、从得戒的角度,说明人身具义

因为其他非人的所依和北洲的人身,不能获得出离心摄持的戒律,只有三洲人身才能获得,《戒律根本颂》、《俱舍论自释》等中也如此宣说的缘故。

二、从成就静虑的角度,说明人身具义

因为依靠人身可以新生四禅八定,而三恶趣和无想天等的所依身,则由于异熟障而无法产生新的静虑,《俱舍论》中也如此宣说的缘故。

三、从最新获证无常等的角度,说明人身具义

因为依靠人身能够新获见道,而以色、无色界之上界身则不能新获见道,《俱舍论》和《亲友书》中也如此宣说的缘故。

由此可知,依靠暇满人身能够获得小乘的解脱果,所以具有大义。例如,佛世时六群比丘中的邬陀夷,就是依靠人身而获证阿罗汉果。

癸二、从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说

从能够成就佛果的角度来说,获得暇满人身具有大义。因为成佛道度众生所依的广大心力,唯以人身才能获得,所以依靠人身很容易圆满地行持成佛之因——所依菩提心和能依六度万行。相比之下,依靠其他所依身则不能如此容易、圆满地行持。例如,悉达多太子即依靠人身发起菩提心,而成就无上菩提。

癸三、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宣说

从能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的角度来说,获得暇满人身具有大义。因为只有胎生具足六界等,能够即生现前双运身,而其余所依身则不能。其根据是:若欲即生成就佛果,必须依靠气脉明点等修习圆满次第的大乐智慧等,而其余所依身都没有这些条件。例如,布玛莫扎和米拉日巴等,就是依靠人身而即生成就金刚持双运身。

总之,暇满人身是成办三乘菩提的殊胜所依。

以究竟的佛果来说,它的因是愿行菩提心,而只有依靠人身才能引发如此广大的心力。其余天龙八部等虽然具有神通和福报,诸根也极具能力,但除了极少数的之外,其余都无法发起猛利的菩提心。

以小乘的解脱来说,它的因是戒定慧三学,而唯有人身才能获得出离心所摄持的戒律,而且人中的北洲人身无法得戒,只有其余三洲人身能得,而三洲中又以南洲人身最为殊胜。此外,必须依靠人身,才能得到以第九住心入大地所获的修所成慧,乃至现证四谛而见道。天人当中除了极少数的欲天之外,其余都不可能见道。

通过上述理由即可成立,成就圣道之所依,唯以人身最为殊胜。

暇满人身既然具有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理应把人身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也就是应以人身摄取三士道的心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