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43课——四无量心修悲喜无量心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4-5 7:57 ė144次浏览 60条评论

今天我们接着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第七品四无量心,前面讲了舍无量心和慈无量心,现在正在讲第三个无量心,即悲无量心。悲无量心从七个方面来探讨,现在讲到了第四个方面,即修悲无量心的原因。

乙三(修悲无量心)分七:一、思维众生痛苦;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丙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

故当诚心而思维,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瞬间远离一切苦。

我们前面讲了慈无量心、悲无量心的修法等,所以大家看到可怜的众生时,一定要让他们离苦得乐。那么下面讲到,我们要很真诚地去思维、去观想:我愿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都尽量地布施给众生,让天下无量无边的众生一瞬间就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

这样的思维,在口头上念诵、心里观想和身体实际行持的时候都很需要。

丙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

修习悲心之证相,无法堪忍众生苦。

我们修这样的悲心,先从自己的母亲等亲人开始,然后到中等的人,再到天下所有的众生,一直这样修行。修行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不用别人劝请,看到可怜的众生自然而然就会生起非常强烈的悲心。这种悲心是无法堪忍的,看到众生可怜的时候,自己的悲心就特别特别强烈,好像自己都受不了,可以说这种悲心是极度强烈的。

丙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

这里的入定是修悲无量心,出定的时候是以空性的境界来摄持,跟平时的入定、出定有点不同。平时我们入定是在空性当中安住,出定的时候在如梦如幻当中回向、做四种威仪。

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

如果详细观察所有众生的话,其实众生的本体也是如同水月、阳焰、幻化等一样。因此,像《三摩地王经》《中观宝鬘论》中所讲,其他众生也好、我们自己也好,所有万法都可以用幻化八喻来说明。就像草原当中一个干渴的人,刚开始觉得远处有很多清净的水,但是真正到了跟前的时候,发现原来根本没有,这叫做阳焰水。一切万法实际上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我们所观想的对境——众生,原来都根本不是实有的,当我们懂得这一点时才能称为真正的修行人。萨绕哈巴在《道情歌集》当中也说过,任何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悲心而修空性的话,那么这不是修殊胜的道;反过来说,仅仅是修一些悲心,也不能超离轮回、获得解脱。所以说,一个人必须具足智悲双运,才能既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真正成为很好的修行人 。

丙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果离损恼心堪能,成就本来清净性。

“果离损恼心堪能,”这样的大悲心修到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最后我们就没有损害他人的心,而且心会堪能。

因为修大悲心的话,自己就没有害众生的心,还会获得别人对你的欢喜心。如果平时人很慈悲,而且经常修悲无量心的话,别人看到你也好、听到你的声音也好,都愿意跟你接触、交往,因为你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欢喜,带来一种安全感。

这种方法在《正法念处经》里面也讲了:“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

“成就本来清净性,”也就是说,大悲心修得很好的话,我们佛性的本体也可以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果。

乙四(修喜无量心)分六: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见到众生,我们应该有欢喜心,用慈悲来滋润所有的有情,但愿每一个众生都得到真正的快乐,并且永远不要离开这种快乐。

喜心实际上是一种随喜心。《杂阿含经》中也讲“常生随喜心”,让我们恒常生起随喜的心。但是,我们可能偶尔才能生随喜心,平常不但不生随喜心,反而经常生起它的违品——嫉妒心、嗔恨心,以及其他一些不太好的心态,比如恶心、邪心等,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遍于所有众生的随喜心,这就是喜无量心。

丙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

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

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

“所缘具乐之众生,”喜无量心的所缘是所有具有安乐的众生。他们的名声也好,财富也好,各方面都很圆满,令世间人很羡慕。

“奇哉此等诸有情,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我们把这些众生作为对境,心里面想:“非常好啊!奇哉!我都不需要帮助这些有情,他们就依靠自己的福报和能力,各自享受了这样的快乐。但愿从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间,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安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那么这种喜无量心,要从一个众生乃至所有的众生之间,不间断地修行。

《入菩萨行论》中说:“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丙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喜无量心修得很好的标准或者量就是,一旦看到众生获得各方面的圆满,才华也好,任何的快乐也好,不但不对他生起任何的嫉妒心、嗔恨心等,反而产生极大的随喜心、欢喜心,这就是真正的喜无量心。

寂天菩萨也说了:“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丙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

后修无缘静虑喜。

我们在入定的时候修欢喜无量心,在后得的时候修无缘的静虑。也就是说,我们修喜无量心时面对的众生都是现而无自性的,就像幻化一样。

丙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

三门任运成寂乐。

通过前面学习喜无量心,最后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会任运自成地进入一种非常寂灭、快乐的状态当中,永远不离欢喜,这是喜无量心的功德。

丙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修喜无量心时间长了之后,最后所有的境界都很稳固,不是变来变去的,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发心两个月都没办法,发心一年、两年也没办法。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心也是很稳固的,境界也是很稳固的,人也是很稳重的,而且常常对修善法、修本尊、修空性、发菩提心等有欢喜心。

其实,喜无量心会令修行人经常处于欢喜的状态当中。这是我自己的想法,也许对你们有利,也许对你们没有利:该做的事情要做,不管是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该面对的要面对,不要因为外境的事扰乱我们的心,应该让心尽量地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当中;即使在非常浮躁的时候,你也应该通过佛教的方式来调整,这可能是最好的。

不管怎样,我们来到人间,这一段人生经历要走过,开心地走和痛苦地走都是一样地花时间,因此,我们还是好好地做一个选择,对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