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3课——暇满如何取心要之理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以下具体宣说应当如何修习暇满。
辛三、如何修习暇满
修习“暇满”的加行,就是上述“洒扫住处”一直到“供曼陀罗而祈祷”等六种。此处再强调最后二种:其中,第五种加行,即须以七支供积资净障作为能生证道之助缘,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习所缘行相的正因,就容易生起观察修的觉受。第六种加行——资粮田前供曼陀罗并祈祷三事,就是祈祷传承上师加持自己,能迅速灭除空耗人身、不取心要的颠倒心,速能发起珍惜人身、摄取心要的无颠倒心,以及远离修法的内外障缘。
接着,在进入正行修法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所修所缘境的数量和次第。以“暇满”的修法来说,决定的数量有三个:暇满的体相、暇满义大与暇满难得,其中“体相”是八暇十满,共有十八个,“义大”分为暂时与究竟二门,“难得”分为因果二门。其次,应决定次第,即先观察暇满的体相,然后思惟义大,再思惟难得,这就是观察修暇满的次第。正行修法之前,必须发誓依照这样的数量和次第来修,不能随意变更。
正行修法之时,应当具足正念正知,按照既定的数量和次第,毫无增减地修习。所谓观修暇满,就是以心再三观察前文所说的法义,这样将护观察,就叫做修。只有依靠这样反复地观察修,才能猛利恒常改变自心,直到生起摄取心要的猛利欲乐之时,才算达到了修量。“暇满”修量的比喻,就是像慬哦瓦尊者那样万分珍惜的心和老人重得玛卡喀的欢喜心。
宗大师将修习暇满的扼要归纳在《摄颂》当中,《摄颂》中说:“八难既离十圆满,小大显密总能修,后恐此身难再得,愿受心要求加持。”
“对有暇身劝取心要”上文已经讲解完毕,下面开始宣说“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己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首先是说“对道的总体建立,发起决定的胜解”;其次是讲“真实对三士道摄取心要之理”。
庚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
【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依据)。】
【今初。】
首先宣说三士道中完全含摄一切佛陀至言的道理。
辛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分四:一、一切至言摄于成办二种利义之理 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 三、三士名称的出处 四、断除疑惑
壬一、一切至言摄于成办二种利义之理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佛陀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集福慧二种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等觉,此初中后的一切发心和行为都是为了饶益有情,因此成佛之后,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也唯一是为了利益有情。如是所成办的有情利义略摄有二种,就是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
下面分别宣说佛语如何摄入三士道的法类。
壬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分二:一、成办增上生的至言摄入下士道 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
癸一、成办增上生的至言摄入下士道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当中,依成办暂时增上生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含摄在下士或共下士的法类中。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下士”,就是不注重今生,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由此修集能往生善趣的因,所以称为殊胜下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二个方面,认定殊胜下士的体相。
动机:“不以现世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其动机超胜仅仅以现世为重的一般下士。
行持:“修集能往善趣之因”,排除了修集谬道的非因。
本论主要根据《道炬论》宣说三士道次第的组织,因此以下再引用《道炬论》作证明。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如果以种种方便,唯一对生死轮回中的安乐,希求自己的利义,应知这一类人就是下士。”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决定胜略摄有二种,即仅仅证得出离生死的解脱,以及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成办这两种决定胜的至言,分别摄入中士道和上士道法类中。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中,依照声闻乘和独觉乘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归摄于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中士夫”,就是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了追求自己的利义,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此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戒定慧三学,因此称为“中士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二个方面,认定中士的体相。
动机:“发起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即从动机上简别下士和上士。“发起厌患一切诸有”,是简别耽著三有的下士;“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是简别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的上士。
行持:“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是简别趣入非解脱方便的非道。“解脱方便之道”是指戒定慧三学。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道炬论》说:“以背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为自性,唯一寻求自己涅槃寂静的补特伽罗,称为中士夫。”
中士的界限,是从通达细无常开始,到产生增上意乐之前。
子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如觉沃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摄行炬论》的这一颂是立誓句。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摄行炬论》中说:“因为上师佛宣说依靠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能够成办大菩提,所以这里即将阐述这些法义。”依照阿底峡尊者所说,修习一切种智的方便有二种,就是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这两类佛语,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转,为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缘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习六度和生圆次第等,因此称为“上士夫”。
这也是从动机和行持二个方面,认定上士的体相。
动机:“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这个动机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道炬论》说:“由于了达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众生的一切痛苦,这类人就是上士夫。”
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就是显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将会具体宣说。
上士的分类和界限:
上士有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类:刚刚苏醒大乘种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士夫,是已入道的上士。后者又有凡圣二类: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的道理”。三士道中无余含摄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三士道也就是本论要依次引导学人趣入的菩提道。
壬三、三士名称的出处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侓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关于三士的名称,《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又有三种士夫,即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之士夫,也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之士夫,又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之士夫。其中初者为下士,第二为中士,第三为胜士。这与《道炬论》所说的意义相同。另外,《摄抉择分》中还宣说了很多种建立上、中、下三士的道理。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如同《道炬论》所说,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中也宣说了三士的体相。
对于《俱舍论·分别业品》所说的“上中下随心”,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中这样解释:皆随受行,有下中上品。
壬四、断除疑惑
有人疑问:既然下士可分为以现法为重和以后世为重二者,那么本论所说的下士是指何者呢?
【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下士当中,虽然有希求现法和追求后世二种,但此处是指后者,即希求后世的下士,而且必须是已经趣入增上生之无错谬方便的下士。
上文已经阐明“三士道中总摄一切佛语之理”。以下讲述“由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首先说明“由三士道引导的意义”,其次再解释“之所以要这样次第引导的根据”。
辛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今初。】
壬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分三: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二、修习下、中士道之后,理应趣入上士道 三、答辩
癸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有人疑问:本论是宣说成佛之道,所以唯应宣说上士道,为何还要宣说下士道和中士道呢?
答:提问者是将三士道看成别别无关的三者,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如是虽然分别宣说了三士,但是在上士道的次第中,也能含摄其余二士道,没有缺少(但除彼自利下劣的发心),因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
以下再引教证成立: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修世俗菩提心论》中说:“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行淫之梵行,以及在此四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一切所执的布施,这些是成办善趣身和受用圆满的正因。周遍观察一切生死轮回的总苦和别苦,为了断除诸苦故而修习真实之道,以此断除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就是成办寂静涅槃的修行。上士道也应摄取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因为此二者是上士殊胜的大乘出离道之支分或助伴的缘故。”
下面四句是显示,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道支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上士道修行。
【“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修世俗菩提心论》说:“依靠通达诸法性空,而对有情生起相续不断的大悲心,以大悲为根本因而发起菩提心之后,行持无边善巧方便的菩萨行,此即上士殊胜的出离行。”
此颂前二句是阐明空性慧与大悲的关系,第三句是讲菩萨行,第四句明确此乃上士殊胜的出离行,以简别中士的出离行。
以下,宗大师根据马鸣菩萨所说“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而下结论。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因此,在这个道次第的引导当中,不是引导学人趣入仅仅以三有安乐作为所求的下士道,也不是要让他趣入为了自利而唯以自己解脱生死作为所求的中士道,而是将少许共下、共中二道作为上士道引导的前行,成为修习上士道的支分。
癸二、修习下、中士道后,理应趣入上士道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沬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因此,如果发起了如前面暇满当中所说的取心要欲,这时摄取心要的方法,就是像《中观心论》所说:“有智慧的人谁不将这如芭蕉泡沫般毫无坚实的身体,藉由行持利他的因缘,而修证如须弥山一般不可动摇的金刚身自性呢?由于上士具有大悲的缘故,每一个刹那都能将老病死等衰损所依的肉身,转为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也就是在具有正法明灯时,这个远离八种无暇的暇满人身,应当依靠发菩提心、行持六度四摄等上士的修行,成办无上菩提的果利。”
下面归纳《中观心论》的颂义。
【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即应思惟:我这个有漏身毫无实义,犹如芭蕉泡沫一般,对这个众病的巢穴、老等众苦的出生处,唯一应以上士的修行度过日日夜夜,让此身不空耗而趣入大乘道。
癸三、答辩
【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
有人反问:既然要以暇满人身日夜修习上士道,那么理应首先从上士道开始引导,为何却让学人修习共下与共中二道呢?
以下破斥。
【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因为修习这二种共道,正是发起上士道的前行。也就是说,为了尽快趣入上士道的修行,所以首先必须励力修持能引发上士道的前行——共下、共中二道,其中的道理后文将会具体宣说。
以上显示了由三士道引导的含义,即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发起上士道的前行,由此趣入上士道,因此唯一是以上士道作为归趣。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