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4课——暇满如何取心要之理次第引导之因相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4-11 8:07 ė109次浏览 60条评论

以下解释必须按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

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  二、所为义

【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二、所为义。】

【今初。】

首先说明以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然后再讲如此引导的必要性。

癸一、正明因相分三:一、入波罗蜜多道次第引导之因相  二、入密乘次第引导之因相  三、建立菩提道体系的依据

子一、入波罗蜜多道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三:一、为入大乘而需共下、共中二道之理  二、上士道之正行  三、三士道可摄于三学、二种资粮之中

丑一、为入大乘而需共下、共中二道之理分二:一、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  二、真实发心需要共下、共中二道

由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能趣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而要发起菩提心又需要以三士道次第引导的缘故。

寅一、入大乘之门乃菩提心

【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论》云:“若发大心刹那顷,系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即获得佛子之名或菩萨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若退此心,亦从大乘还退出故。】

能够趣入大乘的门,就是对殊胜菩提果发心求证。因为,如果在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像《入行论》中所说:“如果相续中发起了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则在刹那之间,系缚于生死牢狱中的苦恼众生,也应称为佛子菩萨。”这是说,一旦发心之后,获得佛子或菩萨的名称,此身便已入大乘的行列。相反,若退失菩提心,也就是从大乘道中退出。

寅二、真实发心需要共下、共中二道分六:一、发心之方便  二、发心的胜利  三、对胜利发起欲得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四、真实修习发心时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五、菩提心仪轨的集净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六、教诫须爱惜下、中士法类为发心支分之理

卯一、发心之方便

【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由于菩提心是能入大乘之门,所以,想要趣入大乘的人,必须依靠很多方便努力让菩提心真实生起。但是要发起菩提心,首先必须修习发心的利益,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对菩提心的利益增长勇悍心,而且还要修皈依和七支供。这些都是出自能开示菩萨道次第的最殊胜教典——《集学论》和《入行论》中所说的内容。

卯二、发心的胜利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诸现前及毕竟胜利。】

如是《入行论》等教典中所说的发心胜利,略分有二种,即各种暂时的胜利和究竟的胜利。

【初中复二,谓不堕恶趣及生善趣。若发此心能净宿造众多恶趣之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作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际。】

暂时的胜利当中又分两个方面,即不堕恶趣以及转生善趣。

不堕恶趣方面:如果发起菩提心,便能清净过去造下的许多恶趣之因,并且能够断除未来罪业的相续和积集。就像《入行论》所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转生善趣方面:以前已作的各种善趣因,由菩提心摄持的缘故,善根将会增长广大;新作的各种善趣因,也由菩提心作为等起的缘故,而变成无穷无尽。《入行论》说:“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毕竟利义者,谓诸解脱及一切种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

发心的究竟利义,就是依靠菩提心容易成就三乘解脱和一切种智。

卯三、对胜利发起欲得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若于现时、毕竟胜利,先无真实欲得乐故,虽作是言:“此诸胜利从发心生,故应励力发起此心”,亦唯空言。观自相续,极明易了。】

如果对暂时和究竟的胜利,首先并没有真正想要获得的意乐,即便口中说:“这些胜利都是从发菩提心产生,所以应当努力发起此心”,也只是空话而已,如果返观自己的相续,就很容易明白。

【若于增上生及决定胜,二种胜利发欲得者,故须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乐。】

因此,若要对增上生和决定胜这二种胜利发起希求心,首先必须修习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所有意乐,即:必须观察恶趣的过患和善趣的安乐,从而发起对增上生的欲乐;又必须观察轮回的过患和解脱的利益,从而发起对决定胜的欲求。此二者分别为共下士与共中士的意乐,而能够引生这两种意乐的因,就是共下士与共中士二道的观察修。

卯四、真实修习发心时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这样,如果对增上生与决定胜这二种胜利,发起希求心之后,自然就能趣入修习具有这二种胜利的菩提心;而在真实修习菩提心的时候,则必须发起菩提心的根本——大慈和大悲。但是,如果思惟自己在轮回中缺乏安乐、被众苦逼恼的流转道理时,周身汗毛没有丝毫的竖动,那么对其他有情流转生死时,缺乏安乐、痛苦逼恼的情状,肯定没有不忍的善心。《入行论》说:“在利益有情之前,应当这样思惟自己离苦的利益,如果对此连梦中尚且没有梦到,又如何能生起利他的慈悲心呢?”

下文再从正面宣说。

【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

因此,在下士道时,应当思惟自己在三恶趣中感受痛苦的道理,又在中士道时,应当思惟善趣中没有寂靜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道理;然后内心以亲眷等有情作为所缘,将心比心而体会其他有情的苦难,这样善加修习。这就是能引生慈悲心的因,而菩提心又从大慈大悲心产生。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导令趣余途。】

因此,修习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意乐,就是引生真实菩提心的善巧方便,并不是引导学人趣入其它道当中。

卯五、菩提心仪轨的集净也需共下、共中二道

【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

此外,在修共下士和共中士二道时,需要思惟皈依和业果等,并从多方面努力积集福德、净治罪障,如其所应,这就是菩提心的前行、修治相续的方便——七支供和皈依等。

【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

所以,应当了知这些都是发菩提心的方便。

这一句话是总结前面所说的道理,即应了知修习中、下二道的意乐,包括修习恶趣和轮回的痛苦,修习皈依和业果等,全部都是趣入发心的善巧方便。由此就能对“下、中士法类皆为上士道的支分”生起定解。

卯六、教诫须爱惜下、中士法类为发心支分之理

【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

此中,下士和中士法类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支分之理,上师们也应好好地开示,弟子对此应当获得真实的定解。每次修法时应当忆念“下、中士法类是修习发心的支分,所以应当极其珍爱重视”。如果不这样忆念爱重而修,那么下、中士道和上士道将成各不相关,乃至还未到达真实的上士道之前,由于对菩提心尚未获得定解,而成为发生此心的障碍。这是因为修中、下二道容易产生唯求自己解脱的自利心,以自利心会障碍生起菩提心,或者在此期间失去大利益。所以,对下、中士法类为发心支分之理,应当殷重修习。

此段是从反面说明,若对“中、下士法类是上士道支分之理”没有生起爱重心,就会障碍发心或者失去大利义,所以对此理应当殷重修习。

丑二、上士道之正行分二:一、受取菩萨净戒律仪的次第与修理  二、受已如何学习的次第与道理

寅一、受取菩萨净戒律仪的次第与修理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

如是,在修习中、下士道以及善加修习如上士时所说之道后,应在相续当中,随力令生真实的菩提心。其次,为了使菩提心极其坚固的缘故,应当首先修大乘不共皈依,然后受持愿心仪轨;经由如理受持愿心仪轨之后,应当励力修学愿心学处。复次,又应多多修习欲学的意乐,也就是想要学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的心。如果以至诚心发起欲学的心之后,应当决定受持行菩提心清净律仪。

“不共皈依”:由于相信三宝能作救护,而产生希求三宝救护的心,这是“共皈依”;不只是希求自己解脱,而且以大悲心,为了救拔一切有情之苦而求证佛果,由此生起皈依三宝的心,就是“不共皈依”。

寅二、受已如何学习的次第与道理

【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次应总学六到彼岸。】

正受菩萨律仪之后,应当宁可舍弃身命也不要犯下或染著根本罪,也应努力不要染著其它中、下缠和诸恶作等;假如有所违犯,也应通过所说的除罪仪轨如法忏悔净治罪业。此后,应当总的修学六度,而在六度中,特别应学止观。

下文即别说止观。

【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觉沃于余处亦说为发毗缽舍那,故为生观亦应修止。】

在总学六度当中,特别为了让心堪能随意安住善所缘之故,应当善巧学习以寂止为体性的静虑。《道炬论》中说,为了引发神通的缘故,而修习奢摩他。然而这只是一例,阿底峡尊者在其它地方也说到“为了引发毗缽舍那”,所以,为了引发胜观同样也应修习寂止。

【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缽舍那。】

接着,为了断除二种我执的系缚,应对二种无我空性之义生起定解,然后应当护持无错谬的修法,而成办以智慧为体性的胜观。

以上概略交待了上士道的修学次第,具体内容将在上士道中广说,此处不多解释。

以下再将三士道归摄于三学和二种资粮当中。

丑三、三士道可摄于三学、二种资粮之中

【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毗婆舍那,是为慧学。】

如同《道炬释》所说:除了修习止观以外,从学习菩萨行戒学处以下,都是戒学;奢摩他是三摩地或三学中的定学;毗婆舍那是慧学。

以下为了通达划分与归摄,而将一切道归摄于二种资粮当中。

【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复次,奢摩他以下是方便分的福德资粮,依于世俗谛的广大道次第;发起三种殊胜慧学,是般若分的智慧资粮,依于胜义谛的甚深道次第。应对甚深与广大二道的次第和数量决定,以及对仅仅以智慧和方便其中一分不能成就菩提的道理,发起大定解。

“三种殊胜慧学”:一、通达胜义慧,就是由总相或由现量觉悟无我实性;二、通达世俗慧,即善巧通达五明处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即通达能引有情今生、来世无罪义利。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

通过上述道理即可了知,若要度越诸佛的功德大海,犹如鹅王般的佛子,必须是由展开广大方便圆满无缺的世俗谛翅膀,以及善巧通达二种无我真实的胜义谛翅膀,依此双翼才能度越。因此,佛子并非只取深广二道中的一分,便能度越佛功德海,就像不是折断一只翅膀的鸟儿所能飞越。

【如《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鹅王”比喻六地菩萨。“白广翅圆满”比喻六地菩萨具足成就世俗广大道次第和真实义甚深道次第。

如《入中论》说:“具足洁白丰广双翼的鹅王菩萨引导众生群鹅,又凭借往昔所修善根的风力,飞越诸佛功德大海而抵达佛地。”

以上宣说三士道可摄入三学与二种资粮当中,可见本论所讲的三士道,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和智慧方便二种资粮。

以上波罗蜜多乘的道次第引导之因相已宣说完毕,下面开始宣说趣入密乘的次第。

子二、入密乘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三:一、必须趣入密乘之理  二、不堪能者唯应修显宗  三、入密次第

丑一、必须趣入密乘之理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下面以有法、所立和能立来分析这个道理。

有法:“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就是学人以显教诸共同道清净相续之后,也就是指具有如理观察的智慧、不退转的信心、相续不断的精进等圣财而且智慧超胜他人的有缘者,这就是可以趣入金刚密乘的补特伽罗。

所立:“决定应须趣入密咒”,即决定必须趣入密乘。

能立:“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即因为若趣入密乘便能迅速圆满福慧二种资粮的缘故。

丑二、不堪能者唯应修显宗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倘若修学超过波罗蜜多乘之法,并非学人的能力所能企及,或者因为种性的功能羸劣而不欢喜趣入密乘,那就应唯一将波罗蜜多道的次第由略而中而广,逐渐增上广大,尽量修学。

丑三、入密次第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

如果趣入密乘,则对依止善知识的修法,应比波罗蜜多乘更加慎重,要求更高。学人应当依照密教所说的去行持,因为总的一切乘中,特别是密教当中格外珍重宣说依止法的缘故。其次,应以传承根源清净的续部所出之灌顶成熟学人身心。

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就是从普贤王如来或报身佛传下来的清净续部所出的宝瓶、秘密、智慧和句义灌顶等。

“灌顶”:梵语阿波肯扎,“阿波”即显现,“肯扎”为驱散或注入之义,即依靠甚深密咒灌顶仪轨,能驱散或清净弟子三门及平等俱的障垢,在相续中注入或种植能够显现智慧、成就四身的能力。所以说,依靠灌顶能够成熟身心。

【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在灌顶时所得受的一切三昧耶和律仪(如五方佛总的三昧耶与特别的三昧耶戒),应当宁可舍弃身命也要如理护持。尤其如果被根本罪染污,虽然可以重新受戒,但此时相续已经损坏,功德难以产生,所以应当努力防护,不要让根本罪染污相续,又应励力防护各支分罪的染污。假如受到染污,也应依靠忏悔除罪以及善加防护而使戒律清净,因为三昧耶和诸律仪是道之根本的缘故。

【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在得受灌顶并且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之后,对于续部,或者是下部的有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应当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善巧引导而修学。对此修学坚固之后,或者是下部的无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圆满次第瑜伽,应当选择其中一种,善巧地修学。

“下部有相瑜伽”,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的有相瑜伽;“下部无相瑜伽”,即直接体验安住空性的无相瑜伽。“上部生次瑜伽”,即无上瑜伽部有功用、造作的所有修法;“上部满次瑜伽”,即无上瑜伽部没有功用造作、任运修持大空性和方便道等的瑜伽。

以上从显教到密教建立了整个菩提道的体系。下面宣说如是建立的依据。

子三、建立菩提道体系的依据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次第亦如是导。】

因为在《道炬论》中宣说这样建立道的正体,所以此处的道次第也这样作引导。

【大觉沃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

这是说,修习暇满引发摄取心要的欲乐。

阿底峡尊者在其它论著当中,也曾经这样说过,即于《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中说:“想要获得不可思议、殊胜的无上菩提,完全依赖修习菩提,所以爱乐修习就是心要。如今已获得极其难得的圆满暇身,以后也很难再得到,所以,理应精勤修习,不让暇满空耗。”

【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这是说,以出离心摄持而修解脱道。

《摄修大乘道方便论》又说:“就像囚犯若有从牢狱中逃脱的机会,其它任何事都无法与此事相提并论,应当把握时机迅速从牢狱中逃离。同样,若有能够度脱此生死大海的机会,其余名利等事都无法与此事相提并论,应当迅速出离这三有火宅。”

【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

这是讲波罗蜜多乘的修行。

该论又说:“总的来说,大乘必须以大乘皈依作为基础,并且具有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增上戒;特别而言,就是要发愿菩提心,安住愿心的根本学处,而且应当受持菩萨行戒律仪,渐次随自己的心力,如理修行六度四摄等一切菩萨行。”

“如理”就是在次第上不错乱,而且数量圆满;“渐随力修行”即随自己的心力渐次往上修习。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

该论又说:“在六度等的菩萨学处当中,方便的心要(静虑)与智慧的心要(胜观)——止观瑜伽。”尤其应当修习。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定资粮品》中也说:“在修好了共下士和共中士道之后,应当巩固由悲心引生的菩提心,不耽著三有的异熟安乐,舍弃以悭吝所摄持的财物等,而修持布施等六度。圆满信心、多闻等圣者七财,恭敬上师如同恭敬佛陀,具足亲近上师的意乐与加行,具有上师所传授的律仪,而且昼夜六时精进地修习。”这是宣说密乘弟子所应具备的条件。

颂中“先”是指前面已经如理地修习了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

以下宣说具相的密乘弟子如何趣入密乘的修行。

【“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定支”,是指修习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定资粮品》又说:“宝瓶、秘密等灌顶是通过上师恩赐而获得,灌顶作用是清净修行者身语意的障碍,而成熟法器。由于圆满了以生圆次第所生的二种资粮,所以今生将快速成就金刚持的果位,这就是安住金刚密乘的正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已经了知“由三士道次第引导的根据”。对趣入三士道的方法,传承上师曾开示说:就像《般若八千颂·常啼菩萨品》所说那样,当毒箭射入心脏时,人们只会想到取出毒箭的方法,而不会去想其它的事。同样,在下士道中,对三恶趣产生强烈怖畏时,就只会思惟出离恶趣之因(断除十不善业),而不会去想其它事情;在这个基础上,修中士道时,因为怖畏三有的痛苦,一心寻求从三有中解脱,便不会去考虑其它事;在上士道中,以前者为基础,修习大悲之后,由于不忍众生受苦,一心只为拔除众生之苦,而求证无上菩提,此外不会考虑其它。也就是,要像毒箭射入心脏一样,无法忍受恶趣的痛苦、三有的痛苦乃至所有众生的痛苦,唯一思惟这三者的对治法,就像寻求拔箭的方法一样,迫不及待。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