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5课——暇满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壬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正明因相 二、所为义
癸二、所为义分二:一、真实 二、宣说须依次第引导修心的根据
【第二,所为义者。】
“所为”,就是必要。这是说,须由三士道次第引导的必要。
子一、真实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如果中士和下士的法类都是上士的前行,则直接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即可,何必另外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道次第的名称呢?再者,在中士道和下士道当中,宣说上士道前行所必须的共同法类就足够了,何必另外观待下士和中士宣说圆满的下、中二道呢?
这二个问题,一者是说不必安立共中士和共下士二种道次第的名称;另一者是说不必另外观待下、中士二类宣说圆满的下、中道支。
论中分两个方面回答。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
别别分开三士而作引导,有二种极大的必要,即:摧伏增上我慢的必要,以及对三种根机有广大利益之必要。下面分别解说这两种必要。
【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第一种必要,是为了摧伏增上我慢。“增上我慢”,即尚未生起共中、下士的意乐,便自认为我是大士的慢心。
【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第二种必要,是为了广大饶益上中下三种根机的士夫。广大饶益的道理,即:以上、中二类士夫来说,也需要希求获得增上生以及从善趣中解脱。因此,对于所引导的上、中二类士夫,教导他们修习共中士和共下士的意乐并没有过失,因此以此能够生起功德的缘故(通过修共下士的意乐,可以生起希求从恶趣解脱的心;通过修共中士的意乐,可以生起希求从轮回中解脱的心。所以修习共下、共中士的意乐具有引发出离心的功德)。如果所引导的是下等士夫,那么即便让他修习上上法类,但由于他既不能发起上品意乐,又舍弃了下品,如此一来,三士道的功德都无法成办。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
此外,若为具足上等善根的人,开示下士和中士的共道让他修习,那么这些下、中品功德,不论先前已经产生或者尚未产生,此时都将迅速生起。如果生起了下下之功德,即可导入上上的修习,所以,这对上根者的自道来说,也没有迂曲、迟缓的过失。
子二、宣说须依次第引导修心的根据
“必须依照次第来引导心”的道理,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臆说,而是源自诸佛菩萨的善说。下面就分别引用佛陀、龙树、无著、圣天、敬母、月称的圣言来作证明。
【须以次第引导心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恐文太繁,故不多录。】
“法喻合说”就是以比喻和意义结合的方式宣说。
关于“必须依次第引导所化心识之理”,《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佛陀以黠慧摩尼宝师渐次洗磨摩尼宝的比喻,结合意义而宣说。因恐文字繁多,所以此处不多引述。
以下再引龙猛、无著二大车的善说。
【龙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此说增上生道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首先修习增上生的法类,然后生起决定胜的修法,因为首先获得增上生之后,才能渐次获得决定胜的缘故。”这是说依增上生道和决定胜道次第引导之理。
【圣者无著亦云:“又诸菩萨为令渐次集善品故,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第十五四摄品》中也说:“诸菩萨为了让有情次第修集善法的缘故,首先详细地观察有情的根机。如果观知所化智慧低劣,就为他宣说浅显的法,随传粗大浅近的教授教诫;若观知所化智慧中等,就为他宣说中等之法,随转中等的教授教诫;若观知所化智慧广大,就为他宣说甚深之法,随转甚深微妙的教授教诫。这就叫作菩萨对有情次第饶益的行为。”
【圣天亦于《摄行炬论》成立,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次趣密咒渐次道理。摄此义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圣天菩萨也在《摄行炬论》中成立了渐次修行的道理,即首先必须修习波罗蜜多乘的意乐,然后再趣入密乘。圣天菩萨归纳说:“初修密宗的有情,首先应修生起次第,然后转入胜义圆满次第,正等觉佛陀宣说了如是引导的方便,犹如阶梯一般渐次升进。”
【《四百论》中亦说道次极为决定:“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此说道有决定次第。】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也说道的次第极为决定,该论说:“首先断除非福业(十不善业),中间破除轮回根本的我执,最后断除一切见及其种子,若能如是了知即为善巧。”这一颂是说,修道具有如此决定的次第。因为颂中“先”、“中”、“后”三个字,即表明了次第决定,若对应三士道来说,“遮止非福”即下士道,“破除我执”即中士道,“断一切见”即上士道。
【敬母善巧阿阇黎亦云:“如净衣染色,先以施等语,善法动其心,次令修诸法。”】
敬母阿阇黎也说:“如同在干净的衣服上染色一样,首先应以布施、爱语等善法转动所化的心,使他成为贤善的法器,然后再教导他修持诸法实相。”
【月称大阿阇黎,亦引此教为所根据,成立道之次第决定。】
“此教”是指上述敬母阿阇黎的教言。
月称大阿阇黎也在《四百论广释》当中,引用这个教言作为根据,来成立道的次第决定。
【现见于道引导次第,诸修行者极应珍贵,故于此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
现量见到这三士道引导的次第,诸修行人应当极其珍重爱惜,所以应当对道次第决定之理,获得坚固的定解。
下面依理成立。
寻求解脱者(有法),必须依照道的次第修心(所立),因为任何果实的产生都依靠它的因,而且“已作前前之因,必生后后之果”乃法性规律的缘故(能立),如净治摩尼宝、抚育孩子等(比喻)。
以上“对道的总体建立发起定解”已宣说完毕。下面开始讲解“对三士道真实摄取心要之理”。
庚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在讲正论之前,首先分析这五种道各自的体相、例喻和范围。
一、下士道
体相:从成为下士道相续、能获得轮回增上生的角度所安立的心识。
例如:唯一希求增上生,而趣入成办善趣安乐的方便。
范围:唯下士。
二、共下士道
体相:从成为上中下三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通达死亡无常之心。
范围:从下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三、中士道
体相:从成为中士道相续、能获得小乘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唯一希求小乘解脱而修学戒定慧三学。
范围:从了达细无常到声缘阿罗汉之间。
四、共中士道
体相:从成办上士和中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
范围:从中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五、上士道
体相:从成为上士道相续、能获得一切种智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增上意乐和菩提心。
范围:从苏醒大乘种性到佛地之间。
辛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 二、发此意乐之量 三、除遣此中邪执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
壬一、正修下士意乐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初中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癸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子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二、修习胜利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四、修念死理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丑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分六:一、总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二、障碍希求后世之理 三、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 四、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之理 五、由常执生起猛利贪嗔之理 六、由常执产生恶行之理
【今初。】
这六个科判中,第一个科判是总说,后面五个科判是别说“不修忆念死亡无常的的过患”。
寅一、总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如是获得暇满人身时,在摄取心要当中有四种颠倒,其中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就是第一损害之门。
“四颠倒”,即常倒、乐倒、我倒、净倒。“常倒”,是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乐倒”,是将痛苦执著为安乐的颠倒;“我倒”,是将无我执著为有我的颠倒;“净倒”,是将不净执著为清净的颠倒。
【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
常倒又有粗、细二种,其中在粗大的死亡无常当中,以心分别执著自己不死是损害之门。而且,仅仅认为今生最终决定会死亡,虽然是人人共有的想法,但是日复一日,人们直到临死时,都一直生起这样的念头:“今天不会死,现在也不会死”,内心始终执著不死的方面。
本来获得暇满人身,应当利用暇身成办大义;然而,是什么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及时摄取心要呢?须知,首要的障碍就是追求现世利益的心,而这种心态正是由于执著自己不会死的常执所导致的,这是第一损害之门。为什么说常执是第一损害之门呢?以下从五个方面作分析。
寅二、障碍希求后世之理
【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如果不作意常执的对治,而被执著自己不会死的念头所盖覆,那就会生起想要在今生长久安住的心。在生起这种想法的时候,就会考虑需要做这样那样的事,并且反复思惟仅仅在今生当中除苦引乐的方便,而不会产生观察后世的解脱和一切种智等广大义利的心,也就是由于常执而导致人们不能发起趣向正法的心。
寅三、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
【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即使有时候趣入闻思修等善行,但由于修善也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所以导致所修的善根力量微弱。而且,这些善行往往与恶行罪犯相连,没有混杂恶趣因的情况非常稀有。
寅四、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之理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即便内心能够缘虑后世的义利而修行,但由于被执著不死的常执所障碍,而不能遮止拖延到以后再慢慢修的延缓懈怠,于是便以睡眠、昏沉、绮语、饮食等无义琐事浪费时间,因此不能发起广大的精进而如理地修行。
寅五、由常执生起猛利贪嗔之理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嗔,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
由于被希求身命长久安住的颠倒心所欺诳,便在利养、恭敬等上生起猛利的贪心,而对妨碍自己得到这些利益,或者对怀疑作障碍的人事物等,生起猛利的嗔心。在生起贪嗔等时,也是蒙昧愚痴,不知道这些烦恼的过患。而且,由于贪执利养恭敬等,而引起猛利的我慢、嫉妒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就像瀑流一样相续不断。
为何会生起如此猛利的烦恼呢?其根源就是常执,即因贪执现世的利益而引生贪嗔等烦恼。设若念死无常,一心但求后世,则不会缘现世的名利等生起贪嗔,可见常执是烦恼的根源。
寅六、由常执产生恶行之理
【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
而且,由于这种贪执现世利益的常执,人们每天都在逐渐增长具有强大势力、能引生恶趣猛利大苦、以身语意所摄的十恶、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诽谤正法等各种不善业
【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
此外,由于颠倒的常执,而使人们逐渐舍弃能够对治这些恶行的善说甘露正法,由此斩断了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命根,即从根本上远离了成办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意乐与加行。
【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今生的命根遭到死主摧坏之后,被生前所造的恶业牵引,而趣入痛苦粗猛、炽热燃烧、不可爱乐的恶趣险处,哪里还有超过常执的暴恶之门呢?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四百论》也说:“如果有在三世间自在主宰的死主,不是教别人去作而是亲自作,这种自作也不是受他派遣而是自主而作,明明有具足这三种特征的死主,人们却还像已解脱生死的圣者一样安然入睡,哪里还有比这更加厉害的愚痴懈怠呢!”
【《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入行论》中也说:“死时必须舍弃一切而离去,我不但没有这样了知,反而为了亲与非亲的缘故,造作各种罪恶。”
以上宣说了常执的第六种过患——由常执引生种种罪恶。观察后面这五个科判中所说的过患,就可以理解“常执是第一损害之门”的含义。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