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47课——发菩提心菩提心之本体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发菩提心,其中“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又分七个方面,首先是“总说愿行菩提心”。
乙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分七:一、总说愿行菩提心;二、广说各自之自性;三、愿菩提心之利益;四、相应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圆满资粮之理;七、当生欢喜之理。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在座很多人以前听过大乘佛法,基本上都清楚发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实际上,发菩提心就是以大悲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愿自他无量众生断除一切障碍,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因此,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愿菩提心,一种是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什么是愿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就是一种意乐,不是以实际行动去做,而是在心里发愿。
当然,菩提心还可以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凡夫的菩提心和圣者的菩提心。在《现观庄严论》和《经庄严论》中,从发心层面讲了资粮道到无学地之间的二十二种菩提心,以二十二种比喻进行了说明。总而言之,所谓的发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下面是“广说各自之自性”,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自性分别是什么。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愿心本体四无量,行菩提心许六度。
“愿心本体四无量,”无垢光尊者在其他教言当中也讲了,愿菩提心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四种无量心,因为四无量心是广大的发心。
“行菩提心许六度。”行菩提心实际上是六度万行,即真正行持从布施到智慧之间的所有行为。
下面说愿菩提心的功德。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何人俱胝数劫中,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愿发心。
如果有人在千百万俱胝劫中供养无量无边的佛陀,仅仅为了利益自己——我要获得佛果、我要获得成就、我要功德圆满……以这种自私自利心供养佛陀所获得的福德,根本比不上短短时间当中发愿菩提心的福德。
《涅槃经》中讲:“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 祈祷上师获成就
我希望大家一方面好好地修菩提心,另一方面,在修行过程当中也要祈祷上师,这是很重要的。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在具有证悟的上师面前,具有信心的弟子做祈祷的话,修行自然而然会成功的。这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原话。
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要经常祈祷上师,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祈祷上师,光是祈求本尊也不一定很合理。以前帕单巴尊者来藏地的时候说过:“见一百位本尊不如见一个上师的面殊胜,但是你们愚笨的藏族人不知道这个窍诀;对富贵的人布施百种食物,不如对贫穷的人布施一个食物功德大,可是你们愚笨的藏族人不懂这个道理。”——他把藏族人称为“愚笨的藏族人”。
丙四、相应之比喻:
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
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
下面讲比喻。佛陀说,如果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的痛苦,比如轻微的头痛,也能脱离地狱等恶趣,并且获得人天的快乐。
• 观想代受众生苦
我们在生活当中,比如生病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我遇到过一些居士,他们说,自己在医院里等待做手术的时候,首先想:“我今天一定要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这样的话,即使身患癌症或者其他非常可怕的疾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行心利益更无量,真实行持遍布故,
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
“行心利益更无量,”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当中,行菩提心的利益是更大的。前面讲了,仅仅是缘众生痛苦的愿菩提心就有那么大功德;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利益更是无量无边,《入行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
“真实行持遍布故,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为什么呢?因为行菩提心是真实行持,而且这种行持遍布所有众生。所以,刹那行持行菩提心就能圆满数劫的二种资粮。
实际上,密宗里面的“降伏”跟显宗公案中大悲商主的行为比较相同。在汉传佛教的有些经文中,是将“大悲商主”译为“大悲导师”,但公案的内容是一样的。
而且,降伏、双运并不是藏传密教当中独有的做法,其实在显宗当中,如果智慧到了最顶点也会有的。但是一般凡夫人的确不能做,如果做的话,就很可能掺杂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自私自利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
丙六、圆满资粮之理:
三大劫等诸说法,义为速圆或久圆,
一生解脱依智力,方便精进及胜智,
以此三者而修持,则有无上广大力。
“三大劫等诸说法,义为速圆或久圆,”显宗当中经常讲三个阿僧祇劫后能成佛,如果真的这样算,那要经过无数万年才能成佛,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但是三个阿僧祇劫、七个阿僧祇劫、三十三个阿僧祇劫等说法,其实际的意义是: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圆满资粮,从而获得即生成就,这在禅宗当中也有,在密宗当中也有;而有些人确实要经过久远的时间才能圆满这些资粮。
“一生解脱依智力,”因为人的智力不同,有些人能够在一生当中获得解脱。
在《宋高僧传》和禅宗的公案当中,有非常多即生成就、即生开悟的人。所以,三个阿僧祇劫等说法实际上是根据不同人的智力而言的:有些人需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有些人需要七个阿僧祇劫,有些人需要三个阿僧祇劫,有些人连三个阿僧祇劫也不需要,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就可以获得解脱。
“方便精进及胜智,”修持的时候,需要方便、精进和胜智。有些人具有方便方法,就像大悲商主一样;有些人非常非常精进,在短短的一生当中把好几生的事情全部做完了;有些人的智慧非常超胜,无论是天生的智慧还是后天的智慧,都特别殊胜。
“以此三者而修持,则有无上广大力。”通过修持这三者,有些人确实能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就。他们有无上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以后,解脱是非常容易、非常快速的。所以,所谓的阿僧祇劫也并不完全是无量无边的,有因缘的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都可以成就。
丙七、当生欢喜之理: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
何况利他菩提心,前无新生当欢喜。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意思就是说,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菩提心相当于大悲心的果树,这样的菩提心肩负着度化众生的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 而世间的梵天、帝释天、国王、国家总统,还有联合国秘书长都没有这种菩提心。
“何况利他菩提心,”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连梦中也没有产生过菩提心的话,那怎么会产生真正利他的菩提心呢?根本不会的。
“前无新生当欢喜。”所以,我们现在生起了前所未有的菩提心是非常稀有的,应该感到特别欢喜。希望大家做任何事情时都先生起菩提心。如《入行论》中所讲,世间的父母、仙人、梵天等都没有产生过菩提心,而我们依靠善知识等各方面的因缘,即生当中有了菩提心,的确是非常稀有的 。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