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7课——下士道念死无常修念死理思决定死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4-20 21:26 ė12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丑四、修念死理分四:一、思决定死  二、思惟死无定期  三、思惟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  四、摄义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一、思决定死;二、思惟死无定期;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第四,“如何修习念死”,即应通过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来修习念死。“三种根本”,即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了正法之外余皆无益。其中,每一种根本都是以三种因相成立,所以共有九种因相。
修习的方法,若以第一种根本来说,就是要通过反复思惟三种因相而决定自己必死无疑,思惟到量时,心中就会发起一种决断——我必须修行正法。后二种根本也是如此修习。修习的方法,重点是在于思惟,而思惟的结果就是内心发起决断。
寅一、思决定死分四: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二、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四、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初中分三。】
第一,“思惟决定死”,分三个方面思惟,首先思惟第一个方面。
卯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分四:一、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二、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三、思惟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四、思惟无缘遮止死亡
【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思惟死主决定会来,而且没有任何因缘能使他退却”,即从身体、地方、时间以及无缘遮止四个方面来思惟。
辰一、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决定都有死亡,《无常集》说:“已获生死自在的佛陀、独觉和诸佛之声闻,尚且必须舍弃身体,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岂能避免死亡?”
辰二、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所谓“无论住在何处,死亡必定都会到来”,就是《无常集》中所说:“住在什么地方死亡不会进入呢?这样的地方决定不会有,虚空中没有,大海中也没有,山林间也不会有。”
辰三、思惟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前后任何时代中所有种类的有情,最终都会被死亡摧毁,在这一点上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别。就像《无常集》所说:“一切过去、现在已生以及未来将要出生的有情,都是最终舍弃这个身体而前往后世的。智者了达诸法都会坏灭之后,应当安住正法之中,决定行持清净的梵行。”
辰四、思惟无缘遮止死亡
【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面对这样的死主,有情根本不能逃脱,因为这不是依靠咒力等方便所能回遮。
以下引经说明这个道理。
【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稳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
如《教授胜光大王经》所说:譬如,若有四座巨大的铁山,每一座都是坚硬稳固,已成就牢固结实,没有丝毫破裂和损坏,铁山的内外都极其坚硬,通体坚实严密。当这四座铁山从四方触天磨地滚压过来,所有草木、树干和枝叶,都被研磨粉碎,而且具有生命活着的一切有情,也都被压成齑粉。在这大灾难来临之时,并不是依靠快速奔跑便能逃脱,也不是依靠势力、钱财、物质、咒术和药物等所能回遮。
【“大王,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大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
佛说:大王!同样,当四种大怖畏来临时,不是依靠快速奔跑能够从中逃脱,也不是依靠势力、钱财、物质、咒术、药物等所能回遮。这“四大怖畏”是什么呢?就是老、病、死、衰。大王,老会摧坏强壮,病能毁坏健康,衰能毁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则毁坏命根。当老病死衰来临时,不是依靠快速奔跑能够从中逃脱,不是依靠势力、钱财所能回遮,也不是以物质、咒术、药物等所能止息。”
这样逐一观察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根本无法遮止,即使药师佛也无法延缓寿尽的死亡。
【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迦摩巴说:“现在就要畏惧死亡,临终时则应无所畏惧;但是我们却与此相反,现在毫不畏惧,到了临终时,就只有用指甲抓自己的胸口。”
卯二、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分三:一、以教理成立  二、以比喻说明  三、劝诫勿贪现世
【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
思惟第二种因相,即思惟寿命没有丝毫可增加,而且不间断减少。
辰一、以教理成立
【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极久边际仅有尔许,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刹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
就像《入胎经》所说:“如果现在能够好好保养这个身体,就可以活到一百岁或者再多一点。”因为寿命最长也只有这么多量,纵然能够活到这个岁数,但是中间寿命销尽的速度却很快,即以月销尽年,以日销尽月,而日又被白天黑夜销尽,白天等又被上午等时辰逐渐销尽,所以寿命的总量短少。而且,现见此生的寿命多半已经销尽,剩下的寿命即便一刹那也不可能增添,但寿命的损减却周遍于白天黑夜一切时间,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减少,从未间断。
【《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论》说:“白天黑夜没有一刹那暂时停止过,此身有限的寿命恒时都在损减,又没有一刹那可以增添,我怎么能够不死呢?”
辰二、以比喻说明
【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
对于“寿命无丝毫可增,而且不断减少”的道理,应当通过众多比喻而真实思惟。
【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
譬如织布,虽然每织一次仅仅织去一缕丝线,但很快就能织完一匹布;又如为了宰杀牛羊等,而将之牵往屠场,当它们向前一步步移动时,就是渐渐接近死亡;又如江河迅猛急速地奔流;或似险峻的岩壁上倾泻的瀑布。同样,人的寿量也将迅速销尽。
【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
又如牧童拿着棍杖驱赶牲畜,使它们毫无自主地走入圈栏。同样,衰老和疾病等,也使人们毫无自在地被引到死主面前。
【此诸道理,应由多门而勤修习。】
对这些道理,应当通过多个方面勤修。
以上诸喻皆出自《集法句经》,以下引经说明。
【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
当年,世尊在舍卫城乞食游行时,见到一位织布者很快就织完了一匹布,于是说道:“譬如织布,先织经线,经线织好后,随即织入纬线,这样很快就会织完所有纬线。同样,人寿也是如此,日月如梭,很快就会结束此生。”
【“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
“就像决定被宰杀的牲畜,随着它一步步往前走,很快就会来到屠夫的面前,人们的寿命也是如此。”
【“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
“犹如瀑布的流水,已经流逝的不可能再返回,同样,人的寿命已经逝去的,也决定不会再回来。”
【“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
“人生充满了艰辛劳苦而且极其短促,又有着各种痛苦,生命唯一是速疾坏灭的本性,犹如以木杖画过水面荡起的波纹,转瞬即逝,不留丝毫痕迹。”
【“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就像牧童拿着木杖驱赶牲畜返回住处一样,衰老和疾病也将人们催逼到死主面前。”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