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9课——下士道念死无常修念死理死无定期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4-26 8:46 ė11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丑四、修念死理分四:一、思决定死  二、思惟死无定期  三、思惟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  四、摄义

寅二、思惟死无定期分三: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  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  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卯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分四:一、总说  二、执今日不死的过患  三、执今日必死的利益  四、总结

辰一、总说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

所谓“思惟死无定期”,即:在今天以后,百年以前,自己必定死亡是已经确定的事,而在这个期间,死亡哪一天会到来,也没有确定的日期,就像今天自己会不会死,也都无法决定;但是,我们的心应当执著死亡这个方面,必须发起今天必死的心。

下面就分别从过患门和利益门分析这个问题。

辰二、执今日不死的过患

【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因为忆念今天决定不会死或者多半不会死(死亡的可能性不大),自己的心便会执著不死的方面,专门筹办准备要在今生长久安住的事,不能准备后世的资粮,而在筹备现法的期间,一旦被死主攫获,就要满怀忧悔地死去,所以应当发起今日必死的心。

辰三、执今日必死的利益

【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这是从功德门宣说,执著今日必死的利益。

如果每天都能筹办准备死亡之事,那么多数都能成办后世的义利。即便没有立即死亡,造作这些善法也是很好的;若当日便死亡,那这样做尤其必要。譬如,自己有一个能作猛利损害的大敌,从今天起到某日之间,知道他肯定会来,但是不能确定哪一天会来,所以必须每天都对他谨慎防备。

辰四、总结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

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想法,下至能够忆念自己多半会死,如此便能修作所要前往后世的义利,不再为了要在今生长久安住而作筹备。如果没有生起这样的意乐,由于见到还能长久安住世间,便会筹备现世的利益,而不会修作后世的义利。

以下再以比喻说明此理。

【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譬如:若想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就会计划、准备要长久住在那个地方所需之事;如果不想久住而将前往其它地方,那就会筹备下一步的事。因此,每天必须都要发起今日必死之心,这样才能一心成办后世的利益。

在劝诫必须发起今日必死之心后,下面接着说如何发起此心的方法。

卯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分三:一、思惟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三、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此中分三。】

由思惟三种因相,而决定死无定期。

辰一、思惟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思赡部洲寿无定者,总之俱卢寿量决定,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赡部洲寿极无定准,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

这段是总的从对比四洲人身的寿量,特别从现今的情况,来说明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

《俱舍论》中的这一颂,玄奘大师翻译为:“北洲定千年,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在四洲中,北洲的寿量决定为一千年;西洲与东洲的寿量大多也有定限,即西洲的寿量是五百年,东洲为二百五十年,因此说“西东半半减”;南洲的寿量极不固定,劫末时只有十岁,劫初时寿数无量。

【《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集法句经》说:“今天上半日见到的许多人当中,到了当天下半日便有死亡而不见的;今天下半日见到的许多人,到了隔天上半日就有死亡而不见的。”

【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该经又说:“如果许多男女老少和壮年人也都毫无次第地死亡,又怎能保证某人还年轻,所以肯定能存活呢?有一类人死在母胎中,如是有刚一出生便死了,又有刚开始能爬行时就死亡的,也有能走路时就死去的,有些是在老年死去,有些是在幼年夭折,也有正当中年时丧命的,人们活到各自的寿限时,都将一一死亡,就像果实成熟之后,纷纷堕地。”

【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我们应当作意自己平时所见闻到的事件,例如师长、朋友、眷属等,在寿命还没有到尽头时,忽然因为内外死缘的损害,而在心愿尚未完成时便匆匆离世。这样作意之后,自己心想:我也必定会是这种情形。应当反复思惟,让自相续中生起必死的心。

辰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分四:一、思惟死缘极多  二、思惟活缘极少  三、思惟活缘亦成死缘  四、总结

巳一、思惟死缘极多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谓于此命,有多违害,谓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之理,皆应详思。】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即:对此寿命有多种违害,包括各种有心与无心的违害。有心的违害,包括诸魔、魔眷、人与非人等所作的许多违害,以及旁生损害身命的多种情况。这些有心者如何违害的道理,以及所有内在疾病、外器大种等无心者违损的道理,都应详细思惟,这样才能通达死缘极多之理。

以下特别宣说内四大种损害寿命的道理。

【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

而且,自己的身体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又互相违害,如果四大失去平衡、有所增减,便会引发各种疾病而夺去命根。这些违害是与自身俱生而有的,所以身命没有任何保障。

“四大种”即地、水、火、风,因彼等周遍一切色法,故名“大”,能生一切色法,故名“种”。

以下引教证说明。

【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

如是也像《大涅槃经》所说:“所谓死想,就是这个命根恒时都有众多的怨敌围绕,刹那刹那逐渐让命根衰退,完全没有一种事能让命根增长。”

“众多怨敌”,是指一切有心与无心的死缘。

【《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

《宝鬘论》也说:“命根安住死缘之中,就像油灯处在风中。”

此处,以油灯比喻命根,以大风比喻死缘。灯在风中,随时会被吹灭,同样,人命处在死缘当中,随时有可能断灭。

【《亲友书》亦云:“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

《亲友书》也说:“如果人的寿命有许多损害的违缘,比风吹动水泡还要无常,在出息和入息之间,能从睡眠中有暇醒觉,最为稀奇。”

【《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

《四百论》也说:“单独的大种没有能力,必须将地水火风诸大种和合生起,才称为身,而将性质相违大种的聚合体说为安乐,毕竟不合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