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50课——下士道念死无常死时除法之外无益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4-29 10:56 ė97次浏览 60条评论

丑四、修念死理分四:一、思决定死  二、思惟死无定期  三、思惟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  四、摄义

寅二、思惟死无定期分三: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  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  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卯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分三:一、思惟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三、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辰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分四:一、思惟死缘极多  二、思惟活缘极少  三、思惟活缘亦成死缘  四、总结

巳二、思惟活缘极少

“活缘”,即资助有情生存活命的因缘。

【现是五浊极浓厚时,修集能感长寿久住大势妙业,极其稀寡;饮食等药势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诸所受用安然消后,能长身中诸大种分,势用亏减,故难消化,纵能消已亦无大益;资粮寡集,恶行尤重,念诵等事,势力微劣。故延寿等极属难事。】

现今是五浊非常浓厚的时代,修集能感得长寿久住世间的大势妙业,极其稀少;饮食等药物的势力微劣,所以都很少有治病的能力;所吃的食物在安然消受之后,能够长养体内四大种的能力减弱,所以很难消化,即使消化了,也没有大的利益;因为平时很少积集资粮、恶行严重,所以念诵长寿咒、长寿经等法事,力量极微。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延长寿命等极其困难。

巳三、思惟活缘亦成死缘分二:一、活缘转成死缘  二、活缘本身就是死缘

午一、活缘转成死缘

【又诸活缘亦无不能为死缘者,为不死故,求诸饮食房舍伴等,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所谓“活缘无不能成为死缘”,即为了生存的缘故,寻求饮食、住房、朋友等,反而由此成为死亡的因缘。也就是说:受用饮食本来是为了活命,但反而因吃得太多、太少或不相宜,而成为死缘;寻求住房本来是为了御寒避暑,挡风遮雨,却反而因房屋倒榻、失火等丧命;寻求亲友,本来是想让他们扶助自己的生活、事业等,却反而遭到亲友的欺辱等,而成为死缘。因此,活缘往往都成了死缘,确实很难看到活缘不成死缘的事。

以上是从活缘转成致死的因缘来说的,以下再讲“活缘本缘就是死缘,不可信任”。

午二、活缘本身就是死缘

【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

而且,因为存活本身就是趣向于死亡,所以活缘纵多,但不可信任。

【《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宝鬘论》说:“死缘极其繁多,活缘只有少许,而这些活缘也成了死缘,所以应当恒时修法。”

思惟上述道理便可了知,内外一切因缘都是导致死亡的因素,这个生命唯一是坏灭的自性,没有一点保障。明白此理之后,智者唯应修习正法,因为这是唯一可以信赖的地方。

巳四、总结

一、所依身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所立),因为存在许多有心、无心的死缘,而且五浊极浓厚时,活缘极少,活缘也无不成为死缘的缘故(能立)。

二、死期不定(第二种根本),因为死缘极多、活缘极少的缘故(第二因相),犹如油灯处于狂风之中(比喻)。

辰三、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思惟身体极其脆弱故死无定期”,即思惟身体如同水泡,极其脆弱,无需大的损害,即便是被芒刺所伤,也能摧坏命根,所以由一切死缘损害命根是很容易的事。

【《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亲友书》说:“劫末时,七个太阳同时出现在空中,燃烧诸有情的身体,那时大地、须弥山和四大海都会被烧尽,不留一粒灰尘,何况极其脆弱的人身?”

对此总结:

一、身体极其微弱(所立),因为不需要大的损害,仅仅以芒刺就能毁坏命根的缘故(能立),如被大水淹没的火星,被大风吹散的云雾,重压之下的鸡蛋,烈火之中的水滴。

二、死无定期(第二种根本),因为身体极其微弱的缘故(第三种因相)。

卯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这样思惟死无定期之后,心中应想:不知死主何时决定毁坏我的身命。所以不要以为自己还有闲暇,应当反复立誓,决定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

如《迦尼迦书》所说:“死主和谁都不是亲人,所以绝不讲情面,而且他从不事先预约便忽然降临,所以不要想推迟到明天或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习正法。如果说‘今天先做其它事,明后天再修法’,这样说的人就不是贤人,因为如此拖延,则当你哪一天死亡时,一定会在第二天留下无法完成的修法。”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乐住,尔时取坚实,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也说:“国主!这暂时借用、四大假合的身体,在没有病痛、衰老而身心快乐安住的时候,应当摄取心要,这样当疾病、衰老、死亡来临时,就能无所畏惧。否则,一旦病老衰降临时,即便想修法,又有什么利益呢?”

【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三种根本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惟死无定期。这是因为思惟死无定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所以应当努力修习。

寅三、思惟死时除法之外、余皆无益分四:一、第一因相——以亲友无益  二、第二因相——以财富无益  三、第三因相——以身体无益  四、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

第三,思惟死时除了正法之外,其余都没有利益的三种因相。

卯一、第一因相——以亲友无益

【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

如果见到自己必须前往后世,而那时亲友们虽然对自己极其怜爱不舍地围绕在床榻边,但没有一个人可以跟随自己一起前往后世。

因此,死时亲友皆须留在世间,对自己毫无利益。

卯二、第二因相——以财富无益

【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

尽其一生积累的、所有悦意的财富受用,连微尘许也无法携往后世,全部都要遗留在世间。因此死时财富受用毫无利益。

卯三、第三因相——以身体无益

【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一生当中,这个与生俱有、不曾分离片刻的身体,尚且必须舍弃,何况其余身外之物?因此死时身体也须留在这个世间,对自己毫无利益。

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

由以上三种因相可知,死亡决定是大分离。因此,今生所爱执的一切圆满盛事,决定都将舍弃我,我也决定会舍弃这一切,而独自前往后世。

卯四、决断唯一以法为依处为怙主

【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应再思惟,今天自己或许会死;又应思惟,死时唯有正法是皈依处、是依怙、是救助者的所有道理。

【《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

《迦尼迦书》说:“能招感今生诸异熟果报的宿业已弃你而去,此后是和生前所造的新业相连而被死主牵去之时,须知,在这个死亡的关口,除了善恶业之外,其他众生都会返回,没有一人可以随同你前往后世。因此,从现在起就要舍弃对现法的贪执,唯一修持对后世及究竟有益的妙行。”

【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吉祥胜逝友也说:“国王,不论你现在怎么富贵,一旦死亡而前往后世的时候,就像被怨敌劫持到荒野中,孑然一身,没有儿女、王妃相伴,没有妙衣和知心朋友,也没有国家和王位。生前虽然拥有无量的军队,但此时却不见不闻,甚至没有一人因眷恋你而一起前往后世。总之,那时连国王的名称都不会跟随你到后世,何况其它的人事物!”

寅四、摄义分三:一、“念死无常心”的修法及修量  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修法  三、摄念死无常之义

卯一、“念死无常心”的修法及修量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论》云:“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

如是思惟暇满人身意义重大而且实在难得,以及虽然难得却极易失坏,而忆念此身的死亡。在拥有暇身之时,若不勤修后世乃至究竟的安乐之因,而仅仅为了生存而引乐除苦,那么旁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类,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超胜旁生。否则,即使获得了善趣人身,也仍然和没有得到一样。就像《入行论》所说:“现世谋生的事,旁生也不难成办,为了今生微小的利益,而被恶业逼迫的人们,终将毁坏这个难得的暇满妙身。”

【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

因此,纵然觉得难以生起念死之心,但由于此心是道的基础,所以应当努力引生。

【博朵瓦云:“除我光荣者,即是修习无常,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无所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博朵瓦尊者说:“能除去我现世荣耀的,就是修习无常。因为已经了知自己决定将失去亲属、资具等现世的一切荣耀,独自一人无有伴侣而前往后世,那时除了正法之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没有帮助。这样了知后,不住现世的心才能生起,乃至心中没有能生起念死无常的心,那就是遮阻一切佛法之道。”

【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铎巴也说:“若能同时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且发起大精进殷重地思惟,虽然觉得“念死无常的心”即使经过一百年也不能生起,但是由于诸无常法(藏文中是“所作性”)并非恒常不变而安住,所以稍微感觉艰难,就能生起。”

【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重述前法。请其后者,则云后者全未能至。】

当弟子向迦玛巴请求改修所缘境时,大师把前面的无常修法重讲了一遍。弟子又求无常后面的修法,大师则说:“后面的法你根本不能到达。”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应如前说而正修习。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根本九种因相。】

如是自己的心如果能够堪任,就应按照前文所说的那样,真实地修习。如果心不堪能,就随自己所适合的,将法归摄为三种根本和九种因相,在九种因相中择取和自己相应的内容修习。

【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

看看今生当中所有的人事物,其实都像是临赴刑场受死之前,还打扮装饰一样,乃至内心对此没有产生强烈的厌离之前,应当再再修习。

换句话说,如果见到世间热闹的人事,都像是行将被杀却还作打扮一样,而对此生起强烈的厌离心,这就是修习无常到量的相。

卯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的修法

【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在佛经和论典当中,何处有宣说亲近善知识、暇满和寿命无常的法类,应当了知这些都是在宣说彼彼时所应行持的内容,所以应摄取这些法义而修习,这样就能迅速获得诸佛的密意。对于其它法类也应这样了知。

譬如,看到经论中有关亲近善知识的法类时,就应了知这不是在讲一种外在的知识,而是在说亲近善知识时,我们所应行持的学处,若依此修习则易获得诸佛的密意。

修习无常时,应将依靠教理所抉择的法义,以及生活中亲自见闻的一切事例,在心中清晰地显现出来,并且反复地思惟,这样每一步修法都会很踏实而能次第生起。其余观察修的内容也应这样行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