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53课——发菩提心广说六度布施持戒度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5-7 10:59 ė216次浏览 60条评论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今天继续讲《心性休息》,前面讲了愿菩提心的守法,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守法。

乙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分二:一、愿菩提心之守法;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丙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利他胜过于自利,故当主要行利他,

此乃菩萨之学处,若成利他可开许,

身语不善实为善,意三永无开许时。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

“利他胜过于自利,”利他实际上胜过利己。在菩萨戒当中,大乘佛子行持利他非常重要,比自利还重要。

“故当主要行利他,此乃菩萨之学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主要行持利他的事业,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事业。这就是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

“若成利他可开许,身语不善实为善,”如果成为利他的话,就可以开许身体和语言的七种不善业。

“意三永无开许时。”而贪心、嗔心、邪见,心上的这三种不善业永远也没有开许的时候。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按照大乘佛教所讲,我们只求自己的安乐和解脱其实是菩萨的堕罪。比如说,我要一心一意地修行,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在大乘菩萨戒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堕罪,并不是很好的。所以,只寻求自利并不是很合理。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如果真正对众生有利益,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行持不善,但实际上也是行持善法,因为心善无有任何罪过。

此外,失毁愿菩提心的因有什么呢?一是懈怠,认为度化众生非常困难,我没办法度化;二是怯懦,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没办法利益众生”;三是趋入其他宗教,或者根本不学了。

下面讲,发心者有三种。

乙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

经说佛子有三种:犹如国王之菩萨,

欲自解脱后度众;犹如舟子之菩萨,

欲自与众同解脱;犹如牧童之菩萨,

欲度众后自寂灭。依次三十三大劫,

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

“经说佛子有三种:”我们在《前行》等经论中也讲过,菩萨可以分为三种。

“犹如国王之菩萨,欲自解脱后度众;”第一种是国王般发心的菩萨,他想自己先获得解脱,然后再度众生,就像弥勒菩萨那样。

“犹如舟子之菩萨,欲自与众同解脱;”第二种是舟子般发心的菩萨,他希望自己和众生同时获得解脱,就像划船的人和同船的人一起过海一样。

“犹如牧童之菩萨,欲度众后自寂灭。”第三种是牧童般发心的菩萨,牧童就是放牧的人,他让自己吆的牲口走在前面,先度过难关,自己在后面护着,就像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发心。

“依次三十三大劫,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这三种菩萨获得解脱的时间也不同,国王般发心的菩萨需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舟子般发心的菩萨需要七个阿僧祇劫,牧童般发心的菩萨 (如文殊菩萨)需要三个阿僧祇劫。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一、略说:

诸佛子众学一切,主要学六波罗蜜。

“诸佛子众学一切,”作为大乘佛教徒,对于一切知识都要学。

“主要学六波罗蜜。”作为大乘佛子,最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的六波罗蜜多。

下面讲具体的六波罗蜜多,第一个是布施度。

丙二(广说六度之自性)分七: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丁一、布施度:

目睹众生受贫苦,施衣食象马车等,

所需资具为布施;施儿女等为大施;

施头眼等极大施。财法布施行利益。

依彼摧毁自吝啬,令他财富得增长。

“目睹众生受贫苦,施衣食象马车等,所需资具为布施;施儿女等为大施;施头眼等极大施。财法布施行利益。”布施可以分为法布施和财布施,无畏布施在这里没有讲。

财布施也分为三种。一般来讲,布施金钱、衣服等资具叫做小布施,布施自己的儿女等叫做大布施,布施自己的身体、头目脑髓等叫做极大布施。

“依彼摧毁自吝啬,令他财富得增长。”以这些布施摧毁我们相续当中的吝啬,让自己和众生获得最究竟、圆满的果位。

丁二、持戒度:

以戒守护自相续,以定修持寂灭善,

以慧获得圆二利。禁恶摄善利有情,

佛子恒持三戒律。在家居士斋戒上,

愿行二种菩提心,出家比丘与沙弥,

以及近事女戒上,守二发心为律仪。

“以戒守护自相续,”我们讲的三学是“戒定慧”,要以戒律护持自己的相续。其实人很需要戒,如果没有戒、没有约束的话,自心就像疯狂的大象一样。

“以定修持寂灭善,”最后还是需要修禅定。人如果没有禅定,始终处于散乱状态的话,所做的善根也不广大,事情也做不好。即使做世间的事情,也需要一颗寂静的心。

“以慧获得圆二利。”通过智慧才能真正获得自利和他利的圆满,或者说真正圆满二资粮。

“禁恶摄善利有情,”菩萨戒有三种。一是严禁恶行戒,即远离杀、盗、淫、妄等所有恶行;二是摄集善法戒,作为大乘菩萨,要不断行持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法;三是饶益有情戒,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即使不能利益无边众生,哪怕给身边的一个众生暂时带来安慰或帮助,也算是守持大乘菩萨戒。

“佛子恒持三戒律。”作为一个发大心的大乘佛子,一定要恒时守持这三种菩萨戒。

“在家居士斋戒上,”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在家人有居士戒,包括居士四戒、居士五戒等,还有断除所有非梵行的梵净行戒,以及在家人受持的八关斋戒。

“愿行二种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出家比丘与沙弥,以及正学女戒上,守二发心为律仪。出家人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以及正学女的戒律。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具足愿行二种发心是菩萨律仪戒。

《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于三界苦海,轮回诸险难,以戒为根本,毕竟能超越。”这个教证也很重要,意思就是说,在三界的苦海当中,有诸多难以超越的深渊和险难;如果以戒为根本,就一定能超越这些最艰险的苦难,渡越三界轮回的苦海。

《大车疏》中也讲了三戒的功德。有了别解脱戒以后,需要有菩萨戒,有了菩萨戒的基础以后,要有密乘戒,有了这三戒,我们才有获得菩提的希望,也有获得永恒快乐的缘分。

这里讲戒波罗蜜多的时候,主要是讲大乘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律。愿菩提心的戒律主要是不舍弃众生;行菩提心的戒律主要是三种,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在这三种戒中,最重要的是饶益有情戒,这是大乘菩萨归根结底的目标。

在密乘戒当中,先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梦如幻,而如梦如幻的本质是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即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要以这种智慧的境界来摄持。我希望,很多人最终能用密宗的见解来摄持,这样也许更圆满。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