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57课——下士道三恶趣苦饿鬼痛苦
寅三、思惟三恶趣痛苦之相分五: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 二、思惟旁生所有众苦 三、思惟饿鬼所有众苦 四、三恶趣众生的身量 五、摄义
卯三、思惟饿鬼所有众苦分五:一、略说 二、分释饿鬼饮食的三种痛苦 三、饿鬼之处所 四、饿鬼之众苦 五、饿鬼寿量
辰四、饿鬼之众苦分二:一、总说痛苦 二、别说痛苦
巳二、别说痛苦
以下逐段解释《弟子书》教证。
【《弟子书》亦云:“猛渴遥见无垢河,欲饮驰趣彼即变,杂发青污及烂脓,臭泥血粪充满水。”】
《弟子书》也说:“饿鬼被猛利的干渴逼迫的缘故,它的心识前第一刹显现远方有清澈江河,便想前往饮用,等它们奔向江河时,第二刹那以恶业力,江河遂成充满乱发、青污、烂脓、臭泥、鲜血、粪便的河水。”
【“风扬浪洒山清凉,檀树青荫末拉耶,彼趣猛焰遍烧林,无量株杌乱杂倒。”】
前两句是幻觉,后两句是以恶业力显现的景象。
“夏天,饿鬼被热苦逼迫,远远看见凉风扬起波浪洒在山崖上,一派清凉景象,山上檀香树林郁郁青翠。但是,当饿鬼趣近林园时,四处却骤起猛烈的火焰,焚烧整片树林,无量株杌,或倒或斜,或剩余烬,一片狼藉。”
【“若奔畏浪高翻滚,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见热沙雾,红风猛乱大旷野。”】
“这些饿鬼又远远看见大海中波浪汹涌,高高翻滚,五彩缤纷的泡沫充满大海,但它们趣近时,却见到被卷着热沙雾的红风猛烈吹刮的大旷野,极为恐怖。”
【“此住其中望云雨,云降铁箭具炭烟,流飞炽炎金刚石,金色电闪降于身。”】
“这些饿鬼受到热沙红风袭击,企望空中云雨从天而降,然而从云层中却降下铁箭、冒烟的火炭、炽燃炎热如流星般飞逝的金刚石,穿梭在空中,如金色的闪电一般,撞击饿鬼的身体。”
【“热逼雪纷亦炎热,寒迫虽火亦令寒。”】
“以恶业力的缘故,饿鬼被热苦逼迫时,冬季大雪纷飞,也觉得十分炎热;被寒苦逼迫之时,夏天炎热之火,也觉得极其寒冷。”
以下总结。
【“猛业成熟所愚蒙,于此种种皆颠倒。”】
“由于猛业成熟,导致心识愚蒙,所见所想的种种都是颠倒。”
如上所说种种饿鬼颠倒的境界,譬如,清水变为脓血,波浪现为红风,冬感飞雪炎热,夏觉火焰寒冷等,这些颠倒的因不在外面,唯一是心。因此,以猛业成熟所愚蒙的迷乱识前,以习气力就会显现如此颠倒的境界。所以饿鬼界并不是他法所成,唯一是悭贪的恶心所作。
【“针口无量由旬腹,苦者虽饮大海水,未至宽广咽喉内,口毒滴水悉干销。”】
“饿鬼口如针眼般微细,腹部却庞大得有无量由旬,这些受苦的众生即便能喝到大海之水,但还没有入到宽广的咽喉中,早已被口中的毒火烧得滴水不剩。”
辰五、饿鬼寿量
【其寿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论》说: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亲友书》云:“常无间息受众苦,由其恶行坚业索,系缚一类有情寿,五千及万终不死。”其释说为一类饿鬼寿量五千,或有一类寿量万岁。】
饿鬼的寿量,《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和《俱舍论》都说:以人间一月为一天,如是计量,饿鬼的寿命可达五百岁(相当人间一万五千岁)。
卯四、三恶趣众生的身量
【《本地分》说:“三恶趣中身量无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本地分》中说:“三恶趣有情的身量无有定准,由于有情不善业之力,导致身量大小不一。”
卯五、摄义分四: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二、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三、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四、思恶趣苦应发之心
辰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现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昼夜;或于严冬极寒冰窟裸而无衣,住尔许时;或数日中不用饮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寒热诸那落迦,饿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众苦,我何能忍?】
如果思惟上述三恶趣众苦,应当这样思惟:现在我将手探入热灰中,过一天一夜,尚且无法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在八热地狱中长时受苦?严冬我坐在极寒冷的冰窟中,赤身裸体,住上一天一夜,尚且无法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在八寒地狱中长时受苦?我几天不吃不喝,尚且难以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在饿鬼界中常与饥渴相应?现在被蚊虫叮咬,尚且难以忍受,我又怎么能忍受堕为旁生,被猛兽吞食?
【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以上述方式衡量现在的心,乃至未能改变心意,生起大怖畏之间,应当精勤地修习。如果虽然有知解,但自己没有修习,或者只是稍微修习,都没有利益。
以下引公案说明。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犍连子,仍如前行。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
如《律本事》所说:阿难尊者妹妹的两个孩子出了家,阿难尊者负责教他们读诵。才学了几天,两外甥便懈怠不读,阿难便将他们托附给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但依旧如此,没有什么改变。阿难嘱咐目犍连说:“你应当设法让他们发起厌离心。”
以下便是目犍连以方便度化他们的故事。
【目犍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
目犍连尊者将他们引到白天要经过的地方,并以神通力将此处化现为一座有情大地狱。他们路过时,听到阵阵砍劈、割截等声响,便上前观看,结果看见有情遭受砍斫的痛苦,又看见那里有两口大锅,里面热油沸腾翻滚。
【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犍连子处,详白所见。】
两人便问:“这油锅内没有有情进去吗?”
狱卒说:“阿难有两个外甥,出家后整日懈怠,浪费时光,他们死后就生在这锅里。”
两人听后,极其恐慌,心想:“如果知道我俩就是阿难的外甥,可能现在就被放入油锅。”于是两人迅速返回目犍连的住处,向尊者详细禀报今天所见之事。
【目犍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目犍连尊者就此告诫:“二位小沙弥,这种过患,或者其他过患,都是由懈怠所引生,你们应当发起精进心。”两位沙弥因为见到苦、害怕苦,从此便发起大精进,一改以往的懈怠。如果在饭前忆念起地狱,就没有食欲;如果在饭后忆念起地狱,当即就会呕吐。
目犍连尊者在达到初步的效果后,进一步以方便引导他们。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欢喜,还白目犍连子。】
目犍连尊者又将他们引到另一个白天经行的地方,并且以神通力将此处化现为诸天。两人经过时,听到琵琶等美妙的乐声,非常好奇,便前往观看,看见一座庄严的天宫,里面充满天女,却没有天子。两人便问天宫里没有天子的原因。天女答道:“阿难的两个外甥出家后,发起精进,两人死后,将转生此处。”两沙弥听了,心里很欢喜。返回后将这次经历也告诉了目犍连尊者。
【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尊者便应势利导他们:“小沙弥,这类殊胜的利益,或者其他殊胜的利益,都是从勤发精进产生的。你们应当发起精进。”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
在尊者的循循善诱之下,二人从此发起大精进。他们在听受圣教传承时,听到具有真实义的经典中“从诸善趣而生恶趣”的文句,心生疑惑,便问目犍连:“圣者,我们从善趣人天中死后,是否仍要转生三恶趣?”
【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
尊者告诉他们:“二位贤首,乃至未断烦恼,尔时决定需要在这五趣生死中,如水车般上下不停地轮转。”
【彼二厌离,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惟愿为说如是正法。”目犍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
二沙弥闻言,便厌离轮回,他们对尊者表白说:“我们今后一定不作烦恼行,唯愿圣者为我们宣说这样的正法。”目犍连见法器已经成熟,便为他们说法,说法之后,两沙弥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宗大师以此公案引出评论。
【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
由此公案,我们可以体会:能灭除懈怠,能发起精进勤修正道,策发道心,令心希求解脱,以及证得解脱,这一切的根本因,正是修苦。即使大师佛陀现在安住世间,对于这方面的教授,也没有超胜修苦的法门可以宣说。正是在修苦中,将会发生下士和中士的意乐,这个道的次第极为明显。
以下宣说缘苦修心的修量。
【净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励力修习。】
修心的量,即乃至自相续没有发起如是意乐以来,应当要恒常努力修习。
【内邬嗉巴亦云:应观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现作未作,为念不念,当来应作。若先已作,或现正作,或念后时,而当作者,则当生彼。若生彼中,尔时我当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须令其脑浆炎热,起坐慞慌,无宁方便,随力令发畏怖之心。】
内邬素巴也说:应当反观自己转生恶趣的因,以往有没有作过,现在是否还在作,将来是否还想作。如果以往已作,或者现在正在作,或者还有将来作的想法,这样便会转生恶趣。如果转生在恶趣,那时我将作什么?我能否忍受?这样想了之后,作意思惟,一定要让自己的脑浆发热,坐立不安,无法安心,要这样随自己的能力发起畏怖心。
能生起这样的畏怖之心,就是修苦到量。
辰二、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此是切要。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若于现在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这个修苦极为迫切需要,和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从正面来说,现在已经得到善妙的人身,如果这样思惟,能清净以往所作的恶业,未来的恶业也会因为以怖畏心防护而减少。以往所作的善法,由于以猛利欲乐发愿,能令其辗转增长繁多,未来应新作的善法,心也堪能趣入,这样每天都可经让暇满人身具足真实的义利。相反,如果现在有能力时,不思惟这些,来世一旦堕入恶趣,虽然想寻求从恶趣怖畏中救护的依处,但也不可能找到,那时对应作不应作的学处,因为没有智慧力,所以根本不能取舍。
以下引《入行论》证明这一点。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若愚,彼时复何为?】
诚如《入行论》所说:“如果在有能力、有机缘行善时,但我没有行持善法,将来堕入恶趣,心识被痛苦蒙蔽,无法转动,那时我能作什么呢?”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从?】
《入行论》又说:“在恶趣中,谁能从这种大怖畏中救护我?睁开恐惧的双眼,四处寻找皈依处,但是见到四周都没有依处后,自心周遍迷闷,如果在恶趣中没有依怙,那时我能怎么办呢?”
【“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全身心皈依诸佛如来。诸佛是众生的依怙,以大慈悲任运相续不断地救护众生,具有大威力,能够遣除众生所有的怖畏。”
辰三、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以上只是粗略说明了三恶趣苦,广说则如《正法念住经》所说。如果不阅读,就不会了知,所以一定要观阅;如果只是阅读一二遍,则无法记住,所以应数数观阅;如果不思惟修习,则对心相续不起利益,所以,应当反复思惟修习所阅的内容。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