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57课——发菩提心广说六度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5-19 8:23 ė365次浏览 60条评论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二(广说六度之自性)分七: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下面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讲到了第八品当中的静虑,即禅定。

戊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

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

四禅以及四无色,未入已入道圣众,

当知三等持名称。依彼断喜妙欲心,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当然,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有很多类别。这里讲,修行禅定的方式是,在舒适的坐垫上,以毗卢七法而坐,心一缘不动——心什么都不缘,不取任何相,也就是一缘安住,什么都不想,就这样安住下来。这就是禅的基本修法。

《入楞伽经》中讲了四种禅修,一是凡夫的禅修,二是义分别的禅修,三是缘真如的禅修,四是如来的禅修。

“四禅以及四无色,”首先,凡夫行的禅修,主要是观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四无色界的禅定,也就是说,心要完全安住。

其实,四禅、四无色的禅定,归根结底就是心什么都不缘——有些是在心上安住,有些是在外境或一切为空的方面安住。

“未入已入道圣众,当知三等持名称。”其次是义分别的禅修。一般来讲,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人还没有入道(“未入”),他们以总相的方式来禅修。

第三,入道者的修法是缘真如的,这种修法实际上是从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的禅修。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入定和出定之间无有明显分别,他们就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修行。

第四,如来的禅修,是最后真正获得十地末位时的如来静虑。所以,这四种静虑分别是不同阶段的修行人所得到的。

“依彼断喜妙欲心,”那么,依靠这些禅来修什么呢?其实,禅修能断除喜欢欲妙的心,这个很重要。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而且,禅修还可以成就四无碍解、四神通、等持、五眼六通、神变,并且令心获得自在,这些功德自然而然会产生。

丁六(智慧)分三:一、宣说二大法藏;二、宣说诸法无生;三、若具智慧度则得解脱。

下面讲智慧,分三个方面。首先宣说二大法藏,然后宣说诸法无自性,最后讲,如果具足智慧则一定解脱。这个科判也很重要。

戊一、宣说二大法藏: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

“三种智慧闻思修,”字面上的意思比较简单,是说智慧有三种,有哪三种呢?即闻慧、思慧和修慧,也就是由听闻所带来的智慧、由思维所带来的智慧以及由修行所带来的智慧。

“成就胜观摧诸惑,”这三种智慧可以成就胜观。前面讲的静虑是寂止,这里讲的智慧能成就胜观。成就胜观以后,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我们相续中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惑贼。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断除了烦恼障碍,我们就会了知法和有法的实相。“法”指一切万法的法尔本性,“有法”指世俗当中的显现法。

意思就是说,世俗的实相和胜义的实相,或者说,现象当中的实相和实相当中的本体,这两者是很重要的。任何事物都有表面的一层和背后真正的本来面目。

知道这些之后,就会从“有城”(三有轮回的城)趋向寂灭的彼岸,即佛陀的如来果位。

所以,我们如果具足了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就会从根本上断除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彻底明白一切万法的根本实相,并有机会超离轮回。

无垢光尊者在讲义中还讲到,我们听闻佛法的过程中,需要两把主要的钥匙和两种主要的宝藏,这两种宝藏需要依靠两把钥匙来开启。意思就是说,我们闻思修行的智慧波罗蜜多中有非常珍贵的两个宝藏,它们需要用钥匙来开启。

•  两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分清了义和不了义。以前我们讲《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和《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的时候也讲过,听过很多中观法门的人应该清楚。

什么是了义呢?当然,不同的经典和论典有不同的解说方法,按照《心性休息》的说法,所谓了义是指宣说诸法空性实相、最究竟的胜义谛法门,而宣说诸法现相(不是真正实相的显现)的法门叫做不了义。

当然,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比如说,实相和现相融入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叫做了义法,实相和现相还未融为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是不了义法。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这样宣说过。

有些时候我们说,所谓的了义是指空性,因此空性法门全是了义的;而非空性的法,包括宣说地道的法、世间所有的世俗法,都不是了义的。还有些时候我们说,极乐世界等清净显现是了义的,而圣者净见量以外的世俗现相都是不了义的。

以上是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不同安立方法,我们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以后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这是第一把钥匙:了义和不了义。还有一把钥匙是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这也很重要。

佛陀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标,会宣说不同的法,但有些并非佛陀究竟意图的体现。比如说,意趣当中就有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这四种,我们以后在《大乘经庄严论》第十三品中会讲得比较清楚。

平等意趣:佛陀考虑到一切万法在法尔当中是一体的,因此会说“我在某个时候成为拘留孙佛、毗卢遮那佛”等。

别义意趣:比如佛陀说(唯识宗的)三法相无有自性。

别时意趣:比如佛陀曾说,一念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便会得到解脱,其实是说,持诵该佛号后,会在将来得到解脱。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的人,佛陀会谴责戒律、赞叹布施。此外还有四种秘密,即令入秘密、相秘密、转变秘密和对治秘密。

令入秘密:比如说,为了将某个众生引入大乘佛教,佛陀会说万法是存在的。虽然大乘佛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是一些小乘者不一定理解。因此,首先不能跟他讲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而要讲万法都是存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趋入大乘。

对治秘密:比如说,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的身材、寿命都不如其他如来,应该是比较低劣的,于是佛陀在某些经典中说:“我曾成为初劫时的某尊佛。”这种讲法就是对治秘密。

相秘密:比如,佛陀说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是无有自性的,这种无自性是一种单空。但实际上,无有自性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而对某些众生来讲,可以说这样的无有自性是成立的。

转变秘密:比如,佛陀会讲父母、国王都应该杀掉,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要杀掉父母和国王呢?不是这个意思。杀父母是说,我们要断除爱和取;杀国王的意思是,到佛地时,阿赖耶要得以清净。

我刚才讲的是两把钥匙。下面讲两个宝藏,这部分我不广说。

•  两个宝藏

第一个宝藏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一定要明白。很多人学过中观,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道理,我在这里不广说。

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法。缘起法有本性缘起、轮回缘起和涅槃缘起;涅槃缘起又分为道缘起和果缘起。这些内容在《大车疏》中讲得比较清楚。

我原来讲《大车疏》的时候说过,如果要知道如来真正的密意,就要把第八品中的两把钥匙和两个宝藏弄明白,这样之后,一定会通达如来的教义。所以,有些闻思者如果对于中观等其他道理没有时间闻思的话,就要把《大车疏》里面的这一段内容弄明白。

《中观根本慧论》中讲:“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如果我们能现见一切都是因缘法的话,就能了知苦谛;了知苦谛以后,就能完全见到集谛、道谛和灭谛。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切万法均为因缘生,因缘生的含义,和因缘共有三种。其次要明白二谛的关系、二谛的作用和二谛的安立方法,这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将以上两个方面的道理称为两大宝藏。

那么,这两个宝藏要如何开启呢?宝藏是放在一个大宝库里面,要用秘密意趣和了义不了义这两把钥匙打开,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达如来秘密教的甚深意义。

戊二、宣说诸法无生:

现本无生如影像,无有本体现种种,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

这里讲,一切万法都是无生的。其实在汉语里面,“万”字用得比较多,比如“万物”万法”。那么,“万物”是不是真的表示一万个事物,“万法”是不是真的表示一万个法呢?也不是。

“现本无生如影像,”万事万物的显现本来是无生的、空性的,但在显现当中如影像、如阳焰、如梦如幻,好像都有一样。

“无有本体现种种,”万法本来是没有本体的,但可以有种种显现。就像水月,在清澈的湖水里并没有真实的月亮,水月的本体是空的,但它可以显现。我们对一切法也应该这样了知 。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见到这样的缘起清净之后,我们会迅速获得不住一切的殊胜智慧。

戊三、若具智慧则得解脱:

具有智慧得解脱,如毒为咒所摄持,

若无智慧方便缚,如药致病受逼迫。

是故心中当生起,证悟实相之智慧。

“具有智慧得解脱,”下面讲,具有智慧的人得解脱。具有智慧的人不管做什么,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甚至是表面上做不如法的行为,比如说妄语等,都是获得解脱的因,因为他真正具有智慧的缘故。

“如毒为咒所摄持,”就像有些毒药,通过咒语摄持就不会使人生病,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利。

“若无智慧方便缚,”如果没有智慧或者智慧不够,即使你非常辛苦、努力地修行、寻找,你的方便也会被束缚。

“如药致病受逼迫。”就像某种东西本来是药,但是因为没有对症、没有用好,反而会致病。

“是故心中当生起,证悟实相之智慧。”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应该生起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证悟实相的智慧。

当然,我们也需要世间的智慧,比如建筑学、数理化等各种各样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心的本性——不来不去的心的本性,或者说认识万法的本性,这是很重要的。

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如果以智慧来摄持,就像魔术师玩魔术一样,不可能有真实的实相。比如我们行布施,用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布施者、布施的事物和布施的对境,就可以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最后获得如来的果位,而不会入于歧途。

甲三、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善根之妙雨,助生净心庄稼丰,

资粮贫乏可怜众,疲劳心性今休息。

“如是善根之妙雨,助生净心庄稼丰,”这是无垢光尊者对第八品作的回向文。意思是说,这样的善根(无垢光尊者以上所宣说的智慧法语)相当于善妙的雨水;这个雨水是妙法甘露、智慧甘露,当这种甘露降下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清净心的庄稼更加丰茂。

“资粮贫乏可怜众,疲劳心性今休息。”原来,每个众生的心里是非常贫乏的,通过听闻上面的妙法甘露,我们心灵上的庄稼就越来越茂盛了。

依靠无垢光尊者等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和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以上八品内容已经非常圆满了。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发殊胜菩提心圆满。

这部论是我2002年翻译的,后来在2005年重新做了校对。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显宗部分)

于 2016 年 4 月 28 日宣讲完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