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59课——下士道皈依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以下总结修苦的内容。
以下士道而言,我们修苦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寻求后世安乐的下士意乐;修苦的方法,就是观察修,内心缘三恶趣的苦事数数观察、思惟、衡量;观察修的必要,即为了修心、转心,将内心转成恒常猛利的厌离心态。只有反复思惟恶趣苦相,内心才能生起热恼,发起猛利的厌离,继而以下士意乐摄持,遮住心缘恶法转动的势力。所以,宗大师强调:“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这是要求作观察修,而且在量上要数数观察。
就正修、助修而言,上座时的加行、结行和前面一样,即先作六种加行,从洒扫住处到供曼陀罗、祈祷三事。其中祈祷,着重祈祷修苦时,能够破除不怖畏、安稳而住的颠倒心,能够生起怖畏恶趣之心,并且祈祷修苦时消除一切内外障缘;结行即回向;正行即缘恶趣苦思惟观察;座间应参阅、听闻有关三恶趣苦的经论公案;另外不离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觉悟瑜伽四种资粮。这样才能摄心,才有力量趣入,保持正修的成果,让修法不退而辗转增上。
宗大师最后强调,本论对恶趣苦只是粗略的宣说,广大内容如《正法念住经》所说,一定要观阅,要数数观阅,而且必须思惟所观阅的内容。更广的内容,即凡是经论、公案、教言中相关三恶趣痛苦之处,要了知都是修苦的教授教诫,应当缘这些法义思惟串习。
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为从量上来说,能够多了知恶趣的过患,就能多思惟忆念;能够多思忆痛苦,就能多产生厌患出离,所以阅读思惟的范围不应过于狭小。平时应多阅读思惟《正法念住经》、《地藏经》等。在三恶趣中,旁生的各种痛苦我们能亲眼看见,所以尤其应当实地观察,这样感受才会深刻,由此增上转心的力量。
修苦之量,即要修到自己的心发起大怖畏,内心热恼恐惧,难以安宁为止。没有达到这样的修量之间,应当不断修习。
修苦的利益,即能引发厌离心、皈依心、大悲心、忏悔心、精进心等。尤其对下士道来说,能够引发殊胜下士的意乐。如前所述,所谓殊胜下士的意乐,就是不以现世为主,唯一希求后世善趣圆满的意乐。其能生的方便就是修无常和修恶趣苦,即:以修无常了知速趣死亡,现世圆满毫无实义,如此令心缘后世而转;以修恶趣苦,了知后世将随恶业堕落恶趣,心生恐惧,从而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所以这两者配合起来,就可以引发下士意乐,这就是修道次第上的道理。
此修苦的法门,对佛教各派修行来说,都不可或缺。譬如,以净土宗而言,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能生的方便正是修苦,就是下士道所说的思惟三恶趣苦,以及中士道所说思惟生死总苦,综合这两者如理如量而修,决定可以引生厌离娑婆之心。以厌苦心念佛,自然会恳切扎实。
憨山大师曾经开示说:念佛须厌苦心切,如是欲念自然遣除,而不退屈。
《摄颂》归摄修要说:“无始所集不善业,死堕恶趣不自由,若堕当受寒热等,思苦难忍求加持。”
通过修无常和修苦发起共下士的意乐之后,就应当趣入共下士道的加行。
癸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第二,习近[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趣入圣教最殊胜的门,就是净修皈依;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就是对业果发起深忍信。
通过思惟恶趣痛苦,就会发起厌离恶趣、希求后世安乐的下士意乐。而获得后世安乐的方法,就是内心依止能获得后世安乐的方便——修皈依和修业果。如果离开这二者,绝对不能获得后世安乐,所以要“习近”。
具体来说,通过修皈依,立誓以佛作为导师,以佛所说法作为所修之法,以僧作为助伴,这样正式趣入圣教之门。
皈依三宝之后,主要是依止法宝实修,法宝最下等也是能让实修者远离一分过失,成就一分功德。所以修法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须善巧业果的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如果没有长久思惟业果、没有如理取舍,就不可能遮止恶趣之因,即使不愿意堕入恶趣,也不可避免。因此若想关闭恶趣门,关键要在因上遮止自心随恶业而转。而这一点又依赖自己对业果获得深忍信。
因此,以修皈依而趣入圣教,此后又以修业果发起深忍信,由此遮止心缘恶法,唯一行安乐行,决定可以获得后世安乐。因此,修皈依和修业果,就是能获得后世安乐的方便。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第一是说皈依之因,第二是说皈依之境,第三是说皈依之理,第四是说皈依之学处。
智者和成就者们对皈依的讲法有很多种,宗大师此处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而宣说。
丑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分二: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今初。】
寅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皈依的因虽然有很多种,但在共下士道中,是以思惟无常和业果,而发起寻求依处的心。即如是思惟:如前所说,我在现法中很快就会死亡,不会久住,死后对于生处也没有任何自在,唯一是被业力他自在转。
【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入行论》颂词前两句是比喻,中间两句是意义,后两句是结论。
“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所以也称为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所以也称为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所以又称为愿力。此处主要是指方便大悲力。
而此业也如《入行论》所说:“犹如暗夜乌云当中,刹那的闪电极为明显,如是以佛陀大悲力的加持,世间众生相续中暂时略生福慧(暗夜乌云比喻势力强大的黑业,闪电比喻以佛力加持在众生相续中生起一点福慧,刹那比喻生善心的时间极短),因此,众生相续中善业力量微弱,恒时造作重罪之力却极为强猛。”各种白业的势力微弱,而各种黑业的势力极为强大,所以决定会堕落恶趣。通过这样的思惟,由衷生起大畏怖,以怖畏心的推动,发起寻求依处之心。
就是思惟自己现在在因位,白业力弱小、黑业力强大,以此决定果位必堕恶趣,而恶趣痛苦漫长,极其难忍,由此生起大畏怖,一心寻求能作救护的依处。
陈那菩萨以比喻描述这种迫切求救的心。
【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犹如陈那菩萨所说:“安住在不见边际的生死大海中,被贪嗔痴等暴恶的大鲸鱼日夜不断地嚼咬我的身心,现在我应当皈依谁,救拔我出离痛苦?”
寅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总之,皈依的因有两种:一、对恶趣等苦自己产生怖畏;二、深信三宝具有从恶趣等中救护的能力。这怖畏心和信心,就是下士皈依主要的正因。因此,如果相续中不具足这两个因,而只是口头虚言,则其皈依也只是口头虚言;相反,如果这两种因坚固猛利,则其皈依心也能变得坚固猛利。所以应当励力勤修这两种因。
第一种因在思惟恶趣痛苦中修,第二种因的修习在下文会宣说。修行在因地时必须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只是形相的皈依,就不能真实趣入圣教。但应当明确的是,此处只是宣说共下士道皈依的因。
丑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 二、应皈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应归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止彼皈依因而皈依的对境,即宣说皈依境的内容分二:认定皈依境;应当皈依此境的理由。
寅一、正明其境
【今初。】
认定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首先宣说应当皈依佛宝,再说应当皈依法宝和僧宝。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
如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颂》所说:“如果谁从根本上永断一切过失,如果谁在一切时处中,是一切功德的依处(圆满具足一切种类的功德),那么,假使是有心的人,就应当皈依他,以语言赞叹他,以财物和身语承事恭敬他,以闻思修次第安住他的教法和证法中。”也就是,如果具有能辨别是依处和非依处的智慧,理应皈依这无欺的皈依处——佛薄伽梵。
第一颂是宣说皈依境是断证二德究竟的佛陀。第二颂中“有心”就是具有想脱离轮回、寻找救护主、并能辨别取舍的智慧。旁生愚痴,不能辨别依处和非依处;邪见深重的人,被邪见所障,也生不起这样如理辨别的智慧。这些都是无心的人。
【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由此也表明应当皈依佛所说法宝,以及随法修行的僧宝。如月称菩萨《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求解脱者无欺诳的依处。”
寅二、应皈依此之因相分三:一、广说 二、摄义 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卯一、广说分四: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应归之相分四。】
应当皈依的理由有四种。
辰一、第一理由——解脱一切怖畏
【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一条理由,就是皈依境自己已经解脱一切怖畏。
皈依境自己就是极为调伏的自性,已经证得无畏果位的缘故。如果自己没有证得无畏,那就像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一切怖畏中救护其他众生。因此皈依境自身应当远离一切怖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二条理由,就是皈依境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
皈依境无余善巧度化所化机一切种类的方便,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纵然前往皈依,也会因为没有方便而不能成办所求之事。
辰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三条理由,是皈依境具足大悲心。
皈依境具足大悲的缘故,能作救护;相反,如果不具足大悲,纵然皈依了也不作救护。
经中说:“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
辰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第四条理由,就是皈依境具有大平等心。
以一切财物供养佛陀,佛不会因此而欢喜,要以正行修法供养,才生欢喜的缘故,佛没有亲疏的差别,能作一切众生皈依处。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必定会顾念观照以往有过恩惠的人,不会作一切众生的皈依处。
《释量论》中这样说:假使有人在左边以檀香供佛,又有人在右边以斧头砍佛,佛毫无贪嗔偏袒,平等相待。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