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6课断常执品高际必堕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5-28 14:18 ė122次浏览 60条评论

庚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这一科和庚一侧重点有所不同。死无定期是突出死主随时会到来,所以要保持警惕,而“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则侧重于寿量无定,说明凡夫不畏死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设问:虽然确实可以现见到很多死,但是至于我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是不定的,到底是一百年后死,还是一千年后死,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来日方长,现在又何必那么害怕死呢?

答: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

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死无定期的缘故,你就以为自己不是无常,而是常的,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死。但正是由于死无定期的缘故,毫无疑问终会有一天,死主会来伤害到你。所以应多次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在思维和修习“生际必死”的规则时,首先应该抓住正义中的“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这个核心含义,并从能够“现见”到的各种事实中,来加深对这个规则的思维和修习。

其次应该从“广明其理”的五个偈颂中,根据圣天菩萨的引导,逐层深入地消除心相续中的颠倒见。“广明其理”的五个偈颂,是修习生际必死的五个最佳的方便。在每个偈颂中,圣天菩萨都指出了众生的颠倒执著,并且针对这些颠倒执著,用窍诀性的方便,进行了对治。一、针对凡夫死很遥远,现在不必去担忧的无知,教导了因为寿量不定,故未来不定,故应该对死畏惧的无常修习瑜伽;二、针对凡夫认为死是众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自己一个人不必畏惧的邪见,教导了虽然死是众所共,但对个人而言,并不会减少死主的可怕,并且正因为一切众生都要死,所以更应对死畏惧的无常修行瑜伽;三、针对凡夫老病可治,故认为死并不可怕的邪见,教导了死与老病不同,完全没有方便能令退却的无常修习瑜伽;四、针对凡夫认为死不常见到的颠倒执著,教导了死实际是现见之法的无常修习瑜伽;五、针对凡夫因为不知死期,故以为来日方长的邪见,教导了正是死无定期,死主才更显可怖的无常修习瑜伽。

这样的话,关于“广明其理”学好后,最后应该将所获得的正见,与开篇第一个偈颂“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联系起来,在自己的相续中增上对死主的畏惧,消除对今生的耽著,从而激发自己闻思修行的内在动力,为修习后后的殊胜法义打下扎实的基础。

戊二、思维高际必堕规则而修习无常

高际必堕,是指内外器情所摄的诸法发展到顶峰之后,必然盛极而衰的规律。因为有为法刹那变异的无常自性,决定了所有粗大的相续必然是时刻不停地在变异着的,这种变异,就呈现了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曲线轨迹。世间人所追求的福报,它也受高际必堕规律的支配,福报之后,就是苦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导师佛陀将世间有漏福报,称为坏苦。

设问:虽然死主随时都会到来,但是只有胆小的人才会怕死,而那些勇敢的人,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即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也不会怕死而退缩。

答:

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

【难词释义】

顾:看重、重视。未来:不是指后世,而是指今生中的未来。自卖身:出卖自己,此处身的意思不是身体,而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命,对于佛弟子来说,即暇满人身宝。

【颂文直解】

如果只看重今生中将来的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利益,却没有顾及到生命正在逐渐走到尽头,这些利益的自性即是高际必堕,为了它们而出卖自己生命的人,有谁会称你为智者呢?

为了世间名利而出入战场,都不能算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敢于对治并最终战胜自己的烦恼和业力,并且摆脱了死主主宰的修行者。当然,那些为了利益众生而誓愿成佛的菩萨道修行者,则是更伟大的勇士。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