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课著论五本由谁所造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5-26 8:05 ė115次浏览 60条评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分初义、论义、末义三个方面,初义也分为对殊胜对境礼敬赞叹、描写立誓、全论内容。前文分别对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以及本论的作者——静命论师作了顶礼。下面讲麦彭仁波切对这部论著的赞叹,以及通过何种发心来写这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也就是立誓言。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劣者我亦满怀喜悦而涉足。

此处主要从《中观庄严论》的功德这一角度进行赞颂,同时也讲到了麦彭仁波切与《中观庄严论》的殊胜因缘。

“彼之妙语”,彼指的是静命论师。静命论师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非常甚深的殊胜善说,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这部《中观庄严论》就如同汇聚了十万江河的理证大海。为什么犹如大海呢?静命论师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这部《中观庄严论》,犹如百川汇入于大海一般,将千千万万智者理证智慧的江河,全部汇入于《中观庄严论》这一广阔的海洋当中。

大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千万胜智龙王”,此处将千千万万的智者比喻成龙王。而《中观庄严论》则是具有无数无边理证智慧的大海,在如此具有深广理证的智慧海洋中,有成千上万的智者欢喜畅游。

“劣者我”,这是麦彭仁波切谦虚的语言。他说:像我这样低劣的人,也是以极大的欢喜心趋入到这种智慧的海洋当中。

那么,麦彭仁波切对这部论典是如何进行描写的呢?

拥有无等妙慧诸正士,亦经策励精进方证悟,

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依师宏恩稍析诸法理。

对于《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即使拥有无与伦比胜妙智慧的大德们,也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精进修持才能证悟。

麦彭仁波切说:像我这样的人,本来没有能力通达《中观庄严论》的根本含义。但是,我如今不失传承上师的优良传统而能解释这部论典,就是蒋扬钦则旺波为主的大恩上师们的宏恩所致,是他们的恩德才使我拥有今天的勇气和能力写出这部注释。

这以上已经讲了立誓句的道理。那么,通过这部论典,是如何使正理再次得以弘扬的呢?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

将唯识宗、中观宗结合并开显宗派祖师们传统深妙法理的这部《中观庄严论》,此处将其比喻成理证之火。如此深妙的理证之火,由于种种原因,暂时已经睡眠于时间的怀抱中。

如今,就像被焚烧过的密林重新燃烧一样,依靠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之火——《中观庄严论释》,使这部论典又重新得以弘扬。在重新弘扬的过程中,世间上有一些信口雌黄的人,可能会随心所欲地散播各种各样的言论,这种人一定要注意,否则你必定会成为众人的辩论焦点。

【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佛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以浩如烟海般的二资粮彻底净化相续,大彻大悟,已臻究竟。】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首先发起无上圆满的殊胜菩提心,然后积累浩如烟海的二种资粮、净化自相续,最后大彻大悟、已臻究竟。真正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已经达到圆满究竟。

【佛陀以其狮吼声令身为外道的大象及群兽胆战心惊,万分恐惧。而佛陀所转无倒开显空性法理之法轮所有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通过理证途径引出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

佛陀发出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狮吼声时,世间上无数的如大象、野兽般的外道们,全部胆战心惊,万分恐惧。而佛陀第二转法轮——无倒开示空性般若波罗蜜多的纯洁无垢的密意,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完全得以开显。

【此论也堪为修成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并进一步了达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未经观察这一侧面似乎无不存在而真实中无有自性之理、尽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最终自在圆满行持二利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

佛陀于世间成佛以后,开始广转法轮,宣说了空性智慧波罗蜜多的究竟深义——一切万法在世俗中就像影像一样,似乎没有一个不存在的,而实际上,一切法都是无有任何自性的。

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完全能解释佛陀之密意;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宣说的理证方法,可以使每个人获得不被他转的智慧,修成无与伦比的殊胜慧眼,这就是这部论典最重要的内容。

【对于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为了自己串习,另一方面也想到劝勉与我同缘的他众,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对此论的意义稍加分析解释。】

麦彭仁波切说:真正想通过理证智慧了达释迦牟尼佛所转法轮的究竟意义,必须依靠这部论典。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我本人为了自己串习,生生世世不离如此殊胜的正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劝勉与自己同缘份的他众,共沾法益,才对本论的意义稍作分析。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在此应当追随前辈智者们的传统对著论五本略作说明:】

著论五本,也叫做造论五支,有几种说法。

【一、由谁所造:此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人们众口一词、无有诤议地共称: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的丰功伟绩独占鳌头,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印藏两地宛如日月般遐迩闻名的大阿阇黎。】

本论的作者,也就是静命论师,他具有三种超胜的功德——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这也是每一个真正的高僧大德必须具足的三种功德。在印藏两地,静命论师是如同日月一般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下面也作了大概的介绍,这里不作广说。

【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如果是一部小乘论典,则是针对小乘根基的学人来宣讲的。而这部论典实际是大乘法门,它的所化众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即对大乘具有非常大的信心,而且具有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的智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会获得一定的利益。

【三、属何范畴:此论归属于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内。】

总的来说,本论属于大乘教法的范畴。分别来说,本论属于《月灯经》、《楞伽经》、《十地经》、《文殊根本续》、《华严经》等经部范畴之内。其中,《月灯经》讲了很多空性的道理;《楞伽经》首先驳斥了外境的存在,然后也宣讲了有关空性的道理。

【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二理”是指胜义理和世俗理。胜义理,也就是按照《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道理,将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世俗理,按照《释量论》所讲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胜义理和世俗理,完全能开显或解释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这就是全论的内容。

【五、有何必要: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

首先,对整个大乘的教义生起殊胜不被他夺、坚信不移的定解,最后证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这就是这部论典的必要。

接下来对此著论五本略微广述:

【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而在讲到精勤持戒者的开头时云:“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当然,这其中只是笼统地总说了会有数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

【而在分别授记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云:“名谓巴者宣净戒。”显而易见,这其中已对尊者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

【在此续的结尾又授记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证菩提。在《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其中的“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这是前代诸位智者众口一声的解释。】

【由此可知,“静命”显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

【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种称呼。】

【所谓的“开显五所知”,其实是在授记(静命论师)以理抉择五法进而将所有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的这一点。】

对于“五所知”,下面专门引用《楞伽经》的教证作了非常广泛的叙述,这里不用详细宣说。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