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60课——下士道皈依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分二: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寅二、应皈依此之因相分三:一、广说 二、摄义 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卯二、摄义
【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惟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
总之,如果一位士夫,自己已经解脱了一切怖畏,又善巧一切从怖畏中救度他人的方便,而且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亲疏偏执,以大悲周遍而转,普遍利益一切有恩无恩的众生,是人就是所应皈依的对境。在一切有情中,只有佛陀具有这样的四种德相,不是其他自在天、遍入天等所能具足,所以佛就是所应皈依的对境。由于佛陀这样圆满成就可以皈依,所以佛所说的正法以及学法的佛弟子,都可以皈依,即可以依止法、僧作为所修与助伴。
卯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由是若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
“摄分所说此诸理”,就是以上《摄抉择分》所说成立佛是究竟皈依处的四种理由。
因此,如果对以上《摄抉择分》所说四种理由能引生定解,从而专心皈依仰投,佛陀必无不救,所以应至心对此发起定解。(这是从正面成立信心的至关重要。)
或许有人疑问:佛既然已经现前无畏法身,又善巧一切救度方便,而且大悲平等周遍,众生理应平等都得救度,为什么还有无量众生仍在生死中苦恼?
以下回答。
【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
以八个字回答,即“外支已成,内支未全”。
我们想要得到救度,必须聚合内外因缘,在能救内外二因之中,外支或外因丝毫不缺,大师已经圆满成就,但是内支自己方面未能真心将佛持为皈依处,所以,无始至今始终苦恼。(这是从反面推出内支信心的至关重要。)
以下是结论。
【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所以应当了知,由大悲所引,虽然没有请求也作有情的助伴,并且永无懈怠、无比胜妙的真实皈依处,现前正安住为自己作依怙(外支已成),所以为了获得救度,应当皈依佛陀。
【《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
《赞应赞》说:“佛陀自己宣称我是你们无怙者的助伴,以大悲怀抱一切众生。大师具足大悲,有哀愍众生的大愿。”(这是佛的意乐圆满。)
【“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佛陀以此意乐毫无懈怠地精勤救度众生(这是加行圆满),还有谁能和意乐与加行圆满的世尊相等?”
这两颂是从意乐和加行圆满角度,赞叹佛是无与伦比的皈依处。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
这两颂是从正反面说明皈依佛的重要性,即:不以佛为依处,由此将沉溺;若以佛为依处,即便下者也能获得利益。
《赞应赞》说:“您是一切有情的依怙,是一切有情总的殊胜亲人,众生不以世尊您为依处,所以沉溺在生死苦海中不得救度。相反,如果对世尊您所说任何一法如理受持,即便下者也决定能获得利益。能真实利他的诸法,除世尊您外,不是其余外道导师所能了知。”
【“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
这一句也是显示世尊堪能真实利他的功德,众生无不希求离苦得乐,其余宗派也都宣说离苦得乐的法,但能否从根本上离苦得乐呢?我们可以观察比较。实际上,真正能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妙法,唯有佛陀遍知,佛住世传法,就是为众生指示离苦得乐的妙法。
【“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众生得度要积聚内外因缘。现在一切外支力,世尊以三大阿僧祇劫修道已经真正成办,只是因为自己内支力未全,不能以深信皈依世尊,所以愚者无始以来始终堕在生死中受苦。”
概括上述内容,即教诫应当殷重修习主因——深切信心。因为只有具足信心才能得度,没有信心则不得救度,所以应当殷重这个主因。
丑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四、不言有余归处而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抉择中略说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别;三、自誓受;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摄抉择分》宣说由四种事而作皈依,即:由了知功德而皈依;由了知差别而皈依;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不言有余归处而皈依。
寅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分三: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初知功德而归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功德;三、僧功德。】
所谓了知功德而皈依,就是要能忆念皈依处功德而皈依,其中分三:佛功德、法功德、僧功德。
卯一、佛功德分五:一、身功德 二、语功德 三、意功德 四、业功德 五、旁述
【今初分四。】
佛功德又分为“身、语、意、业”四种。
辰一、身功德分二:一、详说身功德 二、其因、体性与作用
巳一、详说身功德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
佛的身功德,就是要思惟忆念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应当按照《喻赞论》所说而忆念。
“喻赞”就是通过很多比喻赞叹佛陀的功德;“忆念”即以现总相的方式忆念。
对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讲法有两种,稍有差别。一种是《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的讲法,另一种是《宝女请问经》和《宝性论》的讲法。我们应当参阅这些经论,在了知佛身相好之后,忆念佛的身功德。本论是按照《喻赞论》而宣说。
【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
如《喻赞论》所说:“佛陀相好庄严的身体殊胜美妙,成为眼睛的甘露,犹如无云的秋空以群星庄严。”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
“能仁金色的身体被褐色的法衣端严覆盖着,犹如金山的山顶被彩霞缠绕一样。”
【“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
“世尊不必以饰品严饰,面轮却极为光洁圆满,就连离云的满月也无法相比。”
【“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
“世尊的口唇犹如微妙的莲花,当莲花在阳光下盛放时,蜜蜂看到这两者,无法辨别哪个是莲花哪个是佛口,将如悬索一般来回旋转,犹豫不决。”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世尊的面轮具足金色,四十颗洁白的牙齿非常端严,犹如秋日无垢的月光,正好照在金山的中间。”
【“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人天应供的世尊,右手掌以千辐轮相作殊胜的庄严,以右手表示:‘不要怖畏,我救护你!’而安慰被生死痛苦所怖畏的众生。”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能仁行走时,双脚掌中吉祥的莲花图案,印画在大地上,莲花怎么能有这么庄严?”
佛陀的身相,都是能利益众生的自性。《宝性论》注释中说:有缘众生能见到相好庄严的佛身,当时即得极大加持,自心欢喜满足,而且能引生信心。《三摩地王经》说:“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对世尊如此相好的身体,谁的心能专注,此人当即就能入定。可见佛身对我们的加持极大。在《无量寿经》中宣说了阿弥陀佛身体光明不可思议的妙用,经中说:“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宝性论》说:“佛陀进入聚落时,无目盲人重得目,远离无义诸恶法,见佛获利而觉受。”见到佛的身相具有极大的加持,盲人可以见到色法,聋子可以听到声音,颠狂者可以恢复理智,可以让人远离无义的恶法。
以下总结佛身相好的原因、体性和作用。
巳二、其因、体性与作用
佛身相好的因,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福慧。
《宝鬘论》说:一切世间独觉的福德,小乘有学无学圣者的福德,以及一切世间善趣凡夫的福德,这些福德都无法衡量佛的身功德。这些福德总和的十倍等于出生佛陀一毛孔相的福德;出生一切毛孔所有福德的百倍,等于佛陀一种随形好的福德;如是能现前八十种随形好福德的百倍,可以成就一种妙相,所以成就三十二相的因,是无量的大福德聚;而且以如是福德聚的千倍,感得眉间的白毫相;以能成就白毫相福德的亿倍,感得无见顶相;以成就无见顶相福德的百亿俱胝倍,感得具有十力的法螺。这样从因上可以了知,诸佛相好的色身,唯一是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福慧所成就的殊胜身。
佛身相好的体性,是清净、庄严、明显、不错乱、圆满。
《宝鬘论》说:转轮王虽然具有相似的三十二相,但在清净、庄严、明显、无错乱方面,都不如佛陀相好之一分,就像荧火微光和浩然日光相比一样。
佛身相好的作用,即每一相好都能利益众生。
《宝性论》说:“自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胜义身,他利圆满功德处,即一切佛世俗身。”因此,自法身流现的报、化色身,是出生一切所化他利圆满的依处。对于具有无比殊胜色身的佛陀,我们为什么不皈依呢?他是出生一切利乐的源泉,理当至心皈依。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