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62课——下士道皈依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四、不言有余归处而皈依
寅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分三: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卯一、佛功德分五:一、身功德 二、语功德 三、意功德 四、业功德 五、旁述
以上将佛功德归摄于身、口、意、业四方面而作忆念,这是修行的关要。
辰五、旁述分三: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的利益 二、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三、对皈依因——“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
巳一、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三宝功德的利益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以上从身口意业四个方面简略宣说了念佛功德的道理。如果通过多个方面忆念佛陀的功德,就可以由多个方面引发清净信心,如果能数数忆念思惟佛陀的功德,信心势力就会猛利,而且会恒常相续。对其余法宝和僧宝的功德,通过多门观察、数数忆念,也能产生这样的利益。
此处,修的要求有两点:一、要多方面观察,不只是通过一个方面,观察的面要广大;二、要数数忆念,不只是稍稍忆念,观察的量要足够。以多门忆念功德,即可以由多门引发净信;数数忆念功德,信心则会猛利、常恒相续。
巳二、随念三宝功德易获佛陀密意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依照这样的方式修习,如果善于了解佛语和观察修的关系,则经论中多数都是开示三种皈依处——佛法僧的功德,这些内容都可以显现为修行的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如是认为“观察修都是分别”,由此在修行时舍弃观察修,这样便遮止了集聚资粮、净治罪障的多种门径,所以对于以暇满人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是巨大的障碍。
巳三、对皈依因——“深信”获得觉受与否之差别分二: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二、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午一、对深信获得觉受之利益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如果能不断串习忆念佛陀的功德,心自然会随着修持而逐渐转变。所以最初修心虽然有些难度,但后面因为串习纯熟,而能够对此任运而转。能够作意“愿我也获得所随念那样的佛果”而发起菩提心,而且一切昼夜都可以见佛,以及临终时不论产生何种痛苦,随念佛陀终究不会因此而退失。所以长久串习念佛,后时可以任运而转,而且有三大利益:发菩提心、常时见佛、临终念佛不退。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首先开示总的原则。
《三摩地王经》中说:“你应当了达一个道理,如果有人对一件事屡屡观察分别,通过安住这样的观察,心就能趣入这样的意义。”
以下结合念佛来宣说。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这一颂是宣说“常时修持,心随修转”的方面。
“如是,首先忆念佛陀身相以及无量智慧等功德,若常能修习随念,最终自心无须功用,自然趣入念佛。”
【“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
此颂是宣说以念佛而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行住坐卧中,自然就会时时欣乐佛陀智慧等功德,并且发愿‘愿我将来成为世间无上的胜者佛陀’而自然发起愿菩提心。”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
这一颂是宣说以念佛常时见佛的利益。
【《三摩地王经》又说:“以清净身语意恒常赞叹佛陀殊胜的功德,以这种方式让念佛的心相续不断,从而昼夜见佛。”】
由此可见,以恒常忆念佛陀的功德而能昼夜见佛,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数数观想佛的形象,忆念佛的身语意功德,如此以信心修习念佛,就能恒时见佛。
不能见佛的原因,就是没有信心以及相续不清净,如果相续清净,则恒时可以见佛。譬如,琉璃地能否显现身影,取决于地面是否有垢,只要除去污垢,就可以显现影像。《宝性论》说:“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又说:“犹如琉璃净心地,彼为现见佛陀因,即彼清净心地者,增长不夺之信根。”见佛的因,就是心地清净;净心的方便,就是增长以违品不可夺的信根;增长信根的方便,即恒时忆念功德。这样以理成立恒时忆念佛陀的功德,就能昼夜见佛。
【“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这一颂是宣说念佛不退的利益。
“如果平时这样长久串习念佛,一旦生病身体不安,或受死亡大苦时,也不会退失念佛,病死苦受不能转移念佛之心。”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博朵瓦尊者说:“如果数数思惟,逐渐能加深信心,逐渐清净相续,由此能获得三宝的加持。由于对此获得定解,并不是随人而转,所以能由衷以至诚心皈依。皈依后,如果对学处能如理修学,则一切所作都成为佛法。
午二、对深信未获觉受之过患
【“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博朵瓦尊者说:“我们对诸佛微妙智慧的信赖,还不如对准确占卜士的信任。”
以下以对比说明常人对占卜士和佛陀信仰度的差别。
【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
博朵瓦尊者又说:“譬如,有一个灵验的占卜士说:‘我测知你今年没有灾难’,听到这句话,心中就很安定踏实。如果说:‘你今年命中有灾,你应当做这些事,那些事不能做。’听了之后就会励力行持,如果没有成办,心里就会不安,就会起这样的念头:‘他交待的事,我还没有成办。’”
【“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若未能办,岂忧虑耶?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唯住自知。”】
“如果佛陀制定说:‘这些这些应当断除,那些那些应当行持。’怎么会放在心上?如果没有成办,又怎么会忧虑?反而这样找借口:‘教法中虽然是那样宣说,但因为当今时代和环境不能实行,所以应按这样新的方式行持。’如是轻易舍弃佛语,唯一安住在自己想法当中。”
宗大师对此评论说: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
对“以当今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佛制已经不适用”等观点,如果没有善加观察,唯一随顺自心的喜爱,便会觉得这种说法不错,其实这只是口中乱说而已。如果没有随心爱乐,向内返观自心,博朵瓦尊者所说极为真实,诚然如此。
【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这一段是教诫应殷重引生深信或定解。
因此,应当数数思惟佛陀的功德,努力引生至心的定解。如果对佛陀生起定解,则对佛陀出生之因——正法以及修法僧众,也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这样皈依就达到了扼要;如果没有对佛陀的定解,则能转变心意的皈依,尚且没有出生之处,更何况道的其余支分?
卯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所谓法功德,就是以恭敬佛陀为因缘,应当这样想:具有无边功德的佛陀,是由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除过引德为自性的教证二法而得以生起。
诸佛的功德都是从正法出生,正法包括教、证二法。如《俱舍论》说:“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法和证法均以除过引德为自性,证法又归纳在灭谛与道谛中,《宝性论》说:“于彼离贪说为法,灭谛道谛所摄取。”通过修习道谛,证得灭谛,而显现佛宝无边功德。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诸佛无边无际的功德,不是从其他法出生,唯一是从正法出生。因此,佛从正法出生,佛的因就是正法。
“受行法分”:“行法分”即行持有缘妙法的那一分。譬如,与念佛法门有缘者,专门行持这一分法,这是“行法分”。
“法所化现”:佛陀唯一是从无漏法化现而出。
“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以戒法为根本,从三摩地法出生佛陀。以道的阶段来说,最初是以教法作为行境的阶段,中间依靠证法,最后依于证法而成办。
卯三、僧功德
【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僧功德,主要指圣者补特伽罗。这个念僧也是通过忆念正法的功德,从僧宝如理修行的方面而作忆念。
以下教证所说的僧功德,都是从僧宝如理修行上展开而说。“念僧”重在忆念僧伽如理修行的功德。
【《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
《正摄法经》说:“对于僧伽,应当如是忆念:僧伽以口宣说教法,以身受持修行正法,以意思惟正法。因此,僧的身口意是出生证法之田。”
【“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受持正法”:僧伽以身心受持佛陀的教证二法。
“依止于法”:僧伽日日夜夜恒时依止正法。
“供养于法”:僧伽供养诸佛的正法。
“作法事业”:僧伽以十法行作正法的事业。十法行,就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正法。僧伽所作都是正法的事业。
“法为行境”:僧伽不是以财物为行境,唯一是以正法作为行境。
“法行圆满”:僧伽舍弃世间财富修习正法,趣向圆满。
“自性正直”:僧伽远离谄曲、欺诳,性格正直。
“自性清净”:僧伽净除烦恼,相续清净。
“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大乘僧伽的意乐是救度众生的哀愍自性,成就悲愍。
“常以远离为所行境”:僧伽常时舍离世间八法与喧嚣红尘,安住静处修行。
“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僧伽恒时以闻思修趣向正法,恒时断恶行善,行持白净善行。
应当这样忆念僧宝如理修行的功德而发起皈依。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