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5课著论五本由谁所造
今天继续讲《中观庄严论释》造论五本当中的第一个——作者是谁。对于作者静命论师,大家应该了知他并非普通人,从他的智慧、戒律、成就以及弘法利生的事业等方面,可以了知其不可比拟的事业和发心。这样一来,首先对作者生起极大的信心,然后对他所造的论典,一定会生起信心。在信心的基础上,我们的自相续也一定会获得非常大的利益。
【尊者在即将圆寂之时,也留下了如此珍贵的遗嘱:通过法体安放的缘起可预示出藏地出家僧众的状况;有朝一日见解上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时要迎请班智达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来清源正本,重建清净教法,并(命人)将此信函交付班智达莲花戒。】
【至此,尊者无碍彻知三世的情形已昭然若揭。(从以上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尊者尤以大慈大悲教化藏土群生的深恩厚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其中所提到的这位莲花戒论师其实就是静命论师的得意弟子,他对尊者有关中观与因明的论典也作了注疏。】
【综上所述,这位亲教师最初在藏地开创佛教之宗轨,中间大力广泛加以弘扬,最终层出不穷地示现护持这一教法的化身,乃至佛法住世期间源源不断。】
【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是在藏地树立起佛教的这位伟大亲教师才使亲教师的源流代代延续、一脉相承,乃至未来佛法住世期间凡是化现为亲教师身份的诸位大德实际上与尊者静命论师均是一味一体。】
【因此毋庸置疑,藏地佛法得以住留完全来自于这位大师发心与宏愿的威德力。可是,在千差万别的人们心目中,却认为这是由各自的一位上师及寺院的事业所致,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比如说,包括刀能理发与衣能着色在内完全来源于佛陀事业的加持,但人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这位大师的功德声誉以及胜妙功勋在整个大地无所不及,犹如日月一般众所周知,并不是像如今藏地有些人只是侥幸荣获了震耳欲聋的名声那样,而是在印度圣境内外道数目可观的班智达如同千锤百炼纯金般经过再三观察而确定无疑认定为上师的。】
【在当时的印度,一个强似一个、一个胜似一个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不计其数,之所以法王(赤松德赞)幻化的诸位班智达一开始就能在全然陌生的地方轻车熟路毫无疑义地寻找、迎请到尊者,这完全是由宛若众星捧月般遍及四面八方每一个角落的这位伟大宗师无比美名自身的光芒无碍照耀之威力所感召的。】
【本来,对于我等本师的这一教法最为广泛弘扬的杰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与十六罗汉,他们则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
【而这位大师正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因此其传记与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更何况说普通凡人呢?】
【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的面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到处都流传着尊者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只可惜的是,并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等。】
【在此,从古老的历史中收集出只言片语,作了简略的叙述,意在感念这位亲教师的宏恩。】
【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从尊者的善说论著及无量恩德来推测,必定会对其生起真佛之想。】
【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要清楚,印藏两地人们无有异议一致共称的这位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
这一点,任何人都不会出现异议,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下面是对静命论师的赞叹文,就像宗喀巴大师从缘起空性的角度赞叹佛陀一样,麦彭仁波切也从中观宗和唯识宗合二为一的角度,对静命论师的无上功德作了赞叹。
依怙佛陀善说法,广大行宗无著释,
甚深见派龙猛诠,共称二祖如日月。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众生面前转了八万四千善说的法轮。在所有的大德当中,佛陀亲自授记的无著菩萨开创了广大行派,建立了地道功德的唯识宗;而龙猛菩萨则开创了甚深见派,宣讲了《中观六论》为主的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
这两大祖师就像世间的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家一致公认:这就是广大行派和甚深见派的两大祖师,也就是唯识宗和中观宗的开山祖师。
护彼法理诸菩萨,善说百川遍各方,
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
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开创了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护持其法理的诸位菩萨、诸位论师的善说,就像百川一样非常多。比如,弘扬龙猛菩萨观点的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等中观论师着力弘扬中观宗;法友论师、世亲论师、唐玄奘等,则着力弘扬唯识宗。
上述诸位论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宣讲了很多相关的论典,就像世间的百川一样,非常多。但是,如同百川最后汇入于大海一样,能够真正将佛陀广大、甚深的教义——广大唯识和甚深中观合二为一,品尝到这种智慧大海喜宴的高僧大德,在静命论师出现之前,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出现过。
您以锐智之一口,饮尽二理之汪洋,
尔时您如碧蓝天,大乘法云作装点。
静命论师对佛教事业的贡献完全与众不同。怎么不同呢? 将龙猛菩萨的胜义理和无著菩萨的名言理全部汇集于一处的此汪洋大海,静命论师您以敏锐的智慧全部一饮而尽。
您将这两个宗派合二为一、完全通达,您的智慧就像碧蓝的天空一样广大无边。如同广阔无际的蓝天中点缀着一朵白云,整个大乘唯识宗和中观宗,在您广大无边的智慧蓝天当中,也相当于一朵白云的装饰,和您的智慧相比,则显得十分渺小。
这里运用一种诗学手段、诗学体裁,对静命论师作了赞叹。
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
名言似虹无杂见,法称周遍此大地。
“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整个三界当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具德月称论师证悟空性的智慧,他如虚空般的胜义智慧无与伦比。
“名言似虹无杂见,法称周遍此大地”,如同彩虹的颜色五彩斑斓、不相混杂一样,在名言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没有任何人能与之相比。
也就是说,抉择胜义空性的时候,月称论师是无与伦比的;抉择无杂的名言谛时,法称论师是无与伦比的。而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唯有依靠静命论师您老人家的智慧,其他任何人也是无法相比的。
开显此理诸智者,纵驾妙论之乘骑,
无垢二量辽阔处,一时测度力微弱。
在藏地和印度,对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作解释的智者非常多;对《释量论》作解释的智者也非常多。虽然他们已经驾驭着殊胜妙论的乘骑,但讲中观的人一直讲中观,对因明一点也不观察;讲因明的人一直讲《释量论》,对中观也根本不去探索。因此,这个世界上,在这两个宗派无垢广阔的大地上,同一个时间当中,将二者融会贯通、结合起来修持或者研究的大德几乎没有。但是,单单修持其中任何一派的力量都是非常薄弱的。
您以观察之三步,跨越二谛之大地,
“观察之三步”,有些注释中说:名言依靠唯识和因明来抉择;胜义谛,暂时以相似胜义进行抉择,究竟则以真实胜义进行抉择。
此处将名言、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比喻成观察之三步。静命论师您用敏锐的智慧观察之三步,跨越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整个大地。
尔时您如广袤原,众多理证作庄严。
这时,您的智慧与广阔无边的大地没有任何差别,就像大地上有草木、江河作为装饰一样,在您的智慧中也有二理等各种功德作为严饰。
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
佛胜乘教妙津梁,此三余派不容有。
在这个世界上,无著菩萨的唯识宗、龙猛菩萨的中观宗,以及中观和唯识合二为一的静命论师的宗派,这三者完全是趋入佛教的津梁、趋入佛教的阶梯。要解释释迦牟尼佛的密意,除了这三个宗派以外,不需要其他的任何宗派。
诸佛教法结集您,于此胜乘理智摄,
深要精髓一红日,摧散世间诸迷雾。
结集诸佛菩萨教法的、您老人家的甚深智慧——此《中观庄严论》,就相当于一轮璀灿的红太阳,依靠本论能驱散世间上所有的迷雾。同样,在座的有些人,听过《中观庄严论》以后,心里的各种疑惑,以及对大乘的误解等各种各样的迷雾,一定会全部驱散。
不可思议胜乘要,依简理证一幻变,
轻易明示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
对于佛陀不可思议的甚深教言,依靠非常简单的理证智慧的幻变、轻而易举得以明示的就是这部论典——《中观庄严论》。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以及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所说的中观和唯识的无数教义,就像幻变一般,通过这部《中观庄严论》——仅仅97个颂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明示。
因此,如同珍宝般的这部《中观庄严论》,完全与金刚大密咒无有任何差别。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