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6课著论五本为谁而著属何范畴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6-10 10:29 ė136次浏览 60条评论

麦彭仁波切按照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统,以造论五本的方式宣讲了这部《中观庄严论》。其中“由谁所造”,也即《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论师,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为谁而造,为什么样根基的众生造了这部《中观庄严论》。对此,大家也应该观察自己:看一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中观庄严论》的所化众生?

二、为谁而著:如果有人心里思量:到底什么是大乘?大乘的要义又是指的什么?如何才能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这里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乘法?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所开创的是什么样的法?

第二个问题:所谓大乘的论典、大乘的轨范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三个问题:并非盲目的信心,而是真正通过理证引发出来的智慧,叫做以理引发的智慧[ 从世间来讲,通过逻辑推理或者其他的推断方式,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的智慧,叫做以理引发的智慧。]。那么,真正通过理证引发的、对大乘法坚定不疑的信心或者智慧,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麦彭仁波切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说: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与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所谓的“基”——大乘的根本就是发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前提下,圆满十度——六波罗蜜多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这就是道。然后,通过十波罗蜜多圆满[ 圆、熟、净:即二资粮圆满、让自相续成熟、刹土清净。],或者说,修道以上的功德阶段全部圆满以后,获得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就是所谓的大乘。

那么,大乘以什么样的论典来作表示呢?

【大乘的要义则无外乎一致共称的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凡是人们所公认的大乘二轨——中观宗和唯识宗所涉及的论典,全部称之为大乘论典。

【如此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对于如此谛实与深奥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

所谓的大乘之因——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然后学习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或唯识的论典,在自相续中生起见解之后,精进修道并获得佛果。或者,首先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择见解,然后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上述两种途径,有关这方面下文也会讲到。

在这里,如此甚深的教义,并不是凭借自己的信心了知的。我们说:中观的意义非常好,佛陀所转三转和二转法轮、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信心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仅仅依靠信心,而没有以理引发定解的话,很容易退失。所以,并不是凭自己的信心对甚深教义生起定解,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理证途径,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每一个修学大乘法的人,都应该掌握这一点。

尤其这次学习《中观庄严论》,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应该仅仅凭借自己的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对佛陀的甚深道理生起定解。

【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之本体有甚深与广大两个方面。】

【其中甚深就是说将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

所谓的甚深智慧,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远离一切戏论,就像蜂蜜与它的甜味不相分离——不管是蜂蜜的上面、下面,或者今天、明天的哪一部分,都与它的甜味分不开。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真正的本体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任何人通达了这一点,他的相续中已经有了甚深的智慧。

一般来讲,多数大乘修行人都能接受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但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最初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法要,不具足一定智慧的人,既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因此,称之为大中观。

那么,什么叫做广大呢?

【广大:了知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而统统归摄为一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由此而称为广大。】

所谓的广大,是指将唯识和中观涉及的所有经论,全部包含在一个窍诀里面修持。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也讲:真正修持时,中观派和唯识派在地道功德方面没有任何差别。

什么叫做广大智慧?什么叫做甚深智慧?学习《入中论》时讲到:趋入的法有两种——甚深法和广大法。这种讲法与此处所说的内容,可以一起讲,也可以分开讲。在这里,麦彭仁波切说:所有大乘经论的字字句句,一点一滴也不放弃,完全通过一个要诀进行修持、进行涵盖,这就叫做广大。

通达这样的深广智慧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经常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串习,最后真正对中观、对释迦牟尼佛、对整个佛法生起不可被他夺的信心,也叫做正见,这就是所谓的信解。

【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备如明目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要趋入真正的道路,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像明目一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一点,《定解宝灯论》当中着重作了强调。

【本论正是针对 (于以上大乘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希望获得以理引发的智慧、以理引发的定解,不会随自己的信心而转的人,才是《中观庄严论》真正的所化众生。你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根基,看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希求心?如果真正具足,静命论师的这部《中观庄严论》就是为你这种人撰著的。

【三、属何范畴:这部论典是要抉择所知五法的自性,关于其中涵盖所有大乘的道理正如下文中所展开的论述那样,】

《中观庄严论》主要抉择什么呢?就是抉择五种所知法。以五种所知可以涵盖所有的大乘教义,这一点,下文会有非常广的文字叙述。

【由此可知,她要解释的显然是整个大乘的意趣,但尤为侧重的是《楞伽经》与《月灯请问等持经》等诸甚深经藏的无垢教义。】

《月灯请问等持经》也就是《三摩地王经》。这部《中观庄严论》着重偏向于解释《楞伽经》和《月灯请问等持经》,以及唯识宗和中观宗众多经典的甚深无垢的教义。

【关于名言中承认唯识的这一道理,《楞伽经》中所说的“外境色实无,自心现外境,未通达心故,凡愚执有为……”已再三表明了。】

【对于二谛的观点,此经中也云:“世俗有诸法,胜义无自性,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

【关于二谛圆融的观点,此经又云: “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越过唯识已,无现尽超脱,住无现瑜伽,彼士睹大乘。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无我妙智慧,无现不可见。”】

【有关胜义无自性的道理,《楞伽经》中也有说明,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经》中宣说得更为详细,此经云:“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

【“智晓有为无为法,尽毁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无相中,彻知万法皆空性。”】

【“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

【“离言词道无所宣,犹如虚空法自性,若知如此胜妙理,彼之辩才亦无穷。”】

【诸如此类所述的道理已经极其透彻地阐明了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自性。】

暂时抉择单空就叫做相似胜义,究竟抉择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则是真实胜义。

【《中观庄严论自释》中云:“愿以正理及经藏,种种珍宝作严饰,精心证悟此义后,具月灯等甚深经,真实智慧之珠宝,诸智者修无畏法。”】

我们应该发愿:依靠正理和各种经藏的珍宝作为装饰,精心证悟此《中观庄严论》的真正含义之后,即已圆满具足《月灯经》、《楞伽经》等甚深经典的智慧珠宝之装饰,这时,诸位智者可以无有畏惧地精进修持。

【正如这其中所说,我们务必要掌握并非随声附和而是凭借真实可信之正量所抉择的无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轨要诀。】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务必要掌握什么呢?掌握并不是随声附和,而是凭借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加以抉择的这部《中观庄严论》。

正如麦彭仁波切在赞颂文中所说的:在抉择空性方面,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月称论师,月称论师对胜义已经作了圆满的抉择,但是他对名言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等因明论典,对名言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抉择得非常细致、圆满究竟,然而对胜义根本没有进行抉择。

这部《中观庄严论》通过简短的97个颂词,将唯识与中观这两大宗派的所有观点全部归入一个窍诀,既开显了月称论师的究竟密意,又开显了法称论师的究竟密意。归根结底,本论已经将佛陀整个大乘经典的教义全部开显出来了。

一般来说,《经庄严论》宣说了广大方面的教理,主要抉择了整个大乘的修行方法;而《中观庄严论》对于整个大乘的见解方面,作了非常细致的抉择,在见解方面再没有更超胜本论的。因此,如果依靠《中观庄严论》抉择自己的见解,依靠《经庄严论》抉择自己的修行和行为,可以说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行人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