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63课——下士道皈依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四、不言有余归处而皈依
寅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分六:一、相差别 二、业差别 三、信解差别 四、修行差别 五、随念差别 六、生福差别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
由了知差别而皈依,如《摄抉择分》所说:“由了知三宝之间相互差别而如理皈依。”其中分六:相差别、业差别、信解差别、修行差别、随念差别、生福差别。
卯一、相差别
【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佛宝相:自然觉悟相。如来无师,自然修习三十七菩提分而现前正等菩提,这自然觉悟相就是佛宝相。
法宝相:觉悟果相。如来觉悟后,转正法轮,如实宣说是道与非道,令有情趣入是道,不趣非道。所说正法是觉悟之果,所以法宝是觉悟果相。“证果”即觉悟之果。
僧宝相:由他(如来或圣弟子)教授而正修行相。从如来或圣弟子听闻正法后,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圆满修集世出世间资粮,这种由他教授而如理修行之相,就是僧宝相。
卯二、业差别
【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佛宝业:善转教业。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叫作正法教。诸佛证悟后,为有情宣说所证真实法义,即善转教业。
法宝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上述“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是舍弃烦恼和苦的所缘境,由缘法教能舍离烦恼和一切苦,所以断烦恼苦所缘是法宝业。
僧宝业:勇猛增长业。僧宝由如理修行,勇猛精进,而增长一切善根,所以勇猛增长为僧宝业。
卯三、信解差别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对于佛宝,应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对于法宝,应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即发愿希求证得以涅槃为主的法宝,应当树立这种信解。对于僧宝,应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卯四、修行差别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对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
对于法宝,应修瑜伽方便正行。(“瑜伽方便”即增进成就瑜伽的正确方法,譬如,安住清净尸罗等。)
对于僧宝,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共受财法”即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为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为共受法。以共受财能对治对于利养起争;以共受法能对治违越学处和对法义颠倒执著。
卯五、随念差别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随念差别”,就是应当别别忆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在名言中,佛法僧三宝功德各具不同的侧面,所以在随念功德上也就有差别。如云“谓是世尊等”,这是举例说明,即如《随念三宝经》所说:“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而随念佛宝;以“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而随念法宝;以“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而随念僧宝。具体可以参阅《随念三宝经》,别别随念三宝的功德。
卯六、生福差别
【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生福差别”,就是依于补特伽罗和法出生最殊胜的福德,其中佛宝和僧宝依于补特伽罗,而且分别是依于一个补特伽罗和多个补特伽罗生长福德,按戒律来说,四个或四个以上受具足戒者,就是僧宝,所以说依于多位补特伽罗所组成的僧伽生长福德。
寅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由自誓受而皈依”,就是由自己发誓,依佛为导师,依般涅槃法为真实所修之法,依僧伽为修行助伴,由如是三方面而如理皈依。这是按照法友论师的《毗奈耶广释》而宣说的。
寅四、不言有余归处而皈依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内外差别
卯一、略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由不言余而皈依者”,就是由了知内外道的大师、大师的教法以及学法众的胜劣差别,唯一对三宝执为皈依处,不执和三宝相违的大师、教法、学法众作为所依之处。
以下具体阐述内外大师等差别。
卯二、广说内外差别分三:一、大师差别 二、教法差别 三、僧伽差别
辰一、大师差别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过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内外二者所有差别中,“大师差别”,就是佛陀圆满,没有过失而具足功德,其余大师与此相违,他们具有过失而没有功德。
这是从断证上显示差别,内道大师断证圆满,外道大师不具断证,所以差别极大。
【《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
印度成就者克真诸杰的《殊胜赞》说:“我舍弃其余的外道导师,我唯一皈依世尊。为什么我以世尊为大师?因为世尊没有任何过失,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殊胜赞》又说:“对于其余外道的教法,如是如是如理思惟,如是如是我对依怙越发有信心。由此明了,外道大师不是遍智,其立宗都具有过失,串习外道劣宗将失坏心相续,外道心相续失坏,以邪见翳障,不能如理辨别功过,对没有过失的大师您也以偏袒心而看不到功德。”
辰二、教法差别
【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惟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所谓“教差别”,是指佛陀圣教,由安稳道获得安乐果,止息生死之流,净除诸烦恼,始终不会蒙蔽希求解脱的人,而且圣教初中后唯一善妙,能清净罪恶。
道教法与此相违,即由不安稳的邪道无法获得安乐果,无法止息生死之流,无法净除诸烦恼,终将蒙蔽希求解脱的人,不是唯一善妙,不能清净罪恶。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如《殊胜赞》所说:“为何皈依世尊教法?因为依靠圣教能由安乐道获得安乐果。”
“说法狮”即说法狮子佛陀。颂词后二句连接《殊胜赞》后文,此处不作解释。
【《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赞应赞》也说:“应当趣向世尊的语言,应当舍离外道的词句,世尊的语言属于清净涅槃,外道的语言属于杂染轮回,这就是大雄世尊语言和其余外道语言的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这一颂从真实和欺罔上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
“世尊语言纯一显示真实性,外道的教法唯一是欺罔之法。对于世尊语言和其余语言,此外还要说什么差别?”即凭此一条足以显示内外教的差别,不必多说。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这一颂从趣入和障碍解脱的侧面,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
“佛陀的教法纯一善妙,外道的教法唯一只是障碍解脱的法,世尊的语言和其余外道的语言,除此之外有什么差别?”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这一颂是从作用上显示内外教法的差别。能染污是外道教法的作用,能令清净是内道教法的作用。
“由彼染极染”,即由依止外道教法,染污自相续,而且长期如此,将极为染污相续。也就是外道的言论,因为轮回的过失,今天学今天染污相续,如此发展,积年累月,相续将日渐染污,所以是“由彼染极染”。
“由此能清净”,即由依止内道教法,以往染污的相续,能逐渐清净,而且积年累月地串习,心相续日渐清净,所以是“由此能清净”。
这就是佛语和外道语作用的差别。
辰三、僧伽差别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僧伽的差别,通过以上大师和教法的差别能够类比而了知。
《瑜伽师地论》说:“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一、闻法的差别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婆罗门所听闻的法义虚妄下劣的缘故,不为他人开示的缘故,文句隐晦的缘故,是其下劣之处;沙门所闻法义,与此相违,意义真实殊胜,以慈悲心向他人开示,文句明显,所以是胜妙。
二、戒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随其差别,开示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婆罗门的戒法,开示杀生等,所以是下劣;沙门的戒法,不伤害众生等,所以是胜妙。
三、摄受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的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
四、受用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
五、证得法的差别
“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婆罗门的证法,只是以梵天为究竟的缘故,最终仍将从梵天退堕的缘故,与染污相杂的缘故,具有苦恼的缘故,是其下劣之处;沙门的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的缘故,无有退转的缘故,一向离垢的缘故,一向安乐的缘故,应当了知是胜妙。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了知内外学法者的胜劣差别。外道教法是邪法,依止邪法的修行当然是邪行;内道教法乃正法,依止正法的修行当然是正行。由了知胜劣的差别,应唯一将内道僧伽持为修法助伴,不说还有其余道友。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