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66课——下士道皈依随念功德皈依大恩供养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6-23 10:52 ė142次浏览 60条评论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分三:一、《摄分》中出  二、教授中出  三、遣除不清净

寅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  二、共学

卯一、别学分二:一、遮止应学  二、修行应学

辰二、修行应学分二:一、对佛法僧所依应学之相  二、恭敬三宝之利益

巳一、对佛法僧所依应学之相分四:一、恭敬佛像之学处  二、恭敬经书之学处  三、恭敬僧相之学处  四、摄义

午三、恭敬僧相之学处分三:一、真实义二、以公案说明不敬僧人与僧相之果报  三、以古德传记说明

未一、真实义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对僧伽或是持沙门相的出家人以及对沙门相等,都不能轻毁、辱骂,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分别党派,不应彼此互相仇视,如同对待怨敌一样地说:“你们,我们。”而应当敬重僧众,如同对待僧宝一样。

未二、以公案说明不敬僧人与僧相之果报

《百业经》中记载了以下两则公案:

在见义如来出世时,有一位僧团的管家到处化缘,僧众劝阻时,他恶口辱骂说:“你们这些出家人,每天就像哥玛达鸟一样,只会叽叽喳喳地说废话,什么事都不考虑,哪里象比丘?”后来这位管家虽然作了忏悔,但以辱骂僧众的恶业,从见义如来出世一直到释迦佛的时代,都堕在旁生界中。

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大居士广闻多学,十分了不起,人们对他恭敬供养,就像对待上师一般。迦叶佛到鹿野苑传法时,大居士率领许多信众在佛前闻法,后来迦叶佛前往其它地方转法轮,大居士仍然为众人传法,而且将信众供养他的五百嘎夏巴,全数拿到寺院供僧。当大居士再度来到这座寺院时,恰逢僧众诵戒,因为佛制居士不能听出家人诵戒,管家就将大居士与其他在家人都赶出经堂。有在家人对大居士说:“我们今天被赶出经堂也不要紧,但您是这座寺院的大功德主,却也被人赶出来,实在不合理!”于是大居士就嗔骂僧众说:“你们象跛子一样坐在法座上,我经常供养你们,而你们今天竟然将我赶出经堂……。”僧众知道他以恶口骂僧造了重罪,就劝他忏悔,虽然他已励力忏悔,但还是以恶业力在五百世中受生为跛子。

未三、以古德传记说明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

《劝发增上意乐会》说:“希求上上功德而安住在山林中的比丘,不应观察别人的过失,不应生起这样的念头:我是超胜,我最为第一。”

【“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为什么不应缘我而高举呢?因为这个骄慢是三门放逸的根本,功德殊胜的比丘永远不应轻视功德下劣的比丘,轻视劣比丘的果报,是在一劫中不能获得解脱。劣比丘并非决定不得解脱,劣比丘若按次第实修菩提道,最终也必定能获证菩提,这是内道佛教真实的次第。

因此在僧团中,功德稍胜之比丘不能轻视劣比丘,因为劣比丘只要精进修学,最终亦决定证果,比如周利槃特等,最后也证得了圣果。

【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

敦巴仁波切与大瑜伽师若看见路上有破碎的黄布,都不会轻易地跨越,而是将它抖过之后,放在洁净的地方。象这样的行持,我们每一位后学者都应当随学。

午四、摄义

华智仁波切说:“皈依佛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的片段以上也应当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置于净地,对它生起真实佛宝之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皈依法后,对只言片语乃至一字的佛经也应生起恭敬心,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之想;皈依僧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生起真实僧宝之想,恭敬供养顶戴,置于净处,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巳二、恭敬三宝之利益

【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此句宣说恭敬三宝能获得他人恭敬的利益。

因为自己能如何地恭敬三宝,众生也就能这样恭敬自己,所以对三宝应当随学恭敬的行为,如《三摩地王经》说:“造集何种业,将会获得这种同类的果报。”比如,见到高僧大德恭敬三宝,我们自然也会对他们生起极大的信心与恭敬心。同理,自己想要获得众生的恭敬,就必须至诚恭敬具有无上功德与恩德的三宝,自己恭敬供养三宝,就会受到人天的顶戴,此即因果无欺的规律。

卯二、共学分六:一、以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皈依  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三、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四、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五、由了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六、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辰一、以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皈依

【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道炬论自释》所说的共同学处有六种:第一,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数数皈依,就是数数思惟前文所说内外道的差别、三宝相互之间的差别以及三宝各自的功德。

“内外差别”,即前文所说内道与外道在大师、教法以及僧伽等方面的胜劣差别。“互相差别”,即前文所说三宝在相、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等方面的差别。“其功德”即前文所说佛法僧三宝的种种功德。

理证:

必须恒时随念三宝的功德与差别而皈依,因为若不恒时随念功德、差别而皈依,皈依心就不会增长的缘故。

辰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分十一:一、《菩萨地》中出  二、时间差别  三、稍用功力即可圆满资粮  四、不清净之供养相  五、于最胜福田当殷重供养之理  六、舍弃低劣而精进供养  七、依靠殊胜福田增长慧力之窍诀  八、供养之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九、随学古德次第修习供养  十、于供养不应喜足  十一、其余供养之相

【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噉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

第二条共同学处——随念大恩而恒时精进供养,乃至饮食之前也应供养,即如同《三摩地王经》所说:“我们由于佛陀的福德力而获得饮食,但是愚痴之人却不知道要报答佛陀的恩德。”这是以获得饮食作为例喻,实际上对于自己所有一切的安乐与善根,都应当了知是三宝的恩德所赐,而以回报恩德之意乐精勤供养三宝。

巳一、《菩萨地》中出分二:一、供养事  二、供养意乐

【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

“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又分二:一、供养事;二、供养意乐。

午一、供养事分二:一、分说十种供养  二、摄义

未一、分说十种供养

【初中有十: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

第一,供养事有十种,即供养身、供养塔、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教他供养、财敬供养、广大供养、非染污供养、正行供养。其中,第一,供养身,就是佛在世时,亲自供养真实的诸佛色身。

【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

第二,供养塔,就是为佛而供养所建造的佛塔等。

【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

第三,现前供养,就是前述的佛身与佛塔,显现在自己的眼根前面而陈设供养。这是唯供现前的佛身与佛塔。

【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

第四,不现前供养,就是佛身与佛塔不现在眼根前,而自己对此不现前的一切诸佛与佛塔作如来想,普遍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十方一切佛塔而施设供养。这是唯供不现前的佛与佛塔。如果在佛陀涅槃后,为了供养佛陀的缘故而造立佛像与佛塔,数量是一种或是众多,也属于非现前供养。

【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

此段宣说“俱供现、不现前”:

如果在供养现前的佛身或佛塔时,这样作意而供养,也就是心中思惟:一法的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一佛的法性,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的法性,因此供养现前的佛身,就是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一座佛塔的法性,就是十方无边一切世界所有佛塔的法性,因此供养现前的佛塔,就是供养十方无边一切世界的佛塔。这是“俱供现、不现前”。

因为在供养现前的佛身或佛塔时,心中作意法性无二无别,则不现前的诸佛或佛塔,也都含摄在内而普遍作了供养,所以是“俱供现、不现前”。

以下宣说上述三种供养所获福果的差别:

【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

《瑜伽师地论》说:初者“现前供养”获得广大福果;第二者“不现前供养”与前者现前供养相比,获大大福果;第三者“俱供现不现前”与前者相比,获最大福果。所以,对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习供养时,应当忆念诸法的法性没有差别,首先以意识观想供养一切,这是非常重要的。《普贤行愿品》说:“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自作供养者,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惟自手作。】

五,自作供养,就是菩萨想供养佛陀或佛塔时,不是因为懈怠、懒惰、放逸而让亲友、佣人等去作,唯一是自己亲自去作。

【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惟教他供。】

第六,教他供养,就是菩萨心想:“我现在略有少许可以供养的财物,但是贫苦少福的有情却没有财力可作供养,如果我布施财物给他,并且教导他以此财物供养佛与佛塔,将来他会多受安乐。”菩萨象这样以悲悯心教导他人供养,而自己没有所供的财物,这是菩萨唯一教他施设供养。

【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

亦劝他共供养,就是自他共同供养,即在劝导他人供养之后,自己和他一起共同作供养。具体来说,菩萨想对佛陀或佛塔施设供养,但不仅是自己作,同时也劝导父母妻儿、亲友仆从,或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居士,或多财的商主,下至一切男女老少、贫乏痛苦之人,以及一切内道同梵行者、外道等众,随分随力供养佛陀或佛塔,此即“自他俱共同供养”。

【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唯一“自作供养”获得广大福果,唯一“教他供养”能获大大福果,“自他俱共同供养”获得最大福果。为何这三种供养的果报会有这样胜劣的差别呢?因为:“自作供养”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安乐而供养;“教他供养”则纯粹是以悲悯心想使众生获得安乐,自己舍弃资财而教他人供养,因大悲利他的缘故,福德超过自作供养;“自他俱共同供养”不仅仅是教导他人供养,而且菩萨以身作则,为了饶益有情而亲自以爱语、同事等摄受法,带动有情趣入供养的修行,所以福德最大。由以上比较可知,以大悲心完全投入利他,才能获得最大福德。

【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

第七,财敬供养,即财物供养与恭敬供养。

财物供养,就是供养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治病的医药等资身的日常用品,或供养薰香、末香、涂香、花鬘、伎乐与灯烛等。

恭敬供养,就是恭敬陈白、礼拜、迎请、合掌、唱各种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等。譬如汉地丛林早晚功课中,皆须礼佛、赞佛、念佛、绕佛、合掌,这就是对佛陀作恭敬供养。《入行论》中说:“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这也是对三宝作恭敬供养。

【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

此段也是“财物供养”,就是供养田地等无尽的奉施,或供养摩尼宝、耳环、臂钏等庄严饰具,下至供养各种小的鸣铃,或散各种金银、钱币等奇珍,在宝物上缠绕彩线,用来供养诸佛或佛的塔庙。

【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第八,广大供养,就是在佛像或佛塔等供养境前,以上述的利养、恭敬等常时施设供养。“常时”是指时间上的广大,并不是在短期供养之后就停止供养,而是每日坚持不断,积小成大,所以说是广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