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14课破乐执品总思有漏皆苦
丁二、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分二: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二、别思有漏苦之三相。
戊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三:一、略明身为苦源;二、广说其性;三、思惟因果缘三法而摄义。
己二、广说其性
接下来的四个偈颂,圣天菩萨进一步对“身为苦源”进行了详细的引导。
首先,圣天菩萨进一步引导说,有漏身体的自性是苦,这种性质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身虽久享乐,不能成乐体,
谓他胜本性,此定不应理。
【难词释义】
他胜本性:“他”,自性之外的因素,此处指乐;“胜”,指胜伏、压制、压服;“本性”:此处指身体的苦器本性。“他胜本性”:本性之外的乐,胜伏了本性的苦。
【颂文直解】
凡夫的业报身体即使长久地享受饮食等安乐的来源,它的自体也不能以此而变成了安乐。说本性之外的乐,能够胜伏身之本性的苦,这必定是不合理的。
设问:即使苦存在,只要幸运的话,也不会感受到。比如,有的人从生到死,生活条件一直都很优裕,他们并没有吃过苦。因此,怎么能说他们业报身的体性是苦的呢?
答: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等的胜者,遭受的是无法随心所欲的意苦,而那些劣者,遭受的是饥渴、疲劳等的身苦。因此,这身苦与意苦二者天天都在折磨有情世间,所以乐完全不是身体的本性。
设问:即使存在着这两种苦,因为强力的大乐能压制它们,所以它们是否可以不被感受到?
答:
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
是故除苦外,更无大力者。
【颂文直解】
因此,将苦的本性认为是乐,这仅仅是由虚妄分别产生的。而且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乐,也会在之后的某时,随苦而转,被苦所控制的。譬如在有资具的时候,会觉得很乐,但是当资具失去后,则又陷入到苦中。因此在一切世间之中,只有力量强大的苦,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乐的力量。
设问:即使安乐很难得到,但是它并不损害身体,所以是身体所拥有的。痛苦虽然多,但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它并不是身体所有的。
答: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
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难词释义】
如如:这是藏文的表达方法,表示如同、随着的意思。
【颂文直解】
就像从幼儿到青年,再到老年,时间依次推进那样,老年的苦也会逐渐增加,乐将会减少。因此对于这个业报身来说,可以现见乐并不是它的本性,而属于客性。如果乐是业报身的本性,则身体增长多少,乐也应该随之增加,而不应该减少。因此,应当思维乐并非业报身的本性,并断除对它的执著。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