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15课破乐执品总思有漏皆苦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7-3 8:20 ė10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丁二、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分二: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二、别思有漏苦之三相。

戊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三:一、略明身为苦源;二、广说其性;三、思惟因果缘三法而摄义。

己三、思维因果缘三法而摄义

这一科总结了身的自性是众苦器。前三个偈颂,圣天菩萨分别从因、果、缘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最后一个偈颂,则是从世间凡夫正在死去,因而无乐这一方面,进行了总结。

首先是从因来作观察。

设问:即使苦是这个业报身的自性,但是乐可以改造这个身体,因此,不必要厌离这个身体。

答:

苦因缘众多,众病及外事,

不见于人类,有尔许乐因。

【颂文直解】

总之,观察苦乐之因,也能决定身之本性为苦,而并非为乐。即可以现见到的人苦之因非常之多,如内的四大不调而导致的众多疾病,以及外的水火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苦,但是并没有见到人类有那么多的乐因。

设问:如果身体中不存在乐的话,我们就不会见到增长的乐,但增长的乐确实可以现见,所以乐应该是存在的。

答:

如乐正增长,现见即回转,

不见苦增长,有如是回转。

【颂文直解】

同样,对于果的苦乐的增长力作观察,也能确定身体的本性不是乐,而是苦的来源。比如当乐正在增长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因为某种因缘,而突然回转为苦,但是苦正在增长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见到能够回转成乐。

下面圣天菩萨再从导致苦乐增长的助缘角度,进行引导:

安乐俱因缘,现见可回转,

众苦俱因缘,终无回转者。

【难词释义】

因缘:此处指助缘。

终无:从来不会、根本不会。

【颂文直解】

对于增长苦乐之缘再作观察,也能见到身体的本性是苦,而不是乐。也就是说,如果长时间接触热、凉等的乐缘,可以现见到它们会很快转变成苦缘,而苦缘时间再长,都只会越来越增长,而根本不会回转成乐缘。

下面圣天菩萨就从更深刻的细刹那的角度,来彻底打破有漏快乐存在的执著。

汝正死时去,现去及当去,

正死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总之,因为一切器情万法是因缘所作的,这样它们的自性必然是刹那迁变的。因此对你来说,每过一个刹那,离死就越接近一步,这说明正死就是你的自性。过去已经过去了,现在正在过去,未来也即将要过去,对于这样一个正在死去的过程,说成是快乐,是毕竟不应理的。

这以上是从总体的角度,分析了业报身就是一个众苦器。下面圣天菩萨分别从苦的三相,来具体明了业报身的苦器自性。

戊二、别思有漏苦之三相分三:一、思维有漏苦苦;二、思维有漏坏苦;三、思维遍行之苦。

己一、思维有漏苦苦

首先圣天菩萨从受诸苦逼迫这一点,来引导我们认识苦苦。

诸有情常有,饥渴等逼迫,

逼迫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众多有情,本来就遭受着业报身自性中具有的生老病死等的痛苦,在此之外,又不断有饥渴、寒热等的逼迫,而将如此众多苦的逼迫说为是乐,这是毕竟(绝对、完全)是不合理的。

有的人知道了自己在被众苦逼迫后,于是想着是否能把苦改造成乐,于是他们提了下面这样的问题。

设问:虽然这些苦确实存在,但是能否通过因缘和合,将身体中的苦改造为乐呢?

这也是办不到的,圣天菩萨回答说:

无能诸大种,和合说名生,

相违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苦乐依赖于身体,而身体又依赖于四大种的和合。单个的大种都没有形成身体的功能,它们只有和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生,并对这种生的结果,假立为身。但是四大种的体性又是相违的,因此将它们和合的结果说为是乐,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