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12课著论五本全论内容二量的重要性
在前文当中,麦彭仁波切并未直接指出某某宗派的说法不合理。但是在显现上,后译派的个别高僧大德,对胜义量和世俗量区分得不是特别清楚,因此,麦彭仁波切间接地讲到:即使在名言中详细观察也不会有成为胜义量的过失,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
【总之,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
这两句话非常关键。对于眼前各种各样的显现——瓶子、柱子、鲜花、佛像等,一概否认或者遮破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世俗中,所有的见闻觉知、前世今生等可以承认,即使中观派也不会遮破这些显现。这一点,《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中说:破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
这时,有人提出问题:从究竟来讲,中观自续派的确不承认实有,但暂时来讲,这一宗派不是也承认一种实有吗?而且,中观自续派虽然自己不承许实有法,但依靠中观应成派对中观自续派所发出的三大太过进行推理,最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宗有一种实法。这样一来,中观自续派已经无有解脱,中观自续派根本不能称为中观派。会不会有这种过失呢?
对此可以回答:无有这一过失。因为中观自续派最究竟的观点实际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他暂时抉择的“胜义中单空、世俗中自相存在”的观点,并不是中观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因此,从究竟而言,即使中观自续派也根本不承认实有之法。
【然而根据证悟二谛圆融双运的智力不同,致使抉择胜义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显宗一般分四大宗派,按照宁玛巴的观点,可以分为九乘宗派。那么,这些宗派的高低如何安立呢?并不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而是根据宗派创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对证悟二谛圆融境界的智力高低来安立的。其中,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一层层上来时,他们对二谛圆融的见解也是越来越高。由于中观应成派对二谛圆融的见解最高,因此将其安立为至高无上的宗派。
【除此之外,单单以名言的观点根本无法区分宗派的高低。】
单单从名言角度根本无法安立宗派的高低。
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各宗各派高低的差别,并不是在行为、修行方面,也不是积累资粮方面。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呢?最关键就是在证悟空性的高低上有所不同。
【例如,“瓶子无自性、是空性”这一句话,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加上胜义的鉴别,但作为精通宗派与名言的智者,从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中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从观察胜义的角度而言的,】
比如瓶子无有自性、瓶子是空性的,这里没有强调:“瓶子在胜义中是空性的”、“瓶子在胜义中是无自性的”,并没有加上胜义的鉴别。但是,对于精通宗派和精通因明、中观的智者而言,说“瓶子是空性的”、“瓶子无有自性”,马上就会了知是从胜义角度抉择的。
【又能明白“瓶子以量成立及自相成立”也是指的名言,不至于生起相互错乱的愚痴之念。】
反过来说,“瓶子以现量或者比量来成立”,或者说“瓶子的自相能起作用”,这样说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怀疑:瓶子是不是在胜义中以量成立了,这样的瓶子,即使以中观理也无法遮破了。对不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而言,恐怕会出现这种错误的愚痴之念。但对精通宗派和名言的人来讲,根本不会有相互错乱的念头。
【相反,那些被表面词句所迷惑的咬文嚼字、持乌鸦禁行之人,一门心思放在常常耽著的词句上,】
《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有类似的词句[ 《定解宝灯论》:思若空性仅世俗,亦似无有柱子后,担忧咬文嚼字也,如此更成纠缠字。],有些人被表面的词句所迷惑,非常担心在文字上出现问题、受到太过,于是一味守持乌鸦的禁行。乌鸦一般非常害怕荆棘刺伤它的脚,经常这边跳一下、那边跳一下,十分小心谨慎。
【其实涉及多种意义、人们共称的所有词句,没有一个是决定不观待特定意义而专门表达一法的。】
对于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些词句,如“成实”、“佛陀”、“声闻”、“缘觉”等,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时,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法,其涉及面是非常广的。比如说“佛陀”,某些人的名字叫做佛陀,释迦牟尼佛也叫做佛陀,阿弥陀佛也叫做佛陀,它所牵涉的意义非常多。但根据特定场合,完全可以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意义。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一说到“成实”,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为经得起胜义观察而成立的意义,】
比如,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成实,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要一说到“成实”,就认为肯定是不好的,已经经得起胜义观察了。法尊法师将其翻译为“堪忍之法”,也就是以胜义量观察也破不了的、经得起胜义观察的一种法。
实际上,它的解释方法非常多。我们可以将成和实分开解释,从“实”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胜义谛,也可以说是世俗谛;从“成”的角度来讲,可以解释为以名言量成立或者以胜义量成立。
【实际上所谓的“实”也可以理解为二谛,】
为什么呢?因为“实”有谛实之义,胜义当中成立的法,称为胜义谛,胜义的谛实;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称为世俗谛,世俗的谛实。因此,眼睛所见到的瓶子,是世俗谛,它是一种谛实;佛陀无分别智的对境——离戏之法,是胜义谛,也是一种谛实。所以,所谓的“实”也可以从二谛的角度进行解释。
【所谓的“成”如果仅从字面来考虑,没有理由不会理解为名言(,如此说来,成实应为经得起二谛观察之义)。】
这样一来,“瓶子的成实不成立”、“瓶子没有成实”、“瓶子的本体以成实来空”等等,这类词句只是多此一举而已。所谓的“成实”,并非全部是经得起胜义观察的意思,它的意义其实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某些添加的鉴别并非完全能避免造成他人迷惑或误解,】
所以,加上胜义等鉴别不一定会遣除别人所有的迷惑,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有些人来讲,你说“胜义中不存在”或者“成实的法不存在”时,反而会误解成其他含义,因此,加上鉴别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此根据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轻而易举地确定名言、遵照印度诸大论典的格调来解说极为妥善,为了帮助理解附加鉴别也不矛盾,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意乐的果法。】
实际上,每个人内心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比如心里生起嗔心,在说话的时候,所谓的嗔心可以从中表现出来;或者,心情比较高兴,这种高兴的意乐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所有论典中对成实与自相成立等均无有差别地予以遮破。】
在中观的所有论典中,对于“成实”和“自相成立”都一概否认。
实际上,“成实”和“自相成立”的意义相同,比如人们说瓶子成实,也就是指名言中的瓶子实有存在;人们说自相成立,也是指名言中的瓶子自相成立。但是,有些高僧大德认为瓶子的实有不能成立,如果这一点成立,就已经变成胜义中实有成立了;而瓶子的自相成立可以承认,因为这是名言中的自相成立。他们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且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证、理证进行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根本没有这种必要,“成实”和“自相成立”其实是一个含义。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认;而在胜义中,所有的中观论典对这二者一并作了驳斥。
【而讲说一些分清差别之类的言词无非是为了不让众生感到迷惑不解。】
在不同的中观论典中,诸位论师也有“成实”和“自相成立”是存在的、具有差别的等诸如此类的词句,其实这是具有密意的。有时候对此二者一并破除,这是在胜义中遮破的;有时候对此二者以具有差别的方式建立,这是在世俗中建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众生不要沉溺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应该头脑清醒地了知中观真实了义的见解。
【每一正量都有一个衡量方式的要点,】
无论世俗量还是胜义量,每一个正量都有其殊胜的要点,各自都有各自的衡量要点和衡量方式。
应该观察所衡量的法,究竟是在胜义当中还是在世俗当中?如果是在胜义中,依靠中观应成派的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进行驳斥时,全部可以遮破;而在名言中,依靠现量、比量等成立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如果对此不作辨别,只凭措词语调来分析宗派那实在是太荒唐了。】
如果将中观自续派的所有观点都加上鉴别等,并以这种词句区分宗派,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辨别后得的过程中,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抉择入根本慧定的过程中,对胜义量和世俗量是根本不作区分的,就像《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所讲的一样。但在圣者后得的时候,必须有序地分析胜义量和世俗量所得出来的法。
【否则,仅仅分析名言似乎也成了观察胜义的话,那么承许说入大乘的补特伽罗有成佛也好像变为承认胜义中存在了,】
如果稍加观察,名言量就变成胜义量的话,有很大的过失。后译派的个别高僧大德认为,在名言中千万不能对瓶子作观察,应该按照世间老人如何承认,我们就如何承认。否则,只要去观察就变成离一多因了,这个量就变成胜义量了,因此,名言中千万千万不能观察。
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如果对名言法稍微观察就变成胜义量的话,名言中说,入大乘时,补特伽罗可以成佛,这一点是不是成为胜义谛了?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甚至说“世俗谛”也会面临着需要犹豫不决的险隘,】
有些人认为:既然“谛”是真实义的意思,那不应该说“世俗谛”,因为世俗本来是假的。有位道友也问:“谛是真实的意思,那世俗谛不能说,只能说世俗吧?”麦彭仁波切已经对这位道友作了授记:你没必要特别害怕,认为一观察就变成胜义谛。一般智慧没有得以究竟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顾虑得特别多。
【就连道果、宗派也难以启齿了。】
比如说五道有资粮道、加行道等等,对这些不能观察,不然已经变成胜义谛了;果位的功德当中,本来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对这些一观察、分析,会不会也变成胜义谛了?本来显宗有三种宗派、四种宗派,对这些宗派一分析是不是全部变成胜义谛了?然后,将所有的五道十地、果位、宗派的安立全部抹杀,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