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70课——下士道皈依由了知胜利而勤修皈依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7-13 15:52 ė158次浏览 60条评论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五、总结

丑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分三:一、《摄分》中出  二、教授中出  三、遣除不清净

寅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  二、共学

卯二、共学分六:一、以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皈依  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三、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四、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五、由了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六、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辰五、由了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分四:一、总说  二、《摄分》所出利益  三、教授所出利益  四、结说学处

巳一、总说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

第五条共同学处——通过了知皈依的利益,而在白天三次、夜晚三次精勤修持皈依。

此处重点是要把握“了知胜利”与“勤修”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很大的利益,我们未必肯投入精力、时间;然而一旦真正了知它有无限深远的意义,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利益安乐,我们就会有行持的动力。所以,由了知胜利能使内心自然趣入昼夜勤修皈依之中,不需勉强,也就是通过了知胜利而发起猛利的信心和欲乐,由欲乐推动而自然发起精进。因此,“了知胜利”是引生精勤极为重要的方便。

巳二、《摄分》所出利益分二:一、第一四聚  二、第二四聚

【初中有二四聚。】

《摄抉择分》中所说的皈依胜利有两个四聚,其中第一个四聚,即:获广大福、获大欢喜、获三摩地、获大清净。

午一、第一四聚

【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摄波罗蜜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第一四聚中的第一种利益——获广大福,就是如《无死鼓音陀罗尼经》所说:“佛陀功德不可思议,正法功德不可思议,圣僧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对这些不可思议处生起信心,那么这个异熟果也是不可思议。”《摄波罗蜜多论》也说:“皈依的福德如果有色法的形相,三界的容器尚且狭小而无法容纳,如同大海水藏不是以手握所能测量一样。”佛陀、正法、圣僧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能对这些不可思议处产生信心,则由内支、外支聚合所现前的异熟果也是不可思议。此异熟功德若有体相,则三界也无法容纳。

【二、获大欢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归依佛者,此是人所得。”于余二宝亦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

第二种利益——获大欢喜,就是如《念集经》中所说:“如果能在日日夜夜中随念诸佛,如理皈依佛陀,这是做人得到了实义。”对于其余法宝、僧宝,经中也是如此宣说,即“若诸日夜中,能随念正法,正皈依法者,此是人所得。若诸日夜中,能随念僧伽,正皈依僧者,此是人所得。”所以应该这样作意思惟:如今我得以依止如此殊胜的三宝归宿,真是善妙难得。这样思惟便能增长欢喜。

【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三种利益——获得三摩地与第四种利益——获得大清净,就是通过等持与慧学而获得解脱。

午二、第二四聚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

第二个四聚中,第一种利益——具大守护,将在教授所出的第六种胜利——“人与非人不能为难”中宣说。

【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净。】

第二种利益——所有邪恶信解的障碍都得以轻微或者永远灭尽,就是由于信解皈依恶师、恶法、恶友之力而造下的种种恶业,通过皈依都能得以减轻乃至将得以清净。

【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

第三种利益——获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就是由皈依能趣入正行正至的善士行列当中。《瑜伽师地论》说:“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皈依三宝后,对有情远离伤害等邪行,行持无倒利他的行为,所以叫“正行”;皈依三宝后,随学寂静的正法,趣入各别烦恼寂静的境界,所以叫“正至”。

【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

第四种利益——被大师、同梵行者以及净信圣教的诸天爱念欢喜,就是皈依后得以趣入善士的行列中,因此获得大师、同梵行者以及净信圣教诸天的喜爱。

以下解释诸天如何欢喜。

【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诸天如何欢喜,就是天人们欢喜地说:“我们因为成就三皈依,所以从彼处死后转生天界,这些人现在既然多安住于皈依之中,将来也会转生在我们的同类中。”

巳三、教授所出利益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沃与寂静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从教授所出的皈依殊胜利益有八种:

第一种利益——得入内道佛弟子的行列,总的来说,有许多种成立内外道差别的道理,但是共同承许按照阿底峡尊者与寂静论师所说,以有无皈依作为判别内外道的标准,也就是获得皈依乃至没有舍弃之间,成为内道佛弟子。所以,最初趣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须是以至诚心将佛陀受为大师等。如果没有誓受皈依,则无论作何种善法,都不能趣入佛弟子的行列。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第二种利益——成为一切律仪所依之处,《俱舍论自释》说:“受皈依者,是最初受持一切律仪之门。”《皈依七十论》也说:“居士皈依三宝,这是八种戒律的所依。”这里所谓“皈依成为一切律仪之所依”的密意,就是通过皈依能坚固希求涅槃的意乐,以此希求涅槃的意乐能发生一切律仪。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者罄尽。】

第三种利益——以往所造罪业或转为轻微或彻底灭尽,如《集学论》中显示皈依能清净罪障时说:“此处应当以生猪因缘作为比喻。”也就是经中说:曾经有一位天子将要投生为猪,但由于皈依的缘故,没有转为猪身,这是因为皈依能净除应当感生恶趣的业因。

【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

第四种利益——积聚广大福德,就如前文所说一般。

【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

第五种利益——不堕恶趣,由前文应当了知。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第六种利益——人和非人不能做障难。以三宝和戒律为根本的圣道是我们的依处,其余邪道不是依处。佛陀在神变月见到有些外道皈依大山,有些皈依树林、园囿、树神等,就对外道说:“遭到怖畏的人们,很多都皈依山林、园囿以及所供的树神等,这种皈依不是尊重、不是第一,虽然皈依这些皈依处,但也不能解脱众苦。”

【“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

“如果某时有人皈依了佛法僧三宝,通过了知苦和苦集,即能超越诸苦。依靠安乐的八支圣道,将会趣入大般涅槃,而以智慧观见四圣谛之理。”

【“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这种皈依是尊胜,这种皈依是第一,通过皈依这种皈依处,能够解脱众苦。”

【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

这里应当以成就风索法术的外道等因缘作为比喻。

以前,有一位外道修持大自在天,成就了风索法术,能够致人于死地,整个地方的人们都被他摄伏。一次,他向一名童子施此风索法术,却没有任何作用。外道怀疑风索法失灵,就用狗来试验,结果狗儿当场毙命。外道便问童子:“你到底有什么法术?”童子说:“我皈依三宝。”外道因此舍弃所学而皈敬佛陀。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