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27课菩萨行品究竟果涅槃妙德
菩萨行品 第五
乙二、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二、说因大乘道之自性。
“所取”,是指清净的涅槃妙德。要证得这样清净涅槃,有两个方便:首先要明了究竟涅槃之果的妙德,从而在心中生起希求之心;其次是从因上按照大乘道的自性,进行修持。
丙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分三:一、方便大悲以作用而说;二、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说;三、本体遍智以断诤而说。
前四品讲了于所知断非理方便的瑜伽,也就是观修无常、苦、不净、无我这四个苦谛的真实性,来断除凡夫心相续中存在的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那什么是远离了苦谛的果涅槃的真实性呢?归纳而言,果涅槃的真实性,就是佛的智、悲、力。
智、悲、力已经包含了大乘究竟涅槃的所有妙德。为什么首先来宣说大悲呢?这是因为圆满成就的佛,安住于无尽的大悲之中,在为周遍虚空的众生,作着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首先来宣说大悲。
丁一、方便大悲以作用而说
这是从佛饶益有情,也就是佛对众生产生作用的角度,来讲说佛的大悲。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颂文直解】
诸佛身口意三秘密神变的一切动作,都是以大悲之力,而为众生做无边的利益。这些动作,都并非没有因缘,乃至于出息、入息,也都是完全为了饶益有情而作的。如《三摩地王经》中说:“百千种光明,法王足底出,地狱变清凉,除苦获安乐。”连佛的呼吸,都能够利乐有情,那佛教导的闻思修行对有情产生的利乐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丁二、方便生力之妙德以力而说
“方便”,就是前一科里的大悲,这个“力”,是指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这是从方便的大悲中产生出来的妙德之果。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颂文直解】
世间的众生,仅听到死主的声音,就生起极大的恐惧。与此相同,死魔听到遍智的声音,也会生起极大的恐惧,因为从大悲方便所生的方便生,具有摧毁四魔之军的无量力量。
让人恐惧的死主是魔,除了死主之外,还有其他三种扰乱众生的魔,它们分别是烦恼魔、蕴魔和天子魔。《大智度论》中这样解释了魔的意思:“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又说:“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烦恼被称为魔,是由于烦恼会损坏善法、会断绝慧命;蕴也被称为是魔,是因为五取蕴是造苦的机器和出苦的器具,从蕴里源源不断地产生苦,逼迫众生;天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魔众,喜欢扰乱修行人修善。
但是佛的妙德之力,能彻底降服这夺人慧命,障碍解脱的四魔。佛的名号之一是“出有坏”,其中的坏,就是指佛陀具有摧坏四魔的功德。
丁三、本体遍智以断诤而说
“本体”,是指大乘涅槃佛果的本体,即是遍智,又叫一切智智。“断诤”,即是断除对导师佛是否是遍智的疑惑、诤论。圣天菩萨通过断诤,来善巧而精要地论述了佛具有遍知一切法的圆满智慧。
设问:导师佛如果是遍智,那么应该会回答一切问题,但是佛对外道提出的十四难没有进行回答,这是否说明佛对有些问题也不明白,而不是遍智呢?
答: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难词释义】
作:是应该作的事,即利乐有情,更具体地说,就是将一切有情都安置于善趣、解脱、成佛的因上。
不作:是不应该作的,即损害有情的事。
应说:是能成就众生利益的善说。
不应说:是对有情没有利益,而有损害的话。
【颂文直解】
圆满正等觉的佛,知道在调伏所化的时候,什么是应作与不应作,具有如实显示的身境神变力;并具足应说与不应说的语记说神变力;以及无碍了知彼等自性、处及非处的意教诫神变力。因此为何说圆满正等觉的遍智佛,并非是遍智呢?对于十四无记,正是如实了知而不作回答的缘故,才成立佛是遍智。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