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4课著论五本有何必要本论五种特点名言中有自证
《中观庄严论释》中讲到本论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其中第一个是“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下面讲第二个特点。
【其二、名言中有自证:】
格鲁派的有些论师认为: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认自证。但此处说,名言中应该承认自证。
那么,什么是自证呢?
【尽管不是一体的自身分为能知与所知之对境的觉知, 】
所谓的自证,并非在一个法的本体上分为能知与所知二者,它应该是一种自明自知的心,也即远离无情法的明觉。对于这样的自证,如果说它的对境如何、有境如何,从而进行详细观察的话,那是绝对不能成立的。
【然而从遣除无情法、生起明觉本体的意义上安立为自证的名言实属合理,不会招致自己对自己起作用相违等任何过失。】
那么,对于自证应该如何安立呢?所谓的自证,已经遣除了无情法,因为自己的心可以自己了知,它并非外面的石头、瓶子等等;它可以生起明觉的本体,比如一刹那间生起嗔恨心或者信心等,这种念头已经远离了无情法。而且,它的本体完全是自明自知的,也即人们经常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所谓的自证。
【自证在名言中成立绝无妨害。依自证而建立万法唯心,感受对境的名言无有妨碍而成立。】
在名言中承认自证具有很多的功德和特点,一方面,依靠自证可以将万法的显现抉择为心;另一方面,外境色声香味等一切法,需要依靠自证来领受,如果自证不承认,领受这些法的有境也就不复存在。因此说,自证在名言中必不可少。
【如果不这样承认,那就会由于毫不相干而不能实现领受外境等,结果一切观现世量的安立都将土崩瓦解。由此可见,自证实可堪称名言量的唯一的关要。】
自证如果不存在,外境也就与自己的心毫不相干,那又该如何领受外境呢?根本不可能领受。
比如外境有火红的火,如果承认自证的话,火接触到自己的身体时,可以说“火非常烫,已经燃烧了我的身体”,因为火的热性与自心结合起来之后,疼痛的感受也可以表达出来。或者,如果说自证不存在,经堂里面供了很多灯,特别热,这种感觉也就不会被任何人所了知,因为外境与自己的心识二者毫无关系。但这一点,只要是佛教徒,一般来说都不会承认,除有部宗以外,即使经部也承认,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外境,实际就是心的一种幻相。所以说,自证一定要承认。
麦彭仁波切在两大辩论书中再三讲到:名言中一定要承认阿赖耶和自证。如果承认自证,于名言量不仅无有丝毫妨害,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这以上已经讲了本论五种特点中的第二个特点,下面介绍第三个特点——名言中承许万法唯心。
【其三、承认各种显现为心的幻化,进而了达名言究竟的本面并对流转投生、弃离轮回之理生起诚信。】
本论的第三个特点:一切万事万物的显现全部是心的幻化。如果谁已经了知这一点,这个人就已经通达了名言的究竟本面,到达了名言最究竟的顶峰。这时,此人对整个轮回的生死流转以及远离轮回获得解脱的道理也会生起信心。
【如是就远离一切所缘相状戏论的实相而言,万法唯心的概念也不可得,然而这纯属是超越名言的胜义。】
现在如果是抉择月称论师《入中论》中破四边戏论的观点,也就是站在远离一切所缘相状的立场,那么,万法唯心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得到。因为万法是不是心、佛陀存不存在、极乐世界存不存在等所有问题,全部是名言中的概念。如果站在万法离一切戏论的角度,上述这些概念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但是,现在并未抉择胜义,而是在抉择名言,因此,大家对万法唯心的道理一定要清楚。
【如果站在名言显现的这一立场上,“外境存在”这一点必有理证妨害,而“万法唯心”却有正理可依。】
站在名言显现的角度,外境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运用产生理、相同理、决定理等很多推理进行观察,所谓的外境存在具有教证、理证的妨害,根本不合理。
因此,唯识宗以上对于所谓的外境一定要破掉,因为“外境存在”这一观点,即使不依靠胜义量,在名言中也具有很大的妨害。而“外境不存在真正的实有,唯一是心的显现”这一点,却有正理可依。
唯识宗说:一切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明现之故;一切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与心俱生之故。《量理宝藏论》和《中观庄严论》的后面部分都介绍了唯识宗最强有力的两大推理:外境的万事万物与心无二无别,明现故,就像梦中的大象一样;一切万事万物,除心以外并非他体成立,与心俱生故。具体的推理方式,在讲本论正文时有详细介绍,此处暂时不讲。
【因而,倘若未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而承认一个名言,则无有较此更胜一筹的。】
当然,超越观现世量的话,已经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境界,而是胜义所抉择的境界了。但此处所说的并非如此,仅仅在平凡人们见闻觉知的范围中,除万法唯心这一观点以外,名言中再没有更高的境界了。
【如果对以分别妄念安立的一切法进行观察、分析,则任何法也不成立,】
对于整个万事万物,如果通过名言量进行观察,万法唯心的观点非常合理;如果通过胜义量来观察,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立。
【但自前感受无欺、不灭的现相以事势理必定成立仅是心的显现或者自现。】
对这一句话,大家一定要理解。一切万法唯是心的幻变假立,对此,如果以胜义量观察时,万法连微尘许也不能成立,但是名言中,凡夫人面前所领受的,比如听到的声音、吃的糖等,一切见闻觉知的感受等丝毫也不会灭尽,这一点,以事势理可以成立。
【如果越过它,显然就属于超离名言之胜义的领域了。】
如果这种见闻觉知已经不存在,苹果很好吃的感受也不存在,那就必定属于胜义谛的领域,不是名言谛的范围了。
【应当了知绝不会再有一个居此之上的名言。】
仅仅从名言角度而言,于万法唯心之上,绝不会有更高的一种名言安立方法。
【为此,法称论师开显佛陀慧眼如理如实所彻见万法实相之密意的名言道理的精髓也仅此而已。】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宗派当中,法称论师的智慧无与伦比,依靠他的事势智慧理,可以胜伏无数外道;而且,依靠他的智慧理完全能解开佛陀究竟甚深的密意。因为法称论师所开显的,是以佛陀慧眼所照见的万事万物的真正名言道,也即万法唯心。
【即便如此,但名言量与胜义相结合而宣讲正是本论的特色。】
这时,有人会问:既然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已经对唯识观点作了详细解释,那这部《中观庄严论》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将名言唯识与胜义中观的道理结合起来进行宣说,即是本论的殊胜特点。
【如果通达了显现为心之幻变,就会对流转轮回、了脱生死的道理获得定解,也就是说,由心中所住各种各样的颠倒习气所牵引,接连不断地涌现出形形色色如梦般的世间显现。】
如果通达万法唯心这一道理,就可以完全明白,各种各样的习气存留在心上,依靠它以及各种因缘,可以涌现出六道轮回形形色色各种不同的显现,就像做梦一样,全部是心的一种幻化。
所以,本论从表面看来虽然是将唯识和中观结合起来宣讲的一部论典,实际它的内容与无垢光尊者《七宝藏》中所讲的道理无有任何差别。
【万事万物除了心以外再无他因有着充分的理由:心被烦恼所左右而流转世间这一现象即便是如来的妙手也无法阻挡。】
世间上的一切万事万物,除心以外再无其他来源。如此宣说有着十分充分的理由,众生的心被烦恼所左右、被烦恼所染污,由此在整个轮回中不断流转,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佛经中说:众生的业力现前时,即使佛陀的妙手也无法阻挡。《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四业因果品》中引用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证。
【一旦自心获得了自在,便可以随心所欲驾驭万法,根本不必观待外界的大自在欢喜以及由于时世混浊、环境恶劣而远走高飞等其他因】
自心如果通过真正的修证已经获得自在,那么,对于整个万事万物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享用。既不需要如世间外道所说的,大自在天、帝释天或者天尊欢喜就可以解脱,不欢喜则无法解脱;也不需要从恶浊的娑婆世界远走高飞到极乐世界或者莲师的刹土。产生类似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还未通达自心真正的本来面目。
【而获得忍位以后不再堕落恶趣等显现道果功德。】
从简单的加行道就可以清楚说明这一道理。比如获得忍位以后,从此再不会堕落恶趣。那么,所谓的不堕恶趣,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再不会去地狱里面,其实恶趣并没有在外面单独存在,而是真正认识到自心的本体,获得加行道时,一切烦恼当下离开。
【反之,如果这一切不是以心来主宰的,而是以外界事物的威力所致,那么由于千差万别的好坏事物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结果修道的行人根本不可能彻底断绝由外界所造成的痛苦等。】
现在名言中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以心来主宰。假设不是如此,而是依靠外境事物的威力给众生带来快乐、痛苦等,比如已经获得解脱以后,如果大自在不高兴,也会因它的威力而无法享受解脱的快乐。
【只有了知万法唯心者才能对流转轮回、了生脱死这一点获得坚定不移的稳固定解。因此在自心上抉择诸法既是一切佛教宗派独具的殊胜特点,也是万法现相的本来面目,又是修道的微妙窍诀,】
从名言角度来讲,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心的游舞,这就是万法的本来面目,佛教的不共特点也在于此。而且,不管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修行最胜妙的窍诀也就是这一点。
【依之必能铲除三有的根本,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伐木的要领等一般。如果以殊胜方便摄持,那么在究竟金刚乘时窍诀的醍醐也仅此而已。】
对于万法唯心这一道理,如果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殊胜方便加以摄持,那么,无上大圆满中最殊胜、最精华的醍醐实际就是万法唯心,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窍诀。
所以,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万法的显现不承认为心。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对这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但从名言量角度,在大圆满龙钦心滴的窍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首先抉择一切万法为心,然后将心抉择为空性,空性再抉择为离戏,最后获得中观最究竟的境界。不论中观还是密法都是如此抉择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