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5课著论五本有何必要本论五种特点各种显现为心的幻化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10-17 10:31 ė10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本论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前面已经了三个特点:第一,本论中就像经部所承认的那样,所量对境应该是能起功用的自相外境。第二,中观派在名言中应该承认自证存在。第三,从名言量的角度来讲,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心的显现。这一点相当重要,正如前文所说:“依之必能铲除三有的根本,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伐木的要领等一般。”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了知,清净的外境是自心的幻化,不清净的外境也是自心的游舞。了知这一点以后,平时自己的修行、行为都应该以观心为主,麦彭仁波切也说:“如果以殊胜方便摄持,那么在究竟金刚乘时窍诀的醍醐也仅此而已。”所以,应该依靠传承上师们的窍诀来观心,尤其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讲到非常深奥的窍诀,大家应该依照这些窍诀进行观修。

按理来讲,对因明、中观、《俱舍论》等五部大论进行闻思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当今世界上的很多人对佛法一窍不通,但是,在自己获得难得人身的此刻,精通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基本法要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对这些难闻难遇的观心窍诀,我们应该在实际行为中精进修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当今时代,未品尝到正法的根本而一味纠缠词句的人们竟然认为只是探索心的奥秘之法并不重要,应该修持相比之下更为关键的因明推理、能言善辩、讲经说法、高谈阔论之道。诚然,必须依赖闻思斩断疑网,但相对而言,似乎实修更需要放在主导地位,在对正法了如指掌的诸位大德看来,恰如《般若经》中所说的“舍本逐末、获得佳肴反寻粗食、已得大象复觅象迹,不乞求赐丰美物品之主人反讨于施微劣物之仆人” 等比喻一样。】

麦彭仁波切说:依靠因明、《俱舍论》等显宗各种各样的方法,断除自相续中的各种疑惑、破除他人各种各样的邪说非常有必要。作为修行人来讲,如果对于因明、中观等词句上的道理未通达,也就根本无法护持佛教。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但是,词句上善妙的讲经说法与真正内心的修持相比较,经常内观自心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将观修内心放在主导地位。

尤其对一切万法了如指掌的,像上师如意宝、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他们看来,对于词句的判断和探索并不是很重要,观修内心更为重要。

按理来讲,在具有丰富美味和财物的富人面前乞求,可以获得更多、更丰美的财物,但是,不在他面前乞求,反而在仆人面前乞求微劣的物品。

同样,对于真正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心的大圆满、大中观等殊胜的法要完全不希求,反而在其他地方寻找一些相似修法。

【意思是说,将正法之根本弃之一旁而津津有味地享受词句之糠秕的傲气十足者,反而对其他具有要诀之人轻蔑藐视,看来他们已经颠倒错乱了法的轻重。】

这些人,对于万法唯心造的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中的醍醐精要全部舍弃,反而对词句、文字的糠秕津津有味地享用,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一切显现了知为自现这一点,凡是希求显密任何正道之人务必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了。】

不论你修学显宗、修学密宗,一定要首先认识到:一切万法除自心的幻化游舞以外,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堪忍的法。只要是希求释迦牟尼佛之正道的人,不管是净土宗、禅宗,还是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格鲁、萨迦派等,对这一道理必须深信不疑,唯有如此,你才会对佛法具有深刻的认识,你的解脱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万法唯心造的道理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夜晚梦中所显现的种种情景,如果着手依靠其他方法予以消除,那将无有止境,只要了知这一切均来源于心,顷刻间所有景象即会销声匿迹。

我们在做梦时,梦到恶狗、豺狼等恐怖景象,或者马上要从悬崖上掉落下去时,虽然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依靠其他各种各样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消除这个梦境。这时,只要了知:我现在正在做梦,这一切都是梦中的迷乱意识显现,根本不存在恶狗或者悬崖,这完全是自己心的幻变,一切恐怖景象也会全部荡然无存。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无有终点、无有尽头的世间显现与此一模一样。】

如果未认识到心的本体,情器世界的一切显现完全是一种客观显现的话,那么,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这一切问题。但是,真正依靠上师的窍诀认识到心的本体以后,无穷无尽的各种外境也会全部消失于法界当中。因此,只有依靠大圆满等甚深窍诀才能真正根除一切轮回万法的显现。

这以上已经介绍了本论的第三个特点——万法唯心造,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其四、将胜义分为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实在是高超绝妙的立宗。如果首先未曾宣说无实,就无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

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讲,胜义谛可以分为两种,即相似胜义的单空和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这种观点是非常绝妙的一种立宗。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抉择暂时的相似胜义非常有必要。无始以来在众生的心相续中有根深蒂固的常乐我净的实有执著,如果未宣说相似胜义,对这些执著的习气根本无法铲除。所以,中观自续派首先抉择了单空的修法,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这是初学者无有任何错谬之道,因此千万不能舍弃,如果舍弃此道,这个人就已经着魔了[ 《定解宝灯论》: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但是也不能认为:单空就是最究竟的胜义谛。这种观点也不合理。

【假设将单空说为胜义,有些智慧浅薄之人又会误解成遣除所破的单空就是实相,耽著空性而成为不可救药的见解。】

如果将单空安立为究竟胜义谛,个别智慧浅薄的人会将空性执著为实有,这是不可救药的一种见解。对于这一点,《中论》中引用了很多教证作过宣说[ 《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耽著的方式也有耽著空性为有实与耽著空性为无实两种。如果说任何边也不能耽著的话,会导致他们抛弃三有一切“疾疫”之对治——甚深空性甘露源泉理证观察引生的定解,认为作意什么都不应理,以致陷入无所忆念迷茫黑暗的困境中,难以阅览、思考、领受这一深法。】

针对中观应成派的所化众生,一开始就宣说任何边都不能执著是可以的,但在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面前,最初就讲何者不执著的话,他很容易就会舍弃空性,这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空性之法,首先阅读中观的各种书籍,之后认认真真地思考空性的真正含义,才能对万法于外境和自心上均不存在这一道理有所领悟。

但是,一开始就将一切边全部破掉,如此一来,很多人对甚深中观的法要根本不会去阅读,更不会深入思维。就像和尚宗一样,任何法都不执著,只是到禅堂里面坐着,强迫自己什么都不能执著。这样一来,由于对空性没有任何定解,下座以后仍然对佛法一无所知,因此,只是这样傻傻地坐着没有任何意义。

【诚如《中论》中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释迦牟尼佛也了知此法非常的甚深微妙,并不是钝根者所能了知的,因此,佛陀才不愿意传讲如此殊胜的妙法。

【为此,首先以此相似胜义打破实执,接着阐明真实胜义也能遣除耽著无实的这一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观自续派首先抉择相似胜义,将所有的实执全部打破,然后才抉择了真实胜义,将对一切万法的执著全部破掉。

【总之,不加成实等任何鉴别,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此等所缘的大离戏、各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

此处的“总之”是指真实胜义,中观应成派在抉择真正胜义谛时,任何边都一概破掉。

也就是说,将胜义谛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有何必要呢?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之所缘的大离戏、各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

【关于此等之理,应当依照寂天菩萨所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来理解。】

寂天菩萨的《智慧品》中说:如果长期修持单空,很容易断除相续中实有的习气。之后再继续修持,所谓单空的执著也会断除。

在观察一切万法时,由于无有任何谛实之法,观待它而存在的实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所谓的无实已经无有所依的话,有实没有,无实也没有;无实没有,有实也没有,又会有哪一种相状在心前存在呢?

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在智慧面前丝毫也不住,就已经真正获得无缘最寂灭的佛陀智慧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