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8课著论五本有何必要本论五种特点胜义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
《中观庄严论释》中,前面已经讲了,凡是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非常尊重敬仰的人,千万不要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究竟意义安立为一种单空的境界。
【此处所讲的内容极其关键,可是深奥难以证悟的本体纵然再如何讲解都仿佛成了向空中射箭,在凡愚的心里终究得不到领悟的机会,徒费唇舌又有何用呢?】
中观胜义谛的意义非常深奥,对于如此深奥的本体,虽然依靠各种各样的方式讲解或宣说,但就如同向空中射箭而箭不知落于何处一样,很多凡愚的心里对此殊胜的境界始终得不到领悟的机会。
【无谬触及此理要害的方法就是要对二谛圆融之理生起定解。】
对于中观所讲非常甚深的意义,要想无有任何错谬地获得证悟、获得真实领会,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呢?
无有其他办法,依靠其他的灌顶等各种方法不一定有利,真正了悟此甚深中观的境界、掌握其要点的办法,唯一就是依靠闻思,并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圆融无违的道理生起定解,如此才能对整个中观的道理获得了悟。
那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在自相续中获得中观的定解呢?
【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讲过:中观有四步境界,也即诸法抉择为空性、空性抉择为缘起空性、缘起空性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戏论抉择为等性。
下面逐一介绍上述四步境界。
首先,对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通过中观自续派的推理将其抉择为空性。
【其次对空性缘起显现之理诚信不移,】
首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空性其实也是可以显现的,这就是缘起性空。比如将柱子抉择为空性时,柱子仍然可以显现,显现实际就是空性。对此显现与空性圆融无违的道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随之,依赖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的缘起性空双运之理,以无有体悟的方式领受此离戏等性。】
按照中观的四步境界,缘起空性之后应该抉择为离戏,在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所讲的次第比较清楚。
此处说,最后以无有任何戏论的方式领受离戏等性。
【由此可知,正是为了遣除有的耽著,经中才宣说了外空性等;同样,为了破除无实的耽著而宣说了空空等。】
中观最究竟的见解,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而在佛经或论典中,为了遣除有的执著,也宣说了外空、内空、内外空以及空性空;为了断除无的执著,则宣说了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由此,为了断除有、无、有无二俱、有无皆非的四种执著,佛经论典中总共讲到了十六种空性,对于这方面,《入中论》中介绍得非常清楚。
【通过此等方式而远离一切边即是此真实胜义。】
所谓的真实胜义,就是通过上述方式,最后在自相续中真实生起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的中观境界。对真实胜义应该如是理解。
【对此,自续派诸论师以智力的不同首先耽著相似胜义,这是因为他们想到顽固的实执致使(众生)在轮回中蒙受欺惑、并且实执的对境也是虚妄的、胜义中本体无有任何成立,于是尤为偏重无遮的执著相。】
总的来讲,一切万法的本性虽然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可是,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们,在显现上或者从所化众生的角度而言,首先抉择了单空。为什么呢?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具有非常顽固的、实有的执著,以此在轮回中始终感受各种各样的欺惑。因此,中观自续派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将外境抉择为虚妄,在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成立实有。
中观自续派之所以执著单空、重视单空的原因就是如此。从无始以来,在众生的相续中,始终将本来不存在的法执著为存在,为了断除他们相续中这种顽固的执著,中观自续派才首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由此宣说了单空观点。
【这一派系虽然遮破四边,却并非不加胜义或自性或成实的鉴别予以破析的,而是分开二谛对遣除有无边之理等进行辨别来讲的。】
从最究竟的观点来讲,中观自续派虽然也承许远离四边八戏,但他们在抉择胜义谛时,并非不加胜义或者自性、成实等鉴别。
这一点与中观应成派有很大差别。中观应成派虽然有时也会说“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但这种分析、加鉴别并不是中观应成派抉择见解时宣说的,而是在出定位进行抉择时才如此宣说的。那么,中观自续派是如何抉择的呢?他们在抉择见解时,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首先遣除有的边,然后再遣除无的边,以二谛分开的方式进行解释。
【鉴于此种原因而怀有胜义不成立之“无”的执著以及世俗万法自相成立之“有”的执著,他们觉得:如果(万法自相)不成立则成了诽谤世俗之显现。】
中观自续派认为: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成立的;世俗中,一切万法以自相成立,比如火是热的、水是潮湿的。因为他们觉得:胜义中最好以单空为主,而世俗中自相的法必须存在,不然,因果、轮回、前世后世等不存在就已经毁谤了世俗名言法,这样非常不合理。由此可知,他们对于无的执著并未断除。
【如果有人心里想: 相似的无生仅仅是生的反面,生与无生在一法上为什么会不以互绝相违方式互相抵触呢?】
大家都知道,在抉择相似胜义谛时,遮破生以后建立了无生。比如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在胜义中,瓶子不存在,它是无生的;在名言中,依靠陶师的各种技术可以使它形成。这样一来,在同一个瓶子上,既有产生又是不产生,此二者难道不相违吗?
很多人心中都会有类似的想法:在抉择名言谛和胜义谛时,一会说瓶子无生,一会又说瓶子有产生,但是,就如同人不可能既产生又不产生,生与无生不是互绝相违[ 互绝相违:因明术语,可以分为直接相违和间接相违。直接相违,如常与无常;间接相违,如常有与所作。]的吗?
【(这一点可以成立,) 种子生芽也不存在实有的“生”,在名言中自相成立同样不成实有。】
其实并不矛盾。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将二谛分开进行抉择时,无有任何矛盾之处。
比如,从胜义角度来讲,青稞的种子产生绿色青稞的苗芽这一点并非实有存在,所以称之为“无生”;但在名言中,从它的相续观察时,种子产生苗芽可以自相成立。再比如,我在梦中见到山河大地,或者有老虎要吃我等等,在当时的迷乱显现中,老虎的的确确存在,但真正来讲,老虎有没有出现过呢?根本没有出现过。所以说,从迷乱角度来说有产生,从真实角度来讲无生,此二者丝毫也不相违。
【这是从现相为世俗、实相为胜义的角度来讲的,所以非但不矛盾,而且极其合理,因为以事势理明显成立之故。】
由于将单空作为万法的实相,因此,胜义中苗芽不可能产生,而世俗中苗芽可以产生,这两个根本不会矛盾。这一点,以事物的自然规律完全可以成立。
【此二理互不排斥,无论就任何一有境正量而言,都只是断定各自的法相,永远不可能确立与之相反的一方。】
所谓的“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二者并不排斥。但个别人认为:世俗中存在的话,是不是胜义中也存在了?对这方面非常忧虑。但是,对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进行抉择时,根本不需要这种担忧,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丝毫也不矛盾。
从世间角度来讲,存在与不存在二者完全相违,可是这里的角度并不相同,无论从胜义谛的正量而言,还是世俗谛的正量而言,它们完全可以断定各自的法相。
【因而运用各自的能立——自续因自然合情合理。】
自续因也就是指自续派所运用的推理,对此下文还有叙述。那什么是各自的所立呢?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名言中,一切法应该自相存在,否则是不合理的;建立胜义谛时,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根本不存在。表面看来,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实际却是非常合理的。
【我们要明白,正是因为分开耽著二谛而承认各自观点,才有了自续的承认,也就是承许所谓的“胜义中无有、世俗中存在”。如此分开耽著二谛的这一分恰恰是应成派的不共所破,】
中观应成派的不共所破,就是二谛分开这一点。那么,是不是中观应成派你们自己也有过失,因为你们也经常说: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
我已经再再强调了:中观应成派在后得时,虽然也有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说法,但这不代表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而中观自续派在抉择见解时,认为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因此,这种将二谛分开的执著,才成了中观应成派的所破。
【假设自续派已离开分别耽著二谛的所破,则应成派等也再没有比此见解更为高超的了。】
如果中观自续派将“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种二谛分开的执著全部破掉,那么,中观应成派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大圆满、大手印与密宗,也再无有更加高超的见解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除了远离四边戏论、无有一切承认以外还有一个要断的戏论,依理证永难成立。】
中观自续派的最大缺点,就是二谛分开这一分。如果远离这一分承许,中观应成派跟中观自续派合二为一。不仅中观应成派甚至所有密宗,佛教当中最高的见解都已经圆融无违,再无有更加至高无上的了。
【所以说,乃至具有执著、二谛尚未融为一体之前,就没有超越分别心的行境,也无法获得远离三十二增益般若波罗蜜多的无分别智慧。】
在众生相续中,只要存在执著之前,就不可能获得胜义谛和世俗谛圆融无违的境界,也不可能超越分别心的行境。这样一来,如大乘中观般若波罗蜜多所讲的那样,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境界就不可能获得。
此处“增益”也就是指邪见分别念。所谓的三十二增益,也即苦集灭道四谛各自又分为无常、苦、空性、无我四个,其中每一个都超越两种边,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既不是苦也不是不苦,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既不是有我也不是无我,如此共有三十二种增益。
【为此,应成派首先即抉择现空双运离戏,正由于凭据理证摈除了认为虽无成实但世俗自相却成立的这一分耽著,故而息灭将二谛执为各居自地之异体的耽著,进而二谛融合成一味一体,依此必能摧毁偏执有无等一切执著相。】
首先是抉择见解时,中观应成派直接抉择现空双运的离戏。
中观自续派认为:胜义中承许为无实空性,世俗中自相的法可以成立。他们觉得,世俗中如果不存在自相的法,就已经诽谤了名言,如此一来,万事万物的显现又将从何而来?
但是,中观应成派以其不共的推理,将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一分全部破除。
所以,在中观应成派的理证面前,将中观自续派分开二谛的这种执著已经完全破掉,一切的有、无或者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执著相全部破掉。因为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前,一切执著都不可能成立。
【这一宗派(应成派)对于四边无需加上成实、胜义等二谛各自的鉴别,一并推翻四边的耽著对境,从而有境之心相合圣者入定智慧而决定远离一切所缘与承认的究竟大空性实相。】
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胜义中不存在或者成实不存在等鉴别根本不需要。
从对境角度来讲,比如柱子,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二者也不是等四边的相全部破除;从有境智慧角度来讲,这一切的执著相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种远离四边的境界,与圣者第一地菩萨以上入根本慧定所抉择的大空性境界非常相合。因为在抉择的过程中,外面的所有万法全部抉择为离一切戏论,这时的智慧心识非常符合圣者的境界,与圣者的智慧无有任何差别。
【而在后得时,道果一切法依据二谛量所作的分析,无有妨害而安立也就更富合理性。】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七个“中观有无承认否”这一问题中也说:有些人说中观应成派完全有承认,这是不合理的;有些人说中观应成派完全没有承认,这也不合理。上述两种观点各有一些过失与功德。
那么,前译宁玛巴按照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的观点如何来抉择呢?在抉择入根本慧定时,一切承认和执著全部无有,这时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中观应成派无有承认。但在后得时,中观应成派有承认、有地道的安立,对于世俗中成立的法全部都是承认的。
通过胜义量和世俗量进行分析,比如名言中,因果的安立合理存在;胜义中一切法都不存在。这一点,在中观应成派来讲也可以成立。
既然如此,中观应成派不是已经与中观自续派相同了吗?
确实存在相同之处。在后得时,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观点与中观自续派的见解相同。
这时有人认为:这样一来,中观应成派是不是已经有真实的承认了呢?
并非如此,因为这并不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所作的承许。
【应成派对有无承认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加以辨别来讲,这实属全知龙钦绕降独树一帜的观点,如果详细分析破他生的《回遮论》等,必定生起诚信。】
正如《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一样,对于中观应成派无有承认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这一点,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讲得非常清楚。
《回诤论》[ 《回诤论》,也即原文所说的《回遮论》,通常称为《回诤论》。只是翻译方式不同,意义无别。]当中主要讲破他生。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中论》也讲到:其他法中不可能产生其他法,否则,火焰中应该产生黑暗了,因为是“他”的缘故。如果对方认为:这是不一定的,有些可以产生、有些不能产生。对于这种说法,依靠能立所立等同这一推理可以进行破斥,这一点在《回诤论》中有广泛论述。
当然,《回诤论》中破他生的观点比较广,对自生、无因生、共生这些方面破斥得不是特别广。按照《回诤论》的观点,了知他生不可能成立以后,对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不究竟、中观应成派的观点非常究竟的道理,会生起非常稳固的定解。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